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是一种思维
在成为富人前,我总是会抱怨财富,似乎财富一直离自己好遥远,迟迟不来。
当成为富人后,我便开始感谢财富,似乎财富总是陪伴在我身边,使我越来越富有。
如今看来,财富是一种思维。
致敬财富
拥有者的态度
首先,必须明白,你已经足够富有,你未来的努力只是让这种富有变成现实。因为只有富有的人才能变得更加富有,而贫穷的人将会更加贫穷。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说:“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句话为大众熟知,也成了一种生活中的定律: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就是一种两极分化效应。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将“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如果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财富的分布规律就是一个赢家通吃的现象。那么,既然财富存在这种规律,表面上经济贫穷的我们是不是越哀叹,富有的希望会越渺茫呢?
这是一种悲观的宿命思维。事实上,我们需要借用这种效应,从内心告诉自己,我已经足够富有。比如,我有健康的体魄,有旺盛的求知欲,有改变命运的决心,有支持我的亲人朋友,还处在难得的和平时代。
以上任何一个条件,对于缺乏它们的人来说,都是永生渴求的财富。不要等到失去已经拥有的财富时,才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看看自己的双手,健全、灵动,借助工具,就可以创造出精妙绝伦的事物。财富已经在你身上,你只需要在财富的路上走得更稳。
打好台基
你必须做好前期的储备,才能有势能开始做增量的台基。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人物叫西西弗斯,因为触犯众神遭到惩罚,每天要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山。他白天把大石头推到山顶后,晚上石头又会滚下来,于是第二天他又要把那块石头往山上推,这样周而复始。这个故事一方面显示了西西弗斯在“永无止境的失败”命运中受苦受难,另一方面也形象地展示了一种巨石上山的势能。
受尽艰辛,只是让我们的石头(财富)处于一个高一点的山顶上,于是才能看到另一个山顶的高度。可是,我们努力将其推上去后,没有打牢台基,石头又滚下来了。就像西西弗斯一样,周而复始地从山脚处推向山顶,那么石头终究只是在一条坡道上来来回回,而我们的有限精力就要在这无效又无望的劳作中慢慢耗尽。
西西弗斯受到诸神的惩罚,而我们生来并不存在这种惩罚。如果努力推上去的财富又滚落到原点,说明我们没想明白,财富增长是要不断聚集势能的。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才能拥有更多的财富。
不回避风险投资
如果没有承担风险的意识,那么财富终将缓慢爬坡,必须用风险去创造新的财富。别忘了,你已经足够富有,作为一个隐形富翁,为何不去做一些风险投资呢?
小富小贵,大富大贵,我们一旦稍微有点财富,就会变得脆弱,因为过于守财,而害怕承受风险。事实上,这是对已有财富的不自信,对创造新财富的不自信。
古人有一句俗语:“富贵险中求。”如今这似乎成了一个坏的俗语,因为我们听到太多“险中求败”的例子。老一辈总会用自己无数次失败的例子教导晚辈,要学会安稳地过一生。
当我们思考这个“险”和“稳”时,需要知道财富对你来说,是一个稳定的富有状态,还是一个不稳定的富有状态。而这个状态更多程度源于我们的主观判断。比如说,你好不容易获得16万美元的财富积累,你觉得自己是稳定富有还是不稳定富有?如果是前者,你会感觉16万美元够了,失去它太可惜。如果是后者,你会不满足,期待这笔钱创造更多价值。
我们来看看李笑来是如何看待这16万美元的:
2011年的时候,我恰如其分地穷。那个时候我的海外账户里能拿出来的钱,最多总计16万美元。我开始关注的时候,比特币的总市值刚刚从200万美元蹿至500万美元。因为我恰如其分地穷,所以说冲进去就冲进去了。可是,那时候我给几个大佬讲这个事情,他们的一致反应是,“哇!这东西牛×啊!好玩!”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每天随随便便投资的创业公司也都是这个规模量级,一年要投几十个,单单这么一个“项目”里,放不进去那么多钱……
——《不要让“区块链恐慌”影响你的生活》,李笑来
但是冒再高的风险,也要留下吃饭的钱。风险可以创造财富,并不代表任何风险都是值得去冒的,风险并不必然导致财富。
做足研究
你凝望财富时,财富也在凝望你。如果你眼中的财富是深渊,那么财富对你来说将永远是一个谜。你需要放一些探测器下去,好好打探一下财富的模样。在煤老板眼中,煤层就是财富的特征;在石油公司眼中,油层才是财富的特征。
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常常将股票研究和平常的购物对比,大众总是花很多时间在一些商品的对比上,研究这个参数、那个参数,从而判断商品是否超值,却在股票投资时过于自信,听到一个小道消息就匆忙决定大笔买入某只股票。
普通人似乎容易有一种过度自信,花钱买入可能带来财富增值的事物时,总是忽视谨慎研究的好习惯。但是当购买某个消耗品(随着时间流逝自然损耗)时,就会谨慎很多,研究的时间会更多。想想你上次购买一辆汽车和购买某只基金时所花的时间吧。
彼得·林奇说:当投资者努力挑选一只好股票时,一只好股票也正在努力地挑选投资者。不做研究就投资如同不看牌就玩梭哈扑克游戏一样危险。
你在寻找财富时,财富也在寻找它愿意寄生的人。你不去了解它,它又如何心甘情愿地留下来陪你?
不要投机
任何时候,我们对信息的掌控都是不完备的。我们总是在不完备信息条件下企图拥有更多财富。投机就是一种在信息极其不完备状态下的赌博心态。你可能会赢十次,但是不能一直都赢,总会有一次投机失败,让财富血本无归。
更可怕的是,投机除锻炼一番你的胆量外,并没有带给你更多接近财富的能力。
规避投机问题,最佳策略就是弥补信息不完备的局面,花时间研究财富。
对待财富的研究如果只是追逐形式,像在股票市场上研究K线图而不是研究基本面一样,脱离了价值投资,就是在使用投机的心态对待财富。你以投机的态度对待财富,那么财富也以投机的态度对待你。
财富需要时间
两个年轻人,一个在23岁开始每年投资10000元,直到45岁,这笔钱每年按照复利15%的收益增长;另一个年轻时活得自在,32岁才开始投资,为了弥补往日失去的岁月,他每年存20000元,这笔钱同样按照15%的复利计算,当二人都到45岁时,你认为谁的钱更多?
答案是:23岁开始投资的年轻人。
23岁的年轻人在45岁时,通过复利可以获得137.63万元,而32岁才开始攒钱的人到45岁时,虽然每年的投资金额是23岁年轻人的两倍,但他只能获得68.7万元。
“股神”巴菲特在1963年写给合伙人的信中说:“我们的合伙基金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要以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复利增长,而且长期资本损失的风险比主要投资公司更低。”他在只有30多岁的时候就明白复利的重要性,并于1962年、1963年、1964年先后讲了三个历史故事说明复利的神奇作用。
我们开始明白复利的价值,即稳定的增长将会带来惊人的财富。复利的规则是牺牲短时的消费,从而赢得更长远的回报。
复利仅仅是财富积累的一个小策略,在财富积累中,还有很多策略。这些策略都指向一个方向:时间,财富积累是需要时间的。巴菲特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多的雪和很长的坡。如果企图一下子掉出一个大雪球,那么雪崩之下你不仅接不住它,还可能粉身碎骨。”
明确自己的能力边界
明确自己的能力边界是一种对待财富的基本思维策略,永远要在能力边界里做事,对不确定性要心生敬畏。
在对财富的态度上,需要有管理意识。管理钱来钱往,首先得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评估自己能掌控多大的财富,在多大的风险下让财富流动起来不心疼,这个就需要我们对能力圈的管理。
巴菲特在1996年就能力圈的边界与大小问题做过这样的阐述: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通晓每一家或者许多家公司的专家,只需要通晓在你能力圈范围之内的几家公司就足够了。能力圈范围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
思考自己的能力圈,就是指要有边界思维。硅谷投资人吴军在他的专栏《吴军的谷歌方法论》中,特别提到边界思维。
逻辑学家图灵和常人思维方式的差别在于:图灵是先找到极限所在,再在极限里寻找具体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浪费时间去做那些试图超越极限的事情。具体到计算机这件事,图灵首先考虑的是“数学问题是否都有明确的答案”。因为问题不解决,就辛辛苦苦去解题,最后可能发现题目无解,一切努力都是在浪费时间。
那么,如何计算出自己的能力圈?有人曾就此向巴菲特与他的黄金搭档芒格发问。
对此,芒格幽默地说:“如果你确有能力,就会非常清楚你能力圈的边界。若你问起这个问题,就意味着你已在圈外。”巴菲特则坦承自己并不能就此提供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我非常了解自己的能力圈边界,但对其他人实在没有什么建议。”
这是一个需要自己去悟的问题,在财富面前的确没有一条可以完全被人指引的康庄大道。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财富这种思维需要我们用一种拥有者的心态,努力去打好台基来获得财富增量的势能,利用风险去创造财富,却要尽力避免投机的不稳定局面。这一切都需要做好对财富的研究,在自己的能力边界中掌控所拥有的财富,同时需要有耐心给财富足够的时间,让财富慢慢滚成一个大雪球。
然而,在财富的路途上,我们都将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没有人能一直指引。那些你笃定的指引,或许只是魔鬼的召唤。你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财富思维、财富观。
最后,不得不承认,富有是乐观主义者的命运。巴菲特就说自己是幸运儿,恰好出生在美国,也恰好出生在美国国运昌盛的年代,要是出生在非洲,或者几千年前的美洲,他很可能成为那些凶猛野兽的午餐,因为他既不擅长奔跑也不会爬树。
我们赶上了千载难逢的昌盛的中国,迎来了如今繁荣的中华国运,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这个时代的幸运儿,因此更应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