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与冷战起源档案选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9460830,YD00034 罗伯茨致贝文电[23]

(1946年8月30日)

第659号(F 12910/12653/233)

机密,莫斯科(9月5日收到)

先生:

在1月16日编号为30的急件中,我竭力去评估苏联的中东政策,它与英国在那里的利益发生了最直接的冲突。关于远东地区,我指出苏联目前主要留意的是美国。远东的局势变化不定,不幸的是,苏联与美国之间似乎在这一地区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共同利益。然而,由于去年12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三强会议所做出的决定,以及之后难以预见的整个远东局势的恶化,尤其在苏美关系方面更甚于此,在1月份,苏联与美国关于远东的政策似乎是一致的,至少暂时如此。迄今,未来的世界和平主要有赖于这些关系,相当程度上它们可能由苏联对中国和远东政策的发展所决定,试图从这里(莫斯科)去评估苏联远东政策的主要趋势,似乎为时已晚。在3月17日编号为189的急件中,我已经建议那样去做,然而,苏联人在策略和时间的把握上是机会主义者,其基本的政策和方式已被全世界所熟知。因此,孤立地看待苏联的远东政策将是一个错误,我大胆建议,之后的研究应当如那份急件所概述的那样放眼整个世界以及苏联在中东的所作所为。

2.在更早的一份1945年5月24日编号为358的急件中,我试图描述欧洲战事末期苏联对世界的展望。关于更远些的未来,我提出,关系到苏联世界地位的主要问题是,它把精力主要放在东方还是放在西方,或者是否在俄国历史上首次出现这种情况,即它强大到足以同时兼顾东西方。在我看来,俄国历史的全部逻辑,超出乌拉尔地区的工业大发展,处理较落后民族问题上的成功,以及最后世界力量由大西洋向太平洋总的转移,将驱使苏联更多地放眼东方,它对未来西部边界直接和迫切的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在所有这些重要问题上,显而易见苏联并不满意。在它刚打败德国、结束战争一年多一点的时候,事实上这是很自然的,它主要关注的仍然是德国及整个欧洲的未来,尤其是英、美关于欧洲的政策。此外,在紧急情况下,在政策上苏联同样密切关注的是,它从阿富汗到黑海的南部边界。在这一地区,它关心的是建立一条防御地带,在同它目前避免与英、美发生大的碰撞的意图相一致的情况下,多方拓展它的利益。

3.实际上,苏联的人力与物力并不是无限的,所以无论何时,苏联的远东政策总是不可避免地更加谨慎。考虑到(苏联)相当顾忌美国在远东的力量,这尤其是可以理解的,到目前为止可以这么认为,比起在地中海甚至在西欧的利益来说,美国可以更加轻易地部署力量保护其在远东的利益。但是,从长远看,苏联在远东的政策可能和在中东或是在欧洲的政策一样被证明是强有力的,苏联在这里的野心正像在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也是很大的。事实上,它们迟早会变得更大。或许战争的主要结果之一就是苏联的工农业重心从乌克兰向乌拉尔地区或西伯利亚地区转移,依据目前的五年计划以及去年2月份斯大林宣布的下一个五年计划,这个过程还要进一步推进。苏联这一工业化和利用无穷资源的过程正积极地拓展至与中国接壤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州,同时苏联不能漠视满洲巨大的潜在财富。除了显而易见的进一步扩张的诱惑之外,苏联关于西伯利亚重要工业区及苏联亚洲部分的战略思考肯定是由通常的纵深防御学说所支配的。在这些情况下,虽然远东不是我们当前或可预见的将来能期望扮演主要角色的地区(东南亚除外,它在苏联政策涉及的直接范围之外),但是因我们自己和苏联当前专注于欧洲与中东,而忽视了苏联在远东极端重要的意图,将是一个重大的错误,因为苏联在远东的目标会影响甚至会塑造中国和日本的未来,也将对美苏关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4.在研究俄国对任何地方的政策时,重要的一点是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地理位置似乎是这个国家的支配因素。在远东,地理和历史的力量,携着由此产生的情绪上和经济上的冲动,看上去正按照特别的指向发挥作用。事实上,苏联当前的政策相当程度上内含在它往日在那里的行动之中,可以用麦金德教授的经典历史定义“地理进军”来形容。出于这个原因,以及由于俄国人在远东的活动历史大概不如其对欧洲或中东的影响为人们所熟知,所以我感到有必要在评论之前,对支配和揭示当前苏联政策因素的这些方面做一简短的概述。

5.就上半个世纪而言,远东是俄国积极扩张的区域。向中亚与西伯利亚的不断推进使它与正在衰落的中华帝国人口稀少的几千英里的边疆地区相邻,这些地区甚至几乎不受软弱政府的控制,除了汉人以外,居住着不同的民族。中国所有的北部和西部地区——新疆、内外蒙古、满洲、朝鲜,成为俄国渗透的地区。在1899年的英俄条约中,这一广阔地区的大部分被承认是俄国“修建铁路”的范围,等于是实际上的势力范围。特别是,俄国开发满洲这一战略上最重要的地区(尤其对一个内陆大国)和潜在的最富庶的地区。获得旅顺港与大连使它通向黄海,向朝鲜渗透使它控制了朝鲜的北部海岸。尽管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已经表明了它反对如此对中国的垄断性渗透,并且英国和德国在山东获得海军基地可阻止俄国控制黄海,但是在这一地区唯一能够有效地挑战俄国的大国是日本。1905年日本的胜利摧毁了俄国的影响力,将它逐出黄海、朝鲜和南满。日本还获得了萨哈林岛南部和千岛群岛,这样封锁了不封冻的太平洋,甚至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和沿海省份。革命后的干涉时期,日本人继续这种扩张,他们的陆军深入西伯利亚,进一步加深了俄国人民和他们新的统治者强烈的怨恨。

6.旧的俄国帝国主义者的渗透政策受挫并且明显遭到削弱,但是在革命这种新武器的武装下,苏维埃俄国接着在远东采取了一种不同的行动方针。它宣称,在中国人民反对国内资本主义以及操纵着从沿海到内陆的帝国主义列强的斗争中,持友好和支持的立场。的确,共产主义在远东碰到了肥沃的土壤;摆脱外来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尤其在中国,自然将俄国看作是一个盟友,在政治和工业事务方面首先欢迎它的建议。通过鲍罗廷时代对国民党的影响力,俄国在整个中国几乎到了确立支配性大国地位的程度。此后,由于蒋介石与它分道扬镳并再次确认国民党朝资本主义和沿海帝国主义列强方向发展,它再一次遭受挫折。然而,苏联人赢得了一个长久的好处——共产主义已经传遍中国,首先是在大城市及港口,接着是在乡村。虽然中国的共产主义为适应农民的需要沿着自己的路线发展,但是它的领导人一直维持着与莫斯科的亲密关系,将俄国看成他们最终的庇护者。俄国也没有完全放弃对中国北部和西部的直接渗透。外蒙古被从中华帝国中分离出来,组建了蒙古人民共和国,一个在俄国完全控制下的独立国家,苏联政府在外蒙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装备。俄国同样向新疆渗透,通过武力安置了一名统治者,在省会驻有军队,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另外,它继续保有在北满的特殊利益,视北满为其独占的地区,鼓励北满脱离南京。确实,1929年,在蓄意侵入满洲的苏联军队的压力下,张学良与俄国达成关于中东铁路的协议;1933年,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宣布,南京政府无力控制满洲,因此苏联政府不受1924年协定关于共同拥有中东铁路所有权的限制——也许成了后来1945年中苏条约的不祥先例。

7.30年代,日本的扩张成为俄国远东政策主要关注的对象。日本不但阻碍了俄国通往不封冻太平洋的道路,而且威胁将它排挤出中国,直至最终将它完全逐出远东。处于集体化和大清洗中动荡的俄国,意识到它是较弱的一方。因此,除在一些实质性的利益方面做出基本的抵制外,它采取了妥协与退让相结合的做法。但是,不顾欧洲战争的阴云,迟至1938年,日丹诺夫呼吁面对“日本流氓和挑衅的行为”要采取更多的解决之道。到这个时候,克里姆林宫似乎已经决定,最终与日本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苏联政府尽一切力量开发其远东地区,并向该地区移民,目的是在西部难以向其供给的情况下,它可以不依赖苏联其他地区而独立生存。俄国再一次与国民党妥协,甚至在德国入侵的最黑暗的日子里继续向中国提供援助,其道义上的价值超出了它们物质上的作用。此外,它与盎格鲁-撒克逊国家达成一致,一旦对德战事结束,它将加入对日作战。

8.日本的最终投降来得比预想的快,俄国在其盟国的同意下得以占领满洲,在那里恢复了1905年之前沙皇帝国所拥有的全部地位,并且吞并了萨哈林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占领了朝鲜北部。1905年的失败、遭受的干涉和30年代的屈辱最终得以洗刷。苏联对这一长期等待的结果大肆宣传,虽然实际上红军只是勉强地出兵满洲。1945年8月与中国的条约确立了它同国民政府的关系。然而,俄国特别想要的是共同占领日本,促进永久摧毁其军事潜力,并随之进行一场大的社会和经济革命,它认为这些是最终消除来自日本的威胁所必需的。

9.苏联的政策还有另外一个通常的方面需要牢记。沙皇政府和苏联政府都是部分地被一种深深的扩张主义本性所驱使而向亚洲挺进,这种本性犹如美国横跨另一个大陆将边界向西推进,还部分因为不喜欢看到它们边界的薄弱和不确定,从而进一步寻求某种安全。蒙古人民共和国部分被当作西伯利亚南部边界的防御堡垒。对俄国在亚洲扩张的任何研究都要考虑到苏联围绕其边界建立一连串它能控制的缓冲国的伎俩。

10.现在转到眼下,1945年8月俄国轻而易举的胜利以及远东动荡的局势为苏联政策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但在苏联人眼中,这种机遇被美国出乎意料的坚决反对以及美国绝对地控制日本而抵消。1945年下半年,关于日本问题,苏联与美国之间已经出现最艰难的讨价还价和最愤怒的言辞。苏联毫无疑问地认为,他们在获取远东的主要目标方面再一次遭到挫败——获得通往未封冻太平洋的无可争议的通道及在整个东北亚不受挑战的优势——因为日本支配地位垮塌而出现的真空被决意要在这一地区所有的事务中拥有主要发言权的美国所填补。因此,苏联和美国的远东政策形成了对抗。苏联政策特点是,虽然不满,但不愿公开与美国对抗,同时对美国意图暗藏担忧。在接下来对形势的分析中,这种姿态是显而易见的。

11.鉴于过去的历史和军事记录,日本依然一定是苏联在远东主要的关注对象。由于对一个对于俄国的威胁仅次于德国的国家直接参与重整的权利遭到否决,苏联政府竭力通过远东委员会和盟国对日管制委员会这样的机构限制麦克阿瑟将军的管制力。它试图通过支持共产党在日本政治中赢得立足点,而共产党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一定不全是来自日本人之手),在那些由莫斯科培训过的老练的领导者的指引下,正试图通过通常的民主阵线、劳工联盟和其他苏联式的压力团体扩大其影响力。除了在共产党影响之下的贸易联盟之外,这些努力似乎很少获得成功,毫无疑问这部分是因为在日本存在对俄国深深的厌恶情绪,部分是因为麦克阿瑟将军的反对。但是,组成一个温和的政府可能导致一个左翼反对联盟的建立,共产党在其中就如在别处一样,将施加与他们的人数不成比例的影响。与此同时,苏联媒体持续用强烈的口吻抨击日本发生的事件,不再吝惜指名道姓地猛烈攻击麦克阿瑟将军、艾奇逊[24]先生和其他美国官员。苏联施加的压力是要求缩减日本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至最低的限度,并且摧毁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制度,如果可能,用一种从“民主阵线”演化而来的一党专政,而不是西方式的民主,取而代之。无论这后一点的目标能否实现,消除日本侵略的物质和精神的根源——与德国的“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相对应——被认为是必要的。美国人拒绝采取苏联的革除办法引起了苏联人这时的警觉和猜疑,像25年保证条约这样的提议,被半是真实、半是权宜之计地视作伪善之举而被拒绝考虑。通过所有的媒体抨击天皇、社会与经济制度、新宪法、选举和美国的政策,苏联普遍掀起了对帝国主义居高临下的指控,并且指责在美国的容忍甚至是资助下,复活日本对“民主、和平与安全”的威胁——换句话说,对俄国实施远东政策的威胁。

12.俄国通过与美国达成协议占领了朝鲜北部地区,由于是军事占领,它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一个共产党控制的网络已经由在苏联接受过培训的朝鲜人建立起来,用《真理报》的话说,人民委员会在日本人投降的第一时间“在全国自然地涌现出来”。在一支4万人的占领军以及与苏联有着一条共同边界的背景下,那些在苏占区的人很快被合并入一个与苏联在德国占领区相类似的垄断专制体制之中。在美占区,位于汉城的“朝鲜人民共和国中央委员会”被废黜,由像李承晚和金九这样在美国生活过多年的政治家所领导的右翼力量也遭遇到同样的命运。在“朝鲜人民共和国”被证明是失败的之后,1945年12月的莫斯科协定宣布赞成建立一个联合临时政府和实行一段时期的托管。在尽可能地封锁北部地区的同时,俄国的政策着意将所有党派中那些不“民主的”(即顺从俄国的势力)驱逐出新政府,确保实行托管而不是立即独立,而在这两方面,美国人都没有做出承诺。但是,即使如此,受俄国控制的力量在南方依然相当强大,加上来自北部的牢固团结的集团,这样不可避免地能够控制任何朝鲜政府或议会,而这当中来自美占区的代表是自由选举出来的,来自北部的则是由俄国人提名的。这样,美国关于朝鲜立即统一和独立的目标只好因为现实政治而终止。除非美国打算无限期地维持朝鲜的分裂和自己管理南部地区,否则整个朝鲜就会不可避免地落入苏联的控制之下,但是直到最近,美国看上去也不可能准备长期这样去做。除了自然资源,可能苏联认为朝鲜在战略上是极其重要的,这主要是因为朝鲜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和苏联的陆地边界提供了防御,也因为朝鲜够得着日本列岛。

13.在朝鲜和日本在苏联远东重点事务的名单上靠前的同时,中国本身则是一个十分复杂和重要的问题,以至于近如1925年就已经在中国吃了苦头的苏联政府更加谨慎地对待中国。笼统地说,就俄国的政策而言,中华帝国仍然分为两个区域:如果可能,单独归俄国扩张的地区;中国其余的地区,俄国的影响可能是相当大的,但不是俄国目前的政策打算直接支配的。由于中国政府正式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分离,俄国人更直接感兴趣的中国地区是过去他们待过的地方:新疆、内蒙古和满洲(1899年的条约所涵盖的长城以北的地区);以及黄海周边的战略要地——延安地区和山东。这片地区实际上包括了北纬36度线以北从阿富汗边界到太平洋的所有中国地区。但是,如果俄国不密切关注中国政府本身的事务,显然就无法专注于这片地区。中国的民族主义似乎并不考虑放弃内蒙古或是满洲,更别提山东和黄河流域。因此,就如半个世纪以来的那样,俄国不得不继续密切地和难以回避地牵涉进中国的事务当中去。在这一点上,赌注已经变得很高。在这个快速变小的世界里,每一个迹象都显示出世界被划分成了两个“势力范围”,没有一个边界地区的命运依然是未决的(除了德国也许根本没有边界地区)。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和不发达的经济,控制边界地区将为苏联带来像控制整个中国这样的好处。从莫斯科的角度看,我发现很难对最近一份备忘录中有关此地美国大使馆的下述总结持有异议:

“苏联力图在中国寻求居主导的影响力,它这样做是因为革命的传统、民族主义的野心和不安分的本性,是一种扩张主义的力量。

苏联对一个中立化的中国不会感到满意,因为就克里姆林宫的思维而言,‘它不和我站在一起,就是反对我’。苏联也不会对一个类似加拿大或墨西哥对美国‘友好’那样意义上的‘友好的’中国感到满意。在苏联看来,从时间的角度来说,这样一种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是不可靠的。在意识形态上,确信苏联的制度最终一定要与资本主义的西方发生公开的斗争;在战略上,根深蒂固于国家纵深防御的理念;不相信国家之间能够存在任何那种不是建立在一国对另一国确认优势基础上的令人满意的永久关系。苏联只对那种最终达到有效控制的支配力能够感到满意。”

14.北纬36度以北的地区中,满洲当然是最重要的。这片极其富饶的土地像楔子般伸进苏联的领土,不但为因缺乏食物供应而发展受限的苏联远东地区提供了一个粮仓,而且是整个地区进入永久不冻港的天然出口。此外,中国全部重工业有近四分之三集中在苏联边界的这一地区,且拥有仍然没有被开发的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在苏联的控制下,满洲将成为俄国远东力量体系的基石。去年苏联取得满洲铁路系统一半股权时,似乎看上去期望至少在经济上控制该地区。拆夺满洲的工厂体现了苏联的盗窃癖,其本身并不表明比起在波兰的所作所为来有收手的打算,无论这可能激起当地多少的不满。共产党的军队和支持者适时地进入了满洲。俄国的长远计划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取得对满洲工业的控制,即宣布所有已经或可能已经被日本军队利用过的工业是战利品,接着成立苏方与中方各参股50%的联合股份制企业,这在东欧已经实行了。这样做的建议已经提交到南京政府。但是,公众舆论和美国当局对这一方案表示愤怒,因为紧接着出现的是对满洲系统性的掠夺。门户开放政策得到了援引;在英王陛下政府的支持下,美国代表在莫斯科表达了愤怒的抗议;中国政府在此立场的鼓励下,拒绝了俄国的建议。毫无疑问留给苏联政府的印象是,它自己必须要对这一挫折负责。面对相当的美国压力,苏联政府最终同意降低对满洲铁路和条约确定的港口方面的公开要求,以及撤走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的军队,它似乎正将当地的管理部门时而交给共产党人,时而交给当地像张学良那样和它以前打过交道的有影响力的人物。俄国人大概准备勉强允许中国中央政府(尤其是如果重组而吸纳共产党人)拥有或多或少名义上的管辖权,但是他们打算成为那里现实中的主宰者,通过操纵不论何种只要证明是最温顺的力量——意识形态的考虑被暂时置于脑后。毫无疑问,俄国人对美国人决定运送国民党军队到满洲并提供他们侵占这一地区所必要的现代化武器感到不安。这些事情此时引起了反应,意味着在苏联人的头脑中把这些事情同俄国前两次被赶出满洲联系在了一起。苏联媒体反对“美国武装干涉中国事务”的轰轰烈烈的运动主要不是直接针对长江流域发生的事情。面对如此压力,俄国人也许会暂时退却,但是送达莫斯科的美国报道似乎表明,在那里混乱的形势中,八路军因为其更好的管理与温和的政策比国民党更受欢迎;农民和城市的工业移民无产阶级都不反对共产主义。另外,只要俄国实际掌控着近乎所有的满洲的边境、它的主要铁路以及两个主要港口,并赢得大部分百姓的同情,严格来讲,就不能认为仅靠美援才可维持生存的国民党军队能有效地将它赶出满洲,用薛穆爵士的话说,国民党当局“已经失去了收复满洲的绝佳时机,已经产生了一种幻灭和消沉的氛围”。

15.在回到中国大陆之前,我们还需要考虑苏联能影响的两个地区,即内蒙古与新疆。可以预想到,苏联政府试图在某个时期重建它在十年前就已在新疆取得的优势地位,但迫于来自其他地区渐增的威胁而主动明智地放弃了。与苏联中亚共和国种族相连的少数民族发生自发叛乱,这一发展趋势为俄国提供了经常性的机会,这种机会自1944年以来再一次被俄国人暗中利用。在最近与伊犁叛乱分子的交涉中,俄国人插手到什么程度并不十分清楚,但看上去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听俄国的,而渗透的过程可以料想是继续悄悄地沿着与在外蒙古成功采取的相类似的路线进行。当然,对俄国来说,没必要将新疆从中华帝国正式分离出去。确实,这样通过至少表面保持中国主权的形式大概能获得一定的好处,比如对中央施加压力,而不用承担最终的责任。然而,与1945年中苏条约一同发表的声明——“关于最近的新疆事件,苏联政府确定没有干涉中国内部事务的意图”,不能太按字面意思去对待。内蒙古的形势甚至更加模糊不清。不顾戈壁沙漠的阻碍,蒙古人民共和国已经由苏联以一种中国不愿意接受的方式缔造出来且保有至少表面独立,似乎对留在中国境内的蒙古人势必产生一种吸引力;一场苏联影响下的立足于重要战略省份察哈尔的独立运动,据说正在那里展开。但是,俄国在内蒙古的政策明显是由整个中国的事态发展所主导的,并且将部分取决于中国的中央政府是否能够容忍其蒙古人中有任何程度的自治倾向。

16.在山东的重要地区,通过乱象可以看出,共产党的军队赢得了对半岛大部分地区的控制。但是,此时的美国将第七舰队的基地迁往青岛,它正是德国为补偿俄国获得旅顺而选择的港口,美国的介入在最后的关头又一次阻止了共产党走向完全的胜利。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斗争解决。

17.共产党确立了对延安地区、北平腹地以及蒙古与山东之间的战略纽带的控制,由此需要考虑共产党受苏联影响到了何种地步的问题。在这一难题上,没有形成普遍一致的意见,但这一问题极其重要,因为美国目前对华政策主要是在这一问题上发生转向,并且因为莫斯科与延安之间近似的理念使得清晰阐释俄国的对华政策相对容易些。中共不时宣称,他们是一个独立且与任何外来大国没有联系的本土组织(虽然他们不否认他们与共产国际长期存在的关系)。的确,似乎没有什么迹象表明,俄国对延安政权的内部事务进行了直接控制。另一方面,由苏联公开认可的中共与其他外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是如此密切,以至于很难相信中共是完全独立的。苏联的宣传机器对于中共以及其他众所周知与莫斯科关系密切的共产党给予了一贯的支持。任何通过莫斯科这个中心研究苏联政策的人都会得出这个先验性的假设,人们对此需要予以相当的重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重要的迹象表明苏联和共产党领导之间的关系。因而,共产党从长江以南他们的根据地开始长征,显然是想让自己处于苏联的援助所能够延及的范围之内。日本成为俄国的主要威胁,游击活动集中针对日本;俄国人鼓励中国进行民族抵抗之时,他们对国民党封锁共产党怀有的敌意会相对较小。共产党惯用的策略是通过民主联盟的形式渗透进政府——这些是象征性的例子。中国共产党所用的全部战略战术与其他地区的共产党所用的战略战术有相似之处。日本和朝鲜的共产党领导者,特别是野坂,在莫斯科接受理论培训之后,在延安获得了有用的战斗经验。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普遍被认为是最中国化而且最自立的,都有着确凿的布尔什维克记录。在1935年莫斯科第三国际最后一次大会上,中国有三名延安集团的领导成员代表,毛泽东本人、王明(即陈绍禹)和张国焘,被选为执行委员会成员,虽然1938年张被清除,毛则留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直到1943年解散。毛泽东关于一般国际事务的讲话带有在莫斯科看来确认无误的苏联印记,例如1939年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公约刚缔结之后,他宣称,“在资本主义的边界之外,存在着另一个光明的世界——它就是苏联。苏德公约提升了苏联国际地位的重要性……为了实现两个伟大国家的联合,一定要加强同苏联的友谊”。其他中共领导人也有着相似的记录。最近,据说中共一位新的领导人李立三,在莫斯科待了十五年之后正在满洲。尤其明显的是,除了俄国,中共没有在必要时他们真正能够依靠的力量。

18.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重要的考虑,认为中国共产党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莫斯科与中共的关系并不全是愉快的。很大程度上,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的本土传统,未受苏联干预而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修正。建立一个存在了十年且拥有自己军队和民政部门的政府,给它带来了重要的既得利益。首要的问题是大众基本的希望和同情,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竞争来获得他们的支持。尽管名义上是共享劳动成果的政党,中共事实上的行政政策,包括了一个拥有土地的农民的合作体系以及控制资本家的企业,与共产党人在其他地方的农村地区,从日本到法国,寻求支持而采取的路线是一致的。然而,这项政策本身同强调一个团结民主的中国一样表明,大批中共的支持者热切期望的不是共产主义,而是一个代表农民利益的政府和一个团结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能够停止内战和阻止外来干涉。

19.美国的目标是创造一个“自由、统一、民主的中国”,这个目标的实现基于渐进的联合政府以及统一的军队。如果首先美国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其后对新联合国民军当中的共产党部队进行美式训练并给予财政支持,从而巩固这个政权,如此中国人会拥护这个政府。这样一来,对俄国帝国主义者的过分屈从,将会使共产党领导人丧失他们曾获得的普遍支持。中共会因联合而受到控制(就像国民党受制于内部事务一样),这一事实似乎成为官方和非官方的一些美国观察家形成判断的基础。另一方面,共产党可能考虑,在联合中较之国民党他们在乡村会获得更广泛的支持。但是,无论如何,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政策制定者都只是把联合看作是加强他们自身权力的权宜之计。因此,就如马歇尔将军和司徒雷登先生最近坦承失败所表明的,目前很难论述每一方准备把这场试验带往何方。哪一方能够在公开的权力斗争中获胜并不确定。中国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革命形势,看上去国民党目前无法获得实现指引和控制的领导力。正如观察家们所预见的,经历了三四个月的战争后,中国经济陷于崩溃的结局无可避免,而经济的崩溃只能导致混乱的局面,这会加速革命并使共产党从中获益。即使没有内战,中共在军事落后的情况下仍有望得势。已有证据显示,共产主义努力在城市重新获得广泛的支持。就如基特森先生在其最近关于中国形势发展的备忘录中所指出的:“在接管占领区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十足无能和普遍腐败,造成许多地方经济与管理上的混乱,所引发的动荡与不满一定会为共产主义的种子提供肥沃的土壤,国民党目前的这些所作所为正使俄国人受益。”[25]

20.有必要对联合政府结果的不同预测进行思考,要了解目前进行到了何种程度也并非易事。但不同的预测在美国有着与在俄国同样的重要性,(俄国)不仅经常公开承认致力于实现此目标,组建联合政府的想法是在1945年12月的《莫斯科宣言》中确认并为国共双方共同批准的,而且似乎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尽管在积极性和强度上俄国的表现并不如美国。确实,苏联媒体在中国问题上对美国展开攻击的主旨在于指出美国的军事干涉意在加剧内战,延迟统一民主政府的组建。总体而言,目前美国阻断了俄国在战后初期实现其广泛目标的意图,苏联政策在中国闲置了起来,(苏联)出台了看上去体面的官方政策,静观事变。显然,它决定让美国去解决这个难题,打算从美国的失败中获益,或者如果美国成功了则从内部对联合政府进行渗透。同时它还在许多方面握有相当的筹码:在满洲及其他地区的影响力,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轻易对特别漫长的中苏边界进行施压。

21.总体上,地理原因以及苏联的扩张主义导致俄国人敌视美国人,加上斯大林个人对伤痛的记忆,这些因素都促使俄国反对美国取代先前的远东敌国日本和英国,尚无法预测这种对立将采取怎样的形式;但除非两大国达成一个总体协定,这种对立会持续下去。

22.与此产生鲜明对比的是东南亚,包括菲律宾和缅甸,由于俄国的扩张明确限定在临近的区域或者基本上就是邻国的领土,因而这个地区庆幸地处在俄国直接的扩张范围之外。另一方面,这些富饶的土地对西方大国的经济及战略部署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目前的不满状态为破坏活动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其后果对西方可能是严重的。苏联的官方政策和宣传,以及全世界的共产党的目标在于使欧洲和美国的军队从所有这些地区撤离,随后在政治上、最终在经济上切断这些地区与“帝国主义剥削者”的所有联系。苏联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寄希望于填补由此产生的真空只是一种推测。但无论如何,那里的混乱局面比起和平过渡到独立国家更符合它的喜好。苏联(和“乌克兰”)在安理会支持印度尼西亚的独立,尽管在短期内遭遇挫折,但可能会获得长远的利益。在表面的关联背后是莫斯科同各种极端主义者和不满分子的组织正进行勾结,这些组织许多以前是倾向于日本的。在这个消息中并未明确显示出这些关联,但苏联媒体处理印度尼西亚极端分子、菲律宾虎克党及类似组织的论调表明,这与为人所熟悉的“真正民主”和“反对帝国主义”的运动模式相似,而此前这些形式的运动是由克里姆林宫发起或鼓动的。这同样适用于共产主义者作为中坚力量的缅甸“反法西斯阵线”;然而出于某种原因,苏联媒体至今仍没有提及缅甸。马来亚也经历了同样的失语。印度支那由于可能会对法苏关系造成影响,是一个多少有些特殊的案例;但越南的某些地区以及胡志明本人,都被视为与莫斯科存在或者以前存在亲密的关系,出现在苏联媒体上关于印度支那的批评文章针对法国帝国主义时呈现出相近的方针。这是一个值得那些熟悉苏联手法的人仔细研究的主题。

23.然而恰当地说,印度并不在苏联远东政策的考察范围之内,对苏联来说有其独特性,中印之间的边界值得考虑。南疆、喀什周边地区、叶尔羌与和田,一直以来是印度的利益范围,而且它倾向于对更北方的主流事件采取置身事外的态度。苏联的政策尚未寻求在该地区展开对决,因为或许莫斯科的机会主义者们默认这样做比之做法本身的价值会引起更大的麻烦。但在未来困难一定会出现,尤其如果共产党控制的政府设在了乌鲁木齐。西藏在苏联活动的区域之外,仍旧处于自己的世界。但相对于外蒙古,20世纪初期它还没有在俄国人的帮助下获得“自由”之前,俄国人一定认为西藏是一个发展迟缓并受喇嘛控制的、具有相当战略重要性的地区。英国和印度人对西藏表现出的任何兴趣的消减,都可能引发苏联的进入。中共通常把西藏包括在他们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计划之中,并在某个适合的时候,恰当地提出要求。但目前这些地区在苏联重点事务名单上似乎还处于较低的位置。

24.我认为,从以上评论可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a)历史的、地理的、经济的和战略的因素,甚至是意识形态的因素,全部结合起来激励着苏联在远东进一步的扩张。现在的迹象是,这将通过势力范围而不是通过直接的领土兼并来加以完成。

(b)这样的扩张看上去在长期内,甚至可能是在短期内,势必使苏联的利益越来越同美国的利益产生冲突。

(c)然而,苏联当局目前并不打算使严重的冲突发生,部分是因为它担忧美国的力量,部分可能是因为它还没有时间在中国和其他地方准备好再次行动。这种不情愿的例子是,从满洲撤出苏联军队;比起美国人向国民党提供装备来说,它至今在向中共提供积极的支持上比较克制,尽管对它而言美国的做法一定是一种巨大的挑衅。在日本,它似乎意识到了目前的虚弱无力;只有在朝鲜,它维持了一支强有力的占领军,毫不妥协地对抗着美国人。

(d)要不是美苏关系的全面恶化以及它担忧美国的“帝国主义”和原子弹,俄国人可能更愿意袖手旁观,而让美国人在远东的游戏中犯错。实际上俄国的人力和物力不是无限的,无论如何,俄国人仍然十分关注欧洲和中东的问题,他们目前不会期望去做更多的事情,除了抵抗他们眼中的美国的进一步侵犯以及阻挠美国的行动。

(e)苏联绝不愿意放弃它在远东的抱负。它卷入远东的程度取决于:(i)美国对远东兴趣的强度和连贯性;(ii)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的内部发展;(iii)苏联在所有战线上同时实施积极政策的能力,或者是从它目前对欧洲和中东的专注中摆脱出来的能力。

(f)尽管苏联真正地也是策略上地同情东南亚“被压迫的殖民地人民”,但让俄国最直接感兴趣的远东地区不在英国重要利益范围之内。我们更直接关注的是东南亚地区,努力重建该地区被战争破坏的经济,根本改善苦力群体的社会状况(这些人通常是没有深厚根基的移民,政治生活迅速朝着与当地诉求相一致的方向发展),这将有助于消除苏联势力勃兴的条件,就像细菌如果没有病变组织就无法繁殖一样。

25.自战争之前到现在,没有英国官员到过超出乌拉尔的地区,1945年初陪同议会代表团访问苏联中亚地区的新闻专员是唯一例外。因而我所提供的关于苏联远东地区的情报来源可能比之莫斯科更加不可靠。也没有什么机会能够根据英国官员的一手报告核实这封电报中的观点,而使英国官员能够直接处理苏联远东政策的事务。然而,由于那里正逐渐回到更加正常的状况,无论如何对于当地的英国代表是这样,对于只是以最宽泛扼要的方式做出概述的那些问题,我希望这份评论至少能推动思考和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我希望在适当的时候,能收到英王陛下政府驻南京、东京、汉城和华盛顿的代表以及基勒恩勋爵的意见。

F.K.罗伯茨

(耿志译,姚百慧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