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无论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人们总会想着法子“投机取巧”。这里“投机取巧”一词并不是贬义。记得当年毕业考试之前,如果谁拿到一本参考资料,都要藏着掖着,生怕别人发现了自己的窍门。不只是学习方面,前几年,市面上各种有关学习方法、工作方法的书也多了起来,尤其以国外的居多。我印象中,先是“麦肯锡系列”的工作思维方法火了起来,后来关于工作思维的书籍越来越多,类型划分也越来越细。如此种种,不外乎是想“投机取巧”,在早已疲倦或已出现瓶颈的工作中找出突破口。
关于工作方法,早先中国的教育和工作中,并没有特别去培养。我记得刚上班时,问得最多的是:“这个事以前怎么做的?”听得最多的是:“这件事以前就是这么做的。”可见,经验至上一直是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尤其在企业内,这种情况特别多见。让我感触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后,聘请百事可乐的约翰·斯卡利担任公司CEO,当时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卖可乐出身的人可以去一家科技公司担任管理职位?工作久了,反而理解透了。除了极少数的专业技术职位,大多数工作的方法论差不多,懂得了工作方法的核心,自然就能做好一份工作。
而在国内,经验至上的情况仍然泛滥,让个人乃至企业整体都效率低下。对于工作效率,我的第一节课是时间管理。相比于时间管理,工作思维、工作技巧等都是针对性问题,它们更需要我们在遇到特殊问题后专门去学习解决;而时间管理是大纲,只有先掌握了时间管理,才能掌握填充在时间之中的具体事宜。
时间管理的这一套方法,脱胎于欧美国家的工厂管理,后来在日本等地发扬成普适性的时间管理和手账管理。因为我自小有记日记的习惯,所以接触手账的时间比较长,对于手账时间管理这一套有不少心得,也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些人想学习时间管理,有些人喜欢花花绿绿的手账,而我更注重效用,在使用手账时,考虑更多的是所采用的方法能不能解决问题。我一贯认为,每一种时间管理办法的使用,都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的时间浪费的问题。不考虑自身情况,看到方法就去尝试,往往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甚至会降低自身效率。
希望读者在阅读使用手账术之前,先考虑自身的时间管理症结在哪里,再去尝试手账管理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