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百年(第三版):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的选择和评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马克思的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为枢纽,旨在推动社会变革

马克思的经济学(准确地讲是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由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这种伟大的社会变革的经济学。马克思自己在1867年7月25日为《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所写的序言中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8页。生产方式其实就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方式,这种结合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商品经济。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及其走势,最终得出了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为此,马克思选择了英国,因为英国当时商品经济最为发达。实际上,生产方式也可以理解为经济体制。就是用什么样的经济体制组织社会生产。马克思所讲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从生产的结果看是商品,是普遍化的商品生产,从组织运行方式看,是通过市场组织生产运行的。

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三卷《资本论》中。《资本论》第一卷的副标题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在第一卷里,马克思研究了商品、货币,确立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合乎逻辑地得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趋势——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以及剥夺剥夺者的历史结论。马克思区分了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所谓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在劳动生产率不变从而必要劳动时间即工人为自己劳动的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劳动时间获取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在总的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本质上在于创新。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更多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身为什么是一个创新的机器。《资本论》第一卷共7篇25章。马克思以“商品”为第一章,将其作为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石和起点,开始他的栩栩如生的论述。其实从第一章“商品”到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中,马克思从商品开始,创立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写了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证明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羊吃人”,是圈地运动,是用血和火的文字写入人类编年史的。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则证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到来是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如果没有劳动力成为商品,仅仅有货币是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而仅仅劳动力成为商品,就是一副壮观的世界经济史。

《资本论》第二卷的副标题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由3篇共21章组成。其中第一篇讲的是资本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变化及其循环,证明了资本循环的条件是资本的货币资本形态、生产资本形态和商品资本形态必须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第二篇“资本周转”则旨在研究如何提高预付总资本的周转效率或使用效率。为此,马克思又把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具体研究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认为经济危机有利于固定资本的更新,而这种更新则是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标志。“危机”也是一种机制,有强制挤出泡沫、强制兼并重组和激励创新的功能。第三篇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研究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单个资本的总和即社会总资本在什么条件下才能顺利地卖出、在什么条件下才能顺利地买进,即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此即著名的马克思的实现论(对此我们将在本章的第三个问题的第四点中详细介绍)。

《资本论》第三卷的副标题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由7篇共52章组成。第三卷研究的是价值如何转化为市场价格、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以及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分配。马克思在第三卷里提出的关于平均利润形成的机制、关于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理论、关于面对资源约束的变化农业是怎样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的理论、关于信用和虚拟资本的理论、关于股份公司只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点”的理论、关于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发挥着不同作用的理论,对我们理解现实经济运行都极具启发意义。

在三卷《资本论》中,马克思确立了劳动价值论,即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即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以这些基本理论为枢纽,继而围绕着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分配,层层展开,得出了剥夺剥削者的历史结论。

马克思通常用“鲁滨逊的故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93、95、832页。、“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93、95、832页。、“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93、95、832页。来表述这样的社会。马克思构建了完美的社会变革的理论大厦。

我们要理解马克思笔下的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不能不指出马克思以下的强调:马克思强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准备。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按照人的个体发展的程度把人类社会分为依次递进的三种形态。第一种社会形态是指人的依赖关系,这种社会形态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诸社会形态,盛行人身依附。第二种社会形态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货币面前人人平等,人们有了多方面选择的自由,较第一种社会形态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它相当于马克思所讲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强调:“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1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没有这样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就不可能有第三个阶段。为什么第二个阶段可以为第三个阶段准备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呢?因为商品经济或者市场经济所特有的竞争力、所特有的优胜劣汰可以促使经济技术进步、企业不断创新、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商品经济或者市场经济所造就的货币面前人人平等(尽管这种平等是形式上的,但人类历史的发展毕竟要经历这种形式,而且这种形式较以往的人身依附,无论如何都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较以往的人身依附,使得个体本身能得到较全面的发展。正是因为马克思的如上论述,我们才可以说,对于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自然经济历史的文明古国,欲步入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不可逾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选择。这一选择的伟大历史意义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