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雍传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教风——大巧不工 独异于人(育人策略)

琢玉 育人

玉雕大师琢玉与伯雍教师育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师琢石,让石成玉;教师育人,让人成才。不同的璞玉,雕法不同,才会千姿百态;不同的学生,教法各异,才能成为多样化人才。那么,玉雕大师是如何让石成玉,伯雍教师又是如何让人成才的呢?这就要说说我们的教风“大巧不工 独异于人”了,这也是教的最高境界。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三个“雕与教”的故事。

伯雍小学大厅文化——教风

释义:教师育人,犹如琢玉,量材而行,留去有度,塑型百态,各具其美,各有其用。

“风雪夜归人”

“风雪夜归人”这件玉雕作品在一次拍卖会上竟然卖到了100万元的天价。这件玉雕珍品怎么这么贵?是什么材质的料?好奇的鉴赏者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出了“风雪夜归人”背后的故事。

出人意料的是,这件玉雕珍品的原料竟然被行家认为是块废料,是杨树明大师只花了100元钱买来的。100元与100万元的差距中有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近杨树明,走近“风雪夜归人”。

当那块100元的毛料在杨树明的工作室放了一年多后,经常把玩这块毛料的杨树明突然来了灵感,杨树明在毛料密密麻麻的棉点上看出了故事。那些零落的小棉点,本来是这块石头的瑕疵,很多玉雕工艺都是把这些棉点挖去,做成镂空效果。但杨树明却发现,这些小棉点像冬夜里纷飞的雪花。而雪花,又让他想到了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诗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对,就用这块玉来演绎一个“风雪夜归人”的故事,这些棉点雕成雪花,再雕刻一个人的造型,一块玉,一个故事,也许会成为传世珍品。

在有了完美的构想后,杨树明马上就开始动手雕刻。这件玉雕作品雕成后,很快就被人以100万元的天价买走了。

那块带有密密麻麻小棉点的毛石,在我们普通人手里不名一文,可是在杨树明大师手里,却变成了富有诗意的创作,布满瑕疵的毛石变成了价值连城的玉雕珍品。有的孩子在普通老师眼里也许“没法教”,一旦放弃,他也许就成了“社会的垃圾”;如果在“教学大师”手下,孩子身上所谓的“不足”,派上用场,成为优点,他也许会成为一个社会奇才。

“风雪夜归人”

变绺成花

琳琅满目的和田玉饰品,让人眼花缭乱,如何挑选可是大有学问,让我们听听玉雕大师马学武的高见。

马学武说:“挑选玉的艺术品,主要看玉的细腻、油润、色彩,至于雕工,一定不能过多,雕得越多,那就证明玉的瑕疵越多,因为无绺不雕花。”

有的玉稍有瑕疵,玉雕大师马学武也会根据其特点适度雕琢,变绺成花。同样,有的学生稍有不足,“教育大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适度教育,变劣为优。

天宝灵芝瓶

天宝灵芝瓶一直被马学武视为镇馆之宝,曾获玉雕作品“天工奖”金奖。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来听听记者与马学武的对话吧。

记者:您为什么在这个瓶子上没有做任何的花纹?

马学武:我觉得赏玉为主,赏雕为辅。我们的目的是来赏这块美玉的,雕就不能占主要位置。如果你把它雕琢太多,美玉的滋润感你怎么表现?就好比一个女孩非常美,你非在脸上擦上厚厚的化妆品,岂不是把她的自然美给遮住了?

一块几乎完美的玉石,越高明的玉雕大师越是不肯轻易多雕一刀,唯恐破坏其自然美,大师要做的就是使人们欣赏其中的美。同理,对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学生,越是“教育大师”越不会轻易批评和压制,唯恐伤及其天性美,教师要做的就是欣赏、鼓励学生的健康成长。

每一块美玉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有自己的语言和思想。作为一名玉雕师,需要做的就是读懂玉石的语言,顺应玉本来的特性,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生命体,有自己的思想和特长。作为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对话,顺应学生的特长,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不同的、有用的“我”。

天宝灵芝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