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隐居”?
那么,“隐居”原本的定义是什么呢?查阅《广辞苑》,出现五个与“隐居”同音的字。
依笔画,依序为“允许”“引据”“殷墟”“阴虚”,最后才是“隐居”。
从排序来看,它也相当隐秘呢。
以下就试着来“引据”一下“隐居”的定义:
①遗世幽居、辞官、辞职等从世间隐退,随兴生活。
②家长辞去官职或是让出户长的地位后引退。也指其人、其住所。户长根据自身意志将其地位传给继承者,放弃自己的户长权。为中世武家法以来的传统法制,但于1947年废止。
③江户时代公家、武家的一种刑罚。撤下其地位,并将家禄让给子孙。
④江户的小传马町牢内犯人对老大的称呼。
⑤称呼一家之主仍健在的双亲。或指老人。
③跟④是江户时代的刑罚或称谓,②的制度在1947年,也就是昭和二十二年时废止了。
江户时期也就算了,但二战后不久竟然还有这种隐居的制度,让我吃了一惊。
至于⑤……我没听过爸妈在讲祖父母时用“我们家的隐居啊”这种说法。
就算是,但我既没有小孩也非老人,这种类型的隐居是无法让人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
因此最有可能实现的隐居,怎么看都只有①了。
这个项目既不会仅局限于高龄者,而且还多了“辞去工作”等理由,选项的多样化及隐居的范围也更宽广,让人产生“这样我也可以隐居”的想法。
总之,它并不是“非得做××不可”的制度,而是自发地“从世间隐退”。而且“随兴生活”这一句能让人隐约窥见,隐居是做着自己喜欢之事的生活。
事实上,我也是从这一点感觉到自己是在隐居的。
插个话,我是深夜广播节目的忠实听众。在睡不着的夜里,最适合作伴的就是NHK的广播节目了。
广播时间从晚上11:20到清晨5:00,但现在在网络上也可以依主题选择自己想听的节目,随时随地都可以听,是它的一大魅力所在。
主播或来宾的语气不会像现今电视节目一样语调高亢又情绪化,而是沉稳平静,听起来很舒服,让人安心。
我很喜欢专栏作家天野佑吉的《隐居大学》这个专访节目。
节目内容就是天野先生找来各界名人,每个月举办一次公开的座谈会。
在节目中,天野先生曾经这么说:享受人生是隐居的最高旨趣。
过去在江户时代,有个以隐居为乐的达人,他是当时年轻人的憧憬对象。
我觉得这样的说法将“所谓的隐居就是……”的模糊概念表达得非常完整。
享受人生。
若这就是隐居的精髓,那么隐居的难度就比想象中更低了。
顺带一提,让人遗憾的是,2013年10月,天野先生过世了,《隐居大学》也因此停止播放。
天野先生享寿八十岁,但我真希望他能再长寿八十年,继续主持这个节目。真的非常令人惋惜。
题外话,我没有电视,而且几乎不看电视。
尤其是每当我看了民放台的节目后,都只有“世界真乱啊”“治安真差啊”“太可笑了吧”“真是想哭啊”这一类的想法,觉得疲累不堪,所以渐渐地就不再看电视了。
当然我也不是要否定所有的电视节目,我还是有喜欢的节目。
例如星期六晚上九点播放的TBS长寿节目《发现世界的不可思议!》就十分有趣,当我还住在老家时,常常收看。
但是为了少数喜欢的节目而买台电视机似乎又有点……
因此,我远离电视十年以上了。
至今还不曾因为没有电视而造成不便。
现在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NHK的广播节目。
NHK的广播只会平铺直叙地传达发生的事情,对我而言非常优良。
信息非常客观!
它只会说出经过,但结论则停在“答案请由你自行思考”。
就是这样喔。
不会给人一种强行进入你家,将信息塞进你脑中的感觉。
就算想要登门拜访,也只会站在玄关处,很有古人之风,深得我心。
而且在2014年时,播放接收合约中载明,只有收听广播者不需要支付NHK的播放费用。
十分照顾低收入户这点也深得我心。
在“收视是否需要付费”一事成了社会问题的今日,我非常希望只听广播的听众不用支付收听费用。
因此,我希望今后还是能遵照合约,不用付收听费也能光明正大地继续听NHK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