3.2 低碳经济发展范式的分类
依据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环节,可把低碳经济发展范式分为源头型、过程型、产出型、消费型以及优化型五种发展模式。这五种模式各有其特点、适用性,因此,对其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五种模式,下面进行一一分析。
3.2.1 源头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所谓源头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在生产环节的原材料选取方面,以低碳化或无碳化为标准,来进行产品的生产。具体来说,就是“低碳化的原材料—生产加工—产品—消费”这一流程。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强调源头控制。也就是说,要从源头上来控制CO2及其他污染物质的排放。这种模式,与循环经济的思想基本一致,但还是有所区别,其一,两种模式的目的不同,循环经济更注重资源的充分利用,低碳经济则不仅注重资源的充分利用,还强调环境保护,尤其是气候环境保护。其二,源头控制的重点不同,循环经济进行的源头控制更强调资源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否被充分利用,而低碳经济则不仅要考虑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还要考虑生产资料的选择性问题。对于两者的区别,可以举一例来加以说明。比如现在要获取热能,对于循环经济来说,可以通过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多种途径来获取热能,只要技术允许,将产能的原材料所排放的废物加以利用即可;但对于低碳经济来说,不但要考虑废物的重新利用,还要考虑原材料加工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所以低碳经济会从生产材料选取方面提前进行控制,即选取碳含量低、性价比合理的原材料来取暖,而利用太阳能获取热能就应当是以上几种方式里面最为科学的一种。因此,比起循环经济来说,低碳经济明显更具有严格性。
源头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主要是从原材料的选取上下工夫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所以,这种模式对于当前的初级产品加工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初级产品也就是原始产品,是指未经加工或因销售习惯而略作加工的产品,如天然橡胶、原油、铁矿石等产品,它是人们通过劳动,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尚待进一步加工或已经简单加工的产品。初级产品主要是农、林、牧、渔、矿业产品,如矿石、精矿、籽棉、皮棉等,它是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物质基础。而初级产品要成为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就需要进行加工生产。如果在加工生产时,不能够对加工的原材料对象进行选择分析,那么就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所以,应按照源头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理念,来指导初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这不仅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提高初级产品的价值,还是摆脱发达国家贸易壁垒有效措施的“良药”。就拿中国来说,一方面其进口的初级产品生产加工的是低附加值产品,所附加的利润率非常低;另一方面,初级产品在被加工成低附加值产品的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由于利润率低,相关加工企业没有资金进行环保设施投入,这使得中国在此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环境污染压力。以矿物加工工业为例,这个行业在国外就被列入重污染行业。由于矿物金属结构复杂,并常与有毒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共生,在采、选、冶、加各工序均会产生较大量的废渣、废石、废水和废气,这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中国对原材料的选取和加工与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加工有距离,欧、美、日等经济体通过抬高贸易的“门槛”,在贸易方面也对中国的初级产品进行了限制和打压。如欧盟于2004年4月正式出台了《欧盟传统药品法案》,此法案规定销往欧盟市场的药品的生产厂家必须通过欧盟的药物生产质量管理准则审查,出口药品的质量必须符合欧盟的监测标准,而欧盟的进口商也必须办理药物进口许可证等,这些规定对中国中药向欧盟的出口设置了重重障碍,对中国来说也是一项典型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日本在2002年7月通过了新的《食品卫生法》,增加了农残、药残等限制项目内容,经初步统计,2002年中国对日出口57亿美元,增幅为零,所占比例从2001年的35%下降至32%。而在北美市场,中国出口的农产食品同样遭遇困境。自1994年以来,由于食品安全的原因,中国的猪肉、牛肉几乎不能出口美国(赵苏等,2004)。可见,初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如能按照源头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去进行,对于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打破贸易束缚,意义深远。
综上,源头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初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对于以初级产品加工业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助于提高其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还为气候环境的改善作出了贡献。
3.2.2 过程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过程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要注重在生产加工时,尽可能地采用低碳化或无碳化的技术来开展生产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原材料—低碳型的生产加工—产品—消费”这一过程。
这一模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重视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也就是说技术是其核心。该技术既包括管理水平的技术,又包括产品加工创新、改造、完善等技术。就管理水平技术来说,就是管理者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领导艺术、创新精神、进取意识等,都应当与低碳理念相一致,并能够将低碳理念付之于行动,真正在生产过程中,将低碳经济落到实处;其对产品加工创新、改造、完善等方面的技术的重视,则体现在具体的生产工艺上要求低碳或无碳化,以降低碳的排放量。低碳技术,既包括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行业部门的节能和提高效能技术,又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CO2捕获与埋存等领域所开发的一些新技术,总而言之,只要是能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都应当是低碳技术。而过程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要将各种节能、提效,以及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进行普遍应用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实现,自然对技术研发、资金投入等提出了要求。所以,积极寻求多方融资,开展研发活动,就成为了关键。
过程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从其特点来看,适用于高新技术产业。所谓高新技术产业,就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就会具有高于一般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且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根据这一标准,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从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可以看出,这一产业对于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正符合过程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标准,所以,这一产业领域,是完全可以按照这种模式进行运作的。
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这种模式在许多城市是完全可以开展的。因为,中国当前的许多城市,都拥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这些区域里面的产业和企业拥有的技术可以说是一流的,完全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在1998年8月开始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之后,各地都纷纷结合当地的特点和条件,积极地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截至目前,国务院共先后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些开发区里面不仅包括了高新技术产业定义里所包含的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三大主要产业领域的企业,还包括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及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的产业领域的企业。经过近20年的摸索,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强化功能建设,以及营造吸引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良好环境方面,已成为重要基地,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自然而然地,我们可以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技术优势,来将低碳经济模式加以推广;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效应,把低碳经济模式真正地普及起来。
3.2.3 产出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产出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生产的产品应当污染小,对人、环境友好,也就是在结果方面进行控制,或者说在目标方面加强管理,这一模式的流程为“原材料—生产加工—低碳型的产品—消费”。产出型模式,要求其产品注重标准化、简约化、实用性以及友好性。对于标准化,就是产品应当按照一定的标准,如安全、结构、大小等,来进行生产;简约化,就是要求产品的包装尽可能简化,不要过于烦琐,而过多浪费资源;实用性,就是产品应以实用、适用为主,而不应以短暂的流行、时尚等特点为导向;友好性,就是要对人的身心是健康的,不会造成危害。当然,这种模式对于产品的要求更多的在于产品的本质用途,这与企业的一些发展理念、营销方式、推销策略等会有所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协调好企业的发展目标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因为产出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的是产品低碳化或无碳化,所以,这种模式适合环保产业。所谓环保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目的,进行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并有一定经济效益的行业的总称。其核心是环境保护机械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经营、环境工程建设、技术开发、环保咨询和服务以及环境保护市场的建设;且其范围是动态的、不断扩充的,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其市场前景愈加广阔、前途愈加光明。从环保产业的概念来看,无论是有形的环保产品(环境保护机械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经营、环境工程建设等),还是无形的环保产品(技术开发、环保咨询和服务等),都明显具有对环境友好的特征,这一特征正是低碳经济在减排、防止环境污染方面的重要标准(王文军,2007)。所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践行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当前,发展环保产业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全球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在美、日、欧成为全球环保市场主要力量的同时,中国也越来越重视环保市场的开发与作用,并积极地加入了这个竞争“大舞台”。中国的环保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十五”期间,由于国家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产业水平明显提升。2007年,中国采取综合措施推进污染减排,全国装备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由2005年的12%提高到48%,城镇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60%,全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83.3万吨,比2006年下降3.14%;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468.1万吨,比2006年下降4.6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双下降,首次出现了“拐点”,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2008年国家要求关停1300万千瓦小火电,淘汰600万吨炼钢、5000万吨水泥、1400万吨炼铁等一大批落后产能,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60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0万吨。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扩大。2008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74.2万吨,同比下降2.4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13.3万吨,同比下降3.96%,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678万吨/日。2008年下半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为扩大内需,大规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对环保产业的投资也进一步加大。“十一五”期间,中国环保产业可望保持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环保投资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核安全及辐射环境保护建设以及环境能力建设。2010年环保产业年收入总值将达8800亿~10000亿元,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600亿元,环保装备产值120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1000亿元。
可见,中国的环保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的空间还很广阔,且结合中国的产业发展方向,环保产业应集中在洁净技术、洁净产品、环境服务等方面,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继而为低碳模式的推广做好铺垫。
3.2.4 消费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消费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指在产品的消费活动中,应当绿色、环保、低碳,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或无污染。这一模式的流程为“原材料—生产加工—产品—低碳式的消费”。同时,这一模式强调以绿色环保的行为来开展各项消费活动。比如,我们的日常出行,应尽可能地选择低碳化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公共汽车等,尽量避免使用大排量的小车,以降低单位人均的碳排放量。
消费型的低碳发展模式,因其围绕消费活动而开展低碳行为,所以在现实中它适合于第三产业。所谓第三产业,主要是指服务业,是除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以外的向全社会提供各种各样劳务的服务性行业。第三产业的内涵非常丰富,且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它所包括的部门不断扩大、增多,因而第三产业是个发展性的概念。第三产业可具体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再细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行业、邮电通讯行业、物资供销和仓储行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商业饮食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技术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修理业务。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公安司法机关等。从第三产业的概念及部门来看,其涉及范围广泛,所以这一方面可做的“文章”也就非常多。就拿流通部门里面的交通运输业来说,如果社会能够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系统,如公交车,那么人们就会减少对私家轿车的购买,而这显然就是低碳化的一种表现。所以,在第三产业领域,应当积极地开发每一种行业的低碳化“蓝图”,以便为整个社会的低碳化作出贡献。
针对中国的现实,国家提出了应坚持分类指导和突出重点、以城市和专业市场为载体、坚持产业转换序列的多元化模式、坚持依靠科技进步、重视国际服务贸易的原则,来大力发展中国的第三产业。原因如下。
第一,第三产业是一个庞杂的混合产业群。应根据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性质、特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经营管理、盈利水平等因素,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其中,应特别注意营利性和非营利部门、基础性产业和竞争性产业部门、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单位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政策导向。科学地确定第三产业的行业发展重点和优先顺序,并从区位条件、自然人文景观、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经营人才素质等方面综合第三产业中的行业区域比较优势,寻找和培养那些具有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的行业作为发展重点。
第二,城市往往是一个区域的商业、交通、通信、金融、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中心,第三产业相对集中;专业市场作为商品交换的场所,它的扩展本身就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专业市场的兴起还会带动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业务以及各类中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应坚持以城市和专业市场为载体的原则。
第三,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努力实现“三二一”产业转次推进,使第三产业比重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提升,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分别采取适合各自特点的产业转移顺序,以促进第三产业快速、高效的发展。
第四,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要依靠科技进步。当今世界,电子计算机在第三产业的渗透最为广泛,第三产业已成为拥有计算机最多的部门,由此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具体有拓展了第三产业的服务领域,导致了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提高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带来了高效率和高效益;提供了优质、便捷的服务,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创造了全新的服务方式。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第三产业的面貌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兴起。为了实现“科技兴三产”的基本方针,加大第三产业中的科技含量,必须明确科技进入第三产业的远期目标和近期重点。当前的主攻方向,除了努力实现城市交通通信的现代化外,还要加快电子计算机在商业外贸、金融保险、旅游宾馆、信息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规模、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
第五,要重视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第三产业的对外贸易,它包括服务的出口和进口,涉及国际金融保险服务、通信视听服务、交通运输服务、旅游观光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广告服务、租赁服务等十余项项目。当今世界,服务贸易已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因此,通过发挥服务贸易,可以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的开放和外向发展。
总之,第三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如能将低碳经济理念进行贯彻、应用,且遵从国家发展所提出的相关原则,那么消费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将在这些产业领域产生巨大的正面效应,而这也正好是消费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
3.2.5 优化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优化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强调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加工、产品的形成以及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应当尽可能地做到低碳或无碳。因此,这一模式的具体流程应当为“低碳化的原材料—低碳型的生产加工—低碳型的产品—低碳式的消费”。从这一模式来看,这是对环境最为有利的、友好的发展模式,也是五种模式之中最优的一种。但是,这一模式的推行,应当具备理论、技术以及经济三个方面的可行性。从理论上来讲,就是要求人们的意识、国家的制度等给予充分的支持以协助低碳经济的发展;技术上,就是要求在进行无碳化或低碳化的生产加工全过程中,技术水平应当有所保证,以免发生“滥竽充数”的现象;经济可行性,就是在低碳技术的引进、原材料的选取、消费模式的选择等方面,应当结合个人、企业、国家的实际经济状况来进行。
优化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在各个领域都具有适用性,但又存在着诸多的难点。各个领域如能够解决上面所说的理论、技术以及经济可行性的问题,那么这种模式也就能够在各领域自然地推广开来了。所以说,结合当前的现实,环保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最有可能成为试用这一模式的“先头部队”。因为,这两大产业拥有着理论可行性与技术可行性的两大优势,而在经济可行性方面,如这两大产业能够开辟融资渠道,充分吸纳国内外的力量来为自己服务,那么这一难题自然就会解决,低碳经济模式也就会落实下来。
可见,国家应当在当前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通过这两大产业的发展来有效地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继而将低碳经济在全社会普及起来,而这也正好与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相吻合,所以借助这两大领域,低碳经济必将大有作为。
总之,本章主要通过对低碳经济发展范式的概念进行厘清和阐述,尤其是通过技术经济发展范式的演化来对这一范式的产生进行充分论证,来指出这一范式是比以往其他范式更优的发展范式。随后,本章依据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环节,按照整个生产加工过程,把低碳经济分为源头型、过程型、产出型、消费型以及优化型五种发展模式,并依此来对这一范式进行了分类研究,参考表3—1。本章在对每种模式分析的过程中,对每一种模式的特点即适用性都进行了详细的探究,为低碳经济的推广普及提供了基础信息和参考。
表3—1 低碳经济发展范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