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有一天在书店闲逛,看见《明天也是小春日和》这本书,一下子就被书中所描绘的生活吸引住了。津端修一先生和津端英子女士生活在乡间一幢原木小屋里,屋子大约为72平方米,没有玄关,整幢房子就只有一个房间。这间一居室由当过建筑师的修一先生亲手建造,仿照了他尊敬的建筑师安东尼·雷蒙德的自宅设计。屋子里顶棚很高,有坡度的横梁把屋顶缓缓撑起,优雅而稳固。
屋内也不像我们平常的做法,把客厅、卧室、厨房等不同功能的空间用墙隔开,而是一眼就能看出家中所有家具物品的布局。这种一体化的布置方式完全是因为主人修一觉得没有必要隔开。家中最显眼的物品是他们夫妇从荷兰购入的宽大的长条桌子。因为两位老人的生活都围绕一日三餐展开,这张桌子自然成了家里的大明星。
比小木屋更大的天地其实在屋外,一片600多平方米的田地被修一先生仔细地分割成20多个小块,按季节分别种上不同的谷物、蔬菜、果树和香料。收获的作物就是三餐来源,收获的水果被英子女士做成了诱人的下午茶点,再配上从各地收藏来的精致餐具,家里时时都能在美好的氛围中享用新鲜美味的食物。
也许你要说津端一家的田园生活得益于修一先生建筑学的背景,动手能力强,能够自己盖房铺砖,实现理想中的生活图景。但其实除了把房子搭起来,生活中的难题并不会更少,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需要主人的生活智慧。经营生活的能力比如猜扫、收纳、烹饪才是核心,而设计的能力可能只会锦上添花。
既然每个人的住宅如此不同,建筑师的生活智慧也许并不比其他人更高明,我们为什么还要收集这么多建筑师自宅呢?坦白地讲,三开间做建筑师自宅专辑的起因是出于我的好奇,我想知道他们带着甲方的要求设计了成百上千个项目之后,如何卸下重担坦诚地面对只属于自己和家人的空间。我们把建筑师当作设计的权威,我当然也很期待能在他们的自宅中看到对住宅最理性、最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不得不说,建筑师自宅确实很吸引人。被刷屏的北欧风、极简风和田园风其实只是万千家居风格中的一种。每个宅子呈现出的状态很真实地反映了主人的价值观和个性。比如你之后会看到,同样面对小平方米的空间,有的建筑师会玩出“变形金刚”,让家尽可能地满足各种生活需求,借助时间差争取更大的使用面积;有的建筑师则会安然地享受小空间的玲珑美。有的建筑师把老旧的公寓楼做得现代感十足,有的则透着古色古香。
仔细看每个作品,设计师的小心思其实都藏在细节之间,比如蕴藏很多童年记忆的旧物稍作改动就成了新家的心头好,既保留了旧时的冋忆,又能在功能上起到一定作用。津端家也是如此,建筑师安东尼送给他们夫妇的结婚礼物——一对椅子,用了几十年,修修补补,添添减减,英子还为它们缝制了不同材质的椅套,让这对珍贵的家具在夏季凉爽,冬季温暖。
日本建筑师中村好文曾经走访过很多建筑师的家,去与他们交谈,体验他们的住处,甚至在主人家中享用一次晚餐,汇编成了《走进建筑师的家》。我没有来得及这样做,后文里的案例我一处也没有“走进”过,这无疑是一种遗憾,不过也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我想日后有机会我会去一一拜访,去感受建筑师们最真诚的作品。
最后要说一句,住宅本身带有很强的私密性,所以我非常感谢每一位愿意来分享个人住宅的设计师。
邵梦实
2017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