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研究前沿报告 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前言

宋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于亢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在产业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只要我们能融入国际供应链体系,或者通过新的供应链服务模式推动企业的变革,那么我们就会站在产业这艘巨轮的船头。”这位企业家的话无疑触及了各行各业一个最为重要的管理基础——产业供应链,一种系统论视角下的产业运营体系,其初衷在于通过打破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之间业已存在的业务孤岛、信息孤岛,有效地规划和管理产业链上发生的供应采购、生产运营、分销和所有的物流活动,特别是产业链所有相关方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显然,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在管理上要实现“四个有机化”:(1)产业组织网络的有机化,即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将产业中的各个利益主体整合成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专业分工体系,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运行;(2)产业价值网络的有机化,即产业供应链是一个价值逐级产生、分层传递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设计、挖掘和实现不同的价值元素,并且能将不同主体创造出来的不同的价值元素聚合成完整的价值包服务于客户;(3)产业物流网络的有机化,这涉及在产业供应链运营的过程中,如何使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发生地到消费地之间,有效率和有效益地正向和逆向移动,以及与储存、加工等活动相关的计划、执行和控制过程;(4)产业资金网络的有机化,即通过高效的资金融通、交付结算和财富管理,实现全产业链资金运行的充足、稳定和安全,缩短产业的现金流量周期。上述“四个有机化”是相辅相成的管理流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理论源于实践又反哺实践,在产业供应链的浪潮下,我们希望通过对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前沿研究的梳理,既为供应链实践的发展找寻理论根基,又为供应链理论的创新开阔思路。在《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研究前沿报告2012》的基础上,我们希望不论是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领域的学者还是实践家都能够在这一版书中一起学习前沿的供应链知识,共享学术界最新的理论成果,因此,我们特别关注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例如,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Decision Sciences, Journal of Industr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等)在2013、2014年发表的所有学术论文,并且努力以系统的、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给有理论的实践家和有实践的理论家,以期“以变治变”应对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

第一,全球供应链、供应链关系的研究发展助推产业组织网络的有机化。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宽松和开放,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原材料、构建生产网络、开拓销售市场,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更为这种全球生产经营管理奠定了基础。在这种全球生产经营管理中,产品及服务等有形及无形资源在国家与地区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交叉转移,形成复杂的供应链网络系统,即全球供应链。本书第2章,我们选择了两个维度把全球供应链相关文献区分为六个不同的研究主题,这两个维度为分析层级和研究重心。其中,分析层级区分为国家和产业研究、公司层面研究和买卖关系研究三个不同的层级,研究重心区分为管理行为和前因研究以及管理绩效研究两个不同的侧重点。综述最近两年的文献可以发现,全球供应链情境下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的全球供应链战略选择,以及可持续性全球供应链管理与绩效都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对全球供应链管理关系层面的研究,强调了全球化特殊情境下关系研究的特殊性,也是对供应链关系和网络基础理论的拓展。

要想供应链上的各方协调一致,进而创造出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对各方的关系进行梳理和管理,这引发了学者们对供应链关系的研究兴趣。通过对近几年的供应链管理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有关供应链关系的研究文章不仅数量有所上升,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不同领域的学者还分别从不同视角阐述了供应链的相关关系。本书第9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了近年来供应链关系、网络的研究发展趋势:

(1)供应链关系的类型。尽管学者们对于供应商关系类型的分类大多基于两类属性,即关系属性和权力依赖属性,但是对于分类的维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也就是每个学者对于供应商类型分类的具体参照变量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造成了供应商关系分类的碎片化。如果仅仅重视关系变量或权力依赖属性有关变量,对供应商关系的理解就是比较片面的。因此,对于供应商关系的分类所依据的主要特征应更加全面,并能对供应商关系发展的动态趋势做出更准确的预测。此外,学者也开始逐渐加入相关技术变量进行考量(PRM、CSC)。目前关于技术对于供应商关系类型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将会对供应商关系的类型产生更大的影响。

(2)供应链关系的管理。根据Terpend(2008)的研究,对2006—2014年有关供应商关系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构建出1986—2014年供应商关系研究的概况。仍然以衍生的价值诉求(作业绩效如质量、成本、交付等,以及整合方面如增强合作、减少风险、活动协调等)为中介,研究买方惯用的机制(如JIT、权力、契约、供应商选择等)和买卖双方共同的努力(如沟通、信息共享、专有资产投资、EDI、信任等)对买方财务绩效(如利润、ROE、ROA、ROI等)的影响,同时关注市场特点和产品特点(如买方企业的特点、技术动态性、文化、产品生命周期等)的调节作用。

该章作者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学者关注供应商关系的相关实践活动,而不只是强调对于一般联盟和网络关系管理的研究。供应商关系的相关研究偏重于实践活动,因此,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必然会给实践者提供更多的见解,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发展新的实践活动,并联合供应商共同努力,进一步挖掘关系价值。就如这部分所总结的,对于信息技术整合或知识转移和共享,以及怎样在不同情境下发展买卖双方的信任和建造双方感知的公平的环境仍需进一步探讨,存在巨大的研究价值。

第二,服务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的研究发展助推产业价值网络的有机化。

世界经济越来越服务化这一现象,推动了服务供应链的出现和发展,也推动了服务供应链的理论研究。在服务主导逻辑背景下,服务化本身体现了创新的特性。服务化的过程本身涉及广泛的活动范围,不仅实现了从产品制造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Eggert et al. ,2011),更重要的是价值创造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供应链参与方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角色变化,也体现在供应链各方的互动关系以及资源整合的变化。实施服务化战略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是对于制造企业来说,转变为服务集成商并不是那么容易,企业面临着诸如组织、人力、企业间合作关系,甚至是盈利能力方面的挑战。随着服务供应链实践的发展,近年来学者们逐渐对如何实施和管理服务供应链的相关问题进一步展开探讨和研究,第5章围绕以下主题进行了详细阐释:

(1)价值创造方式的改变。服务主导逻辑与生产服务化概念的提出改变了看待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所发挥作用的视角,即价值创造方式的改变(Vargo and Lusch,2004,2008)。这种价值创造方式的改变使得服务供应链参与各方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参与方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资源整合方式等方面都有别于产品制造供应链。例如,Nätti等(2014)探索性地研究了在进行协调创造价值中,服务提供商、服务购买方以及最终客户三者所发挥的不同作用。由于服务化过程本身就是不断解决短期和长期问题的反复过程,服务的价值不仅是服务者和客户之间的价值,而且是所有供应链参与方资源整合以及收益与代价的平衡过程(David Ford and Stefanos Mouzas,2013)。

(2)制造企业向服务集成商转变中面临的主要挑战。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行业的服务化与绩效之间的关系都呈曲线关系,并且都曾出现“服务化困境”的问题。实践中,企业从产品制造商转变为服务提供商的过程是困难而缓慢的,尤其是在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很复杂的情况下,需要供应链不同组织间的相互合作(Barnett et al. ,2013)。此外,企业成功转型为服务集成商需要从基于生产产品的战略转变为基于提供服务的战略,这就要求企业重新思考价值创造的本质和流程(Vargo and Lusch,2008a),选择适当的商业模式(Barquet et al. ,2013),这要求企业在组织、人力等方面与服务化战略保持匹配。

(3)服务供应链运营。近年来很多学者针对服务供应链的管理与运营展开研究,例如服务采购作为服务集成商获取提供服务所需资源的重要方式,是服务供应链的重要业务流程。比起产品采购来,服务采购更加困难,这与服务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有关。再如物流服务,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Leuschner, Charvet and Rogers,2013),成功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关系对于物流采购方以及提供方的品牌建立能够产生积极影响(Rahman, Melewar and Sharif,2014)。还有基于新技术的服务开发网络化的业务模式(Palo and Tähtinen,2013)、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Steel, Dubelaar and Ewing,2013)等话题。

除了从产业服务化这一视角来重新审视价值创造的过程,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产业供应链中各种价值元素的变化趋势,在传统供应链中经常探讨的成本效率、客户满意、服务质量等,在可持续的理念下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可持续供应链这一主题也逐渐引起了供应链学者的关注,对于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价值的权衡和博弈将成为企业可持续经营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Golicic和Smith(2013)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了可持续供应链的环境管理实践与企业整体绩效之间的关系。一些传统的话题如绿色供应链、绿色采购、利益相关者、食品供应链等也纳入到可持续供应链的框架下进行深度的挖掘。例如,Touboulic(2014)基于食品行业的案例研究,分析了供应链关系中买卖双方之间的权力不对称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Fabbes-costes等(2014)根据访谈对Fabbes-costes(2011)环境扫描的模型(个人层面、职能层面、企业层面、链层面、网络层面、社会层面)进行检验,企业的实践与模型基本相符,而且在此基础上提供了深度和宽度方面的扩展。因此,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将会成为未来非常有前景的研究领域。

第三,供应链柔性、大数据的研究发展助推产业物流网络的有机化。

现如今,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快速变化和不稳定的环境,例如更短的产品生命周期,需求方面频繁和不可预料的变化,还有全球物流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对变化的能力以及对不确定环境的快速反应能力都是决定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换言之,提高供应链的柔性水平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同时,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研究也一直关注供应链柔性的发展,研究供应链柔性的具体维度、供应链柔性的来源、供应链柔性的绩效等诸多相关问题。第6章通过对2013—2014年文献的梳理,对比之前的模型,可以发现如下变化:

(1)供应链柔性的维度。以往对于这一主题的探讨特别多,而且各个学者的划分视角差别也很大。从近两年的文献来看,对这一主题的关注逐渐变弱,很多文章转向了建模的方法,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来更加准确地探究柔性的内涵。

(2)供应链柔性的来源。之前的研究可以分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对于内部因素的关注很多,主要是制造柔性的延续,随着研究扩展到供应链柔性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外部因素,也即企业间关系网络等。从这两年的文献来看,学者们开始构建比较综合的模型,从能力的视角全面展现影响因素,其中特别强调了信息的作用。

(3)供应链柔性的绩效。仅仅关注财务绩效的文献越来越少,研究学者更倾向于系统的供应链绩效分析,并且通过中介模型的建立来完善已有框架,特别是还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以前较少讨论的创新绩效。

(4)供应链柔性与权变理论。权变理论在供应链柔性的研究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往的研究往往关注比较传统的直接作用和两两匹配,但是在这两年的发展中,学者们开始广泛检验调节和交互作用,而且权变因素也不再只限于讨论环境不确定性等,而是扩展到产品特征、组织氛围等多方面,甚至还有的研究将柔性也视为一种权变因素,检验在其他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整个物流供应链系统的柔性运作,还取决于如何运用供应链网络中的信息和数据。Matthew和Stanley(2013)指出,数据科学、预测性分析和大数据将会改变供应链的设计和管理方式。随着新兴信息技术以及应用模式的涌现,全球的数据量呈现前所未有的爆发增长趋势(Lynch,2008)。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早在2011年就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尽管大数据分析对于供应链管理很重要,并且两者的关联性也很强,但是相关的研究文献很缺乏(Waller and Fawcett, 2013)。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第8章总结了对于大数据与供应链的研究后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详细深入探讨:

(1)供应链中的大数据。供应链链条中存在多个运作方式不同的企业,每个节点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偏爱的数据类型,将不同的数据进行整合并满足不同企业的要求进行数据挖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那么,供应链的运作方式和供应链的结构是否会对供应链的数据获取与整合、分析能力带来影响,或者怎样的供应链结构安排能够提高供应链整体对大数据运用的能力,这是以后的研究值得关注的重点。

(2)大数据与供应链绩效。大数据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给供应链本身的绩效或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绩效带来影响的?例如,大数据是不是提高了企业的资源利用能力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绩效,抑或大数据发挥调节作用进而影响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或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而进一步影响了供应链的整体绩效?这些具体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3)大数据与创新。这里的创新是对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方式而言,也即引发的创业供应链行为,例如供应链金融创新。那么,大数据是怎样引起创业供应链的呢?是通过改善供应链网络中的关系,还是通过“跨境”整合,抑或将大数据作为一种交换资源而引入新的交易对象,例如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的加入。德鲁克曾说,现在的竞争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那么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增强供应链整体的创新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因此,将大数据和创业供应链行为联合进行研究,也非常具有实践和理论价值。

(4)大数据背后的管理理论。大数据作为一种资源,怎样用资源基础观来解释供应链中对大数据的具体运用?将大数据分析作为一种能力,那么能力基础观或动态能力观能否解释大数据提高供应链竞争力的实质?《商业物流杂志》的编辑已有两次(Matthew and Stanley,2013,2014)在编辑者语中提出希望学者能更多地加入到供应链与大数据以及预测分析结合的研究中去,认为对于大数据与供应链的研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运用的表面影响,而应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第四,金融供应链、供应链风险的研究发展助推产业资金网络的有机化。

无论是从单个企业的角度,还是从供应链的角度,供应链中的四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都已经相互影响、相互糅杂,脱离了单个的概念,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特别是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基本上贯穿了供应链中所有的行为。供应链金融就是实现现金流的实时监视、控制以及优化,通过在供应链的供需双方之间提供垫资、结算等服务,降低供应商的融资成本(Wuttke et al. , 2013)。研究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和财务问题,不仅对为了供应链正常运转提供资金支持的融资行为的理解意义重大,而且对理解供应链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理解企业和供应链内的行为逻辑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供应链金融研究的深入,其主要的研究领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和转移,从最初的只关注基本的融资功能,到后来逐渐拓展到资金的使用和资金的流转周期上。因此能够得出结论,国外学者更多地站在供应链整体乃至生态圈的视角来看待供应链,认为供应链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供应链当中资金流整体效率的提升。在此基础上,第7章重点论述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趋势:

(1)供应链金融的形态。在整个经营循环过程中,企业的资产主要会以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三种形式存在。围绕上述三种资产存在形式,供应链金融产品基本上可分为预付款融资、存货融资和应收款融资三种。这三种方式的不断衍生构成了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形态。除以上融资方式之外,在实践中逐步出现了另外一种供应链金融形态——战略关系融资。这一融资方式逐步向真正基于供应链的融资方式靠近,体现了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方向。

(2)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与传统信贷不同,供应链金融由于依托的是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真实的贸易背景而提供的资金融通业务,应当在供应链情境中考虑其风险,这一点可以参考第4章的主要观点。总结来看,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可以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个部分。国内外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研究起步于定性研究,主要探讨风险来源和种类以及风险识别问题,后来逐渐增加了定量分析,意图衡量供应链金融风险。

(3)供应链金融的未来。进入2014年,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再次将供应链金融的内涵扩大,P2F等模式的出现使得原有供应链金融架构中的流动性提供者作用进一步弱化,金融脱媒日益严重。由于互联网极大地缓解了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并大幅度降低了信息获取与处理的成本,因此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能够批量化处理供应链中企业的融资需求,相比信贷工厂模式,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供应链金融能够从更多的维度动态衡量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评估融资风险,带来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