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军事时局评论(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序

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爆发初期由平津沦陷区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所著名大学联合组成的一所战时高等学府。这所学校1937年11月1日在长沙开学时名“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迁至昆明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5月4日举行结业典礼,三校复员返回原地。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西南联合大学无愧是一座丰碑。最初,它简称“西南联大”,未久就因其存在的唯一性,被称作更为简洁的“联大”。西南联大只存在了短短的八年半,而这八年半正是抗战军兴,烽火遍燃,全国人民为挽救国家危亡同仇敌忾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关键时期。在这种环境下,师生们头顶狂轰滥炸,忍耐饥饿困苦,身怀崇高使命,牢记“刚毅坚卓”校训,心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坚守岗位,努力办学,刻苦探索,为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和学术薪火做出了巨大努力与贡献。

今天,“西南联大”已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响亮名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给予这所学校很高的评价。2014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身份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的“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形容包容理念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事业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西南联大精神的称许。2017年1月24日,李克强总理考察云南时专程参观了西南联大旧址,给予这所培养出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3位“两院”院士的学校极高赞誉,指出西南联大“在极端艰难困苦中弦歌不辍,大师辈出,赓续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保存了知识和文明的火种。这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2010年10月10日,刘延东副总理在云南师范大学考察时,亦指出:要弘扬西南联大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发扬兼容并蓄、学术自由、求实严谨、艰苦奋斗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多层次、高素质和实用型人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这些评价,是对西南联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高度概括。

集中了众多学术大师和优秀人才的西南联大,是中国知识分子献身现代化建设的突出典型。现实生活中,当人们谈论到爱国、民主、科学、通才教育、人才培养等话题时,往往会联想到离开今天已经七十多年的西南联大。这个现象,既表达了人们对西南联大的怀念,也反映了这所学校产生的深远影响。

随着社会日益广泛的关注,学术界对西南联大的研究近乎成为一门显学,但这座“富矿”还有许多方面有待深入开发。如北大、清华、南开历史不同,怎样在“各异之学风”中保持合作无间、异不害同;怎样以“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怎样“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怎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怎样坚持“通才教育”,重视“知类通达”,为学生从事更高深更专门研究成为各个领域一流人才奠定基础;等等。这些都需要可靠的原始史料予以佐证。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西南联大优秀传统,全面展示西南联大的成功与曲折,表现师生们的思考与探索,作为西南联大血脉和延续的云南师范大学,以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舍我其谁、全力以赴的气魄,于2016年年底启动了“西南联大史料长编”工程。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接受了这项艰巨任务,承担起具体组织与落实工作。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成立了由饶卫书记、蒋永文校长双挂帅的“西南联大史料长编领导小组”,成立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单位专家组成的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会召开了多次会议,通过了长期与中期编纂规划,制定了近期目标,明确了实施步骤,规范了编辑体例,成立了审稿小组。“西南联大史料长编”的计划,是首先按照教育管理、学术科研、思想文化、时局评论、社会活动、校园文化、战时从军、民族边疆、地方建设等门类,进行全面、系统的资料收集整理,编辑成不同体裁的文集,最后打通贯穿形成一部编年体的多卷本《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长编》。

西南联大的历史,严格地说始于1937年7月三校酝酿联合,止于1946年10月留守人员全部撤回,其间的所有资料均在“西南联大史料长编”收集编辑范围之内。如此庞大的工作,无疑十分艰巨,它既要面对1949年以后出版或发表的各类著述,还要面对湮没已久几乎遗忘的历史旧著;既要收集隐藏在老报纸老刊物里的散篇论述,更要挖掘保存在海内外和不同部门的大量档案文献,以及掌握在个人手中的多种资料。而西南联大史料性质不一,跨越多个学科,需要整理者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校勘鉴别功夫。可喜的是,这支团队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这项工作迫不及待,大家在西南联大精神鼓舞下,克服了种种困难,为光大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为完成西南联大历史资料的总集成,努力履行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应有职责。

“西南联大史料长编”编纂的是西南联大史料,而这项工程本身也体现了西南联大“兼容并包”的精神。参加这次社会大协作的,不仅有云南师范大学的师生,还有云南省和全国各地的学者,不仅有来自高校的教师,也有来自科研、档案、政府等部门的专家。大家的共同愿望只有一个:保存西南联大完整历史,总结西南联大优秀遗产,诠释“西南联大精神”,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策提供借鉴。

闻黎明

2018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