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5千与6千大有不同
费用管理是企业关注的重要事项之一,但费用并不能无限压缩,否则将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企业费用控制的极限是维持其基本运营的支出水平,低于这个水平,企业将难以为继,高于这个水平,则尚存削减的空间。当然,有些企业在效益较好的情况下,也会有意让费用支出相对松弛,将其视作员工激励的一种手段。
家庭的费用支出也有着类似特征。网上常见到这样的文章—《月薪×万,我活的像条狗》,但也有另外一类文章——《我和老公都是工薪族,已经买了三套房》。月薪数万的人可以生活得一副落魄,而收入并不那么高的人却积累了可观的财富,正常的生活费用到底多少才合适呢?
对于个人来讲,生活费用的最低标准就是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所谓劳动力再生产,是指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恢复和更新,它包括劳动者自身劳动能力的维持和恢复、劳动技能的积累和传授,以及新的劳动力的繁衍、培育和补充。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工人得到的工资就是资本家按照能够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水平支付的。如果生活费用达不到这个水平,就会带来营养不良、健康恶化、劳动技能退化、新劳动力无法补充等问题。有时候我们问一个人收入情况如何,他可能会谦虚地说“能让生活打得走”,这个“打得走”,即是说能够满足日常开支,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
假设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费用是每月5000元,那么月薪5000元的人就会是月光一族,而月薪6000元的人,如果按照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水平进行开支,则每月会有1000元的结余。有了这1000元,就可以用来做其他有着更长期影响的事情,比如学习、投资理财等,而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力再生产,从而提高未来获取更多收益的可能。可以预见,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在没有其他外在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月薪5000元的人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日子,月薪6000元的人则有着改善的希望。是否能够对未来有所期待,这就是两个人的本质区别。
很多家庭之所以几十年如一日的贫穷,并看似形成了代际遗传,其实跟他们获取的收入始终停留在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水平有很大关系。一位著名的媒体评论人曾在脱口秀节目讲到:“‘穷人思维’的说法特别过分,过分在哪儿呢?人穷本身资源就少,他的眼界就窄,这几乎是一定的,它不是你嘲笑他的理由,‘穷人思维’有很大程度上是瞧不起穷人。你想,你给穷人一对兔子让他养,他得买饲料吧!他饲料钱从哪儿来?他得搭个兔子圈吧!这兔子圈怎么搭?他什么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这兔子在手怎么办?他只能把它吃掉,那还能怎么办?所以,‘穷人思维’它好多东西不是思维的问题,而是确确实实他没有办法。”
当一个家庭的收入长期维持在劳动力再生产的水平上,如果这个家庭不想方设法去实现一些突破,或者通过压缩开支来形成结余,并投入到能够创造更多财富的事情上,这样的家庭就看不到财富改善的希望。
话说有一个穷人,天天抱怨上天不公,为什么我干活最多、最累,却只能得到一点,而富人一天什么事都不干,却拥有的比我还多。后来穷人就拉着富人来到了上帝面前,质问上帝,为什么富人整天不用干活,拥有的东西比我多,吃的住的比我好,开豪车,住豪宅,享美食美色,为什么我天天辛苦干活,却只能住最差的房子,我不服,我要求把他们的东西平均分配!
上帝说,那好,现在我就把你们变成一样的穷人,看看最后的结果。
上帝把富人也变得和穷人一样,分给他们每人一座矿山,并对他们说,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间,看你们谁挖的矿多,赚的钱多。穷人和富人都答应了。这时穷人很高兴,心想我天天干体力活,身体结实,肯定我挖得更快更多。
第一天,穷人很卖力地挖矿,并拿到集市去卖掉,赚了一些钱,晚上买了很多美食回去跟家人一起享用。而富人第一天干苦力活,总是干一会儿停一会儿,一天下来累得半死,矿没挖多少,也没卖几个钱。到了晚上,富人买了几个馒头填饱肚子,把剩下的钱拿去请了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来帮他挖矿。
穷人每天都自己拼命挖,而富人把每天赚来的钱都留出一些用来请更多的人。一个月过后,穷人的那座山,只挖了一点点,而富人却已经把他的那座山挖完了,赚了很多钱,家人的生活也早已做了改善。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再来看那位媒体评论人对“穷人思维”这个说法的批判,似乎就不那么有道理了。主要是他把生活费用看成了刚性,忽视了其弹性。当把一对兔子交给穷人的时候,他不一定要买饲料,找点野草喂它也是可以的;他不一定要盖标准的兔子圈,捡点废弃木板随便给兔子搭个窝,能遮风挡雨也是行的。就像故事中的穷人和富人,每顿饭不一定都非要四菜一汤,短时间内只吃馒头稀饭也是能生存的。当然,当一个人能够支配的钱财低到极点的时候,再让他每月留出一部分结余做长期资产构建可能确实有些苛刻。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具备对费用开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配置的可能,能够为自己创造投资长期资产的条件,不然,有些拾荒老人能够多年坚持捐款行善是怎么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