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谁是雁隅?
雁隅是何方人士?
有人说,实无其人。有人说,他其实就是那个杨畹耕。更有人说,他只不过是周春虚构出来的一个人名。
我告诉读者诸君:和杨畹耕一样,雁隅也是实有其人。
他就是徐嗣曾[7]。
周春在《耄馀诗话》中有两处提及“雁隅”、“两松”:
两松又自号雁隅,余有挽诗三首,即用其临终句韵。[8]
余有《挽雁隅中丞》,即用其临终绝句韵三首云:“司马家声重鼎钟,上房出后更名终。高门令望环区满,政事文章两不空。”“唤醒人间夜半钟,谁能有始竟无终。功名已到凌烟阁,犹道回头总是空。”“君赋采芹乐鼓钟,我歌苹鹿听三终。追思四十年前事,悟得殊途一样空。”[9]
“两松”乃徐嗣曾之号。“中丞”乃清代对各省巡抚之称。而徐嗣曾时任福建巡抚。此可证实“雁隅”即是徐嗣曾。
另外,王豫《江苏诗徵》卷八也有徐嗣曾的小传:
徐嗣曾,字两松,丹徒人,金坛籍,乾隆癸未进士,官至福建巡抚,著《隅雁偶吟》。
“隅雁”当为“雁隅”之误。[10]
《清史稿》有徐嗣曾传,如下:
徐嗣曾,字宛东,实杨氏,出为徐氏后,浙江海宁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再迁郎中。四十年,授云南迤东道。累迁福建布政使。
五十年,擢巡抚。五十二年,台湾民林爽文为乱,调浙江兵,经延平吉溪塘,兵有溺者,嗣曾坐不能督察,下吏议。乱既定,五十三年,命赴台湾勘建城垣,因命偕福康安、李侍尧按柴大纪贪劣状,上责嗣曾平日缄默不言。寻疏言大纪废弛行伍,贪婪营私,事迹昭著。又奏:“抚恤被难流民,给银折米,福建旧例,石准银二两;今以米贵,请改为三两。”上以福康安奏晴雨及时,岁可丰收,仍令视旧例。偕福康安等奏清察积弊,筹酌善后诸事,均得旨允行。尝以台湾吏治废弛,不能早行觉察,自劾,上原之。命台湾建福康安、海兰察生祠,以嗣曾并列。寻奏台湾海疆刁悍,治乱用严,民为盗及杀人者,役殃民,兵冒粮,及助战守义民或挟嫌害良,皆立置典刑,以是称上旨,嘉嗣曾不负任使。事觕定,命内渡,寻又命俟总兵奎林至乃行。庄大田者,与爽文同乱,坐诛,嗣曾捕得其子天畏及用事者黄天养送京师,又得海盗,立诛之。
五十四年,赐孔雀翎、大小荷包。图像紫光阁。请入觐,未行,安南阮光平据黎城,福康安督兵赴广西,嗣曾署总督。福康安濒行,奏福建文武废弛,宜大加惩创,上谕嗣曾振刷整顿。嗣曾奏许琉球市大黄,限三五百斤,谕不可因噎废食。又奏:“福建民多聚族而居,有为盗,责族正举首,教约有方,给顶带;盗但附从行劫未杀人拒捕,自首,拟斩监候,三年发遣,免死。”上谕曰:“捕盗责在将吏。令族正举首,设将吏何用?族正皆土豪,假以事权,将何所不为?福建多盗,当严治。若行劫后尚许自首免死,何以示儆?二条俱属错谬。”
五十五年,高宗八旬万寿,台湾生番头人请赴京祝嘏,嗣曾以闻,命率诣热河行在瞻觐。十一月,回任,次山东台庄,病作,遂卒。[11]
关于徐嗣曾的姓,有两点可说。
徐嗣曾在任福建巡抚期间,为官清正,在当地百姓中有很好的口碑。因此,林则徐的父亲为自己的儿子取名“则徐”。“则”就是“效法”的意思;“徐”指的就是徐嗣曾。
徐嗣曾或名杨嗣曾。为什么会有两个姓?原来如《清史稿》所说,“实杨氏,出为徐氏后”。
《国朝杭郡诗续辑》有这样的记载:
徐嗣曾,本姓杨,字宛东,号两松,海宁人。中吉孙,詠从子。寄籍江苏丹徒。乾隆癸未进士,官福建巡抚。有《思益山房集》。
两松为益斋少司马曾孙,父寓园先生,出后丹徒徐氏。
两松十岁失怙恃,归盐官,依叔父吟云先生读书。吟云先生抚如己子,教督备至。两松资性颖异,又刻苦力学,杭堇浦先生许其远到。
旋复杨姓,应试登第。后视学关右,报满入都。始以出继归宗始末陈奏,并以徐氏两世抚育,且别无族属可继,请仍姓徐。高庙深嘉许之。其后,世世子孙,永以徐、杨二字为姓。
迨填抚入闽,值林爽文之乱,渡海筹边,功成,拜花翎之赐,并图像紫光阁,御制赞语以宠之,洵极儒臣之荣遇矣。
生平清介自持,居官惟务爱民教士,于闽振兴鼇峰书院,人材蔚起,至今尸祝。陈恭甫编修比之张清恪公,诚无愧云。
方两松幼时,尝负笈于金沙于翁。翁相攸及之,而虑其贫,弗当女意。一日,授《左传》重耳齐姜事,令女咏之,口占曰:“愿从公子志,不作女儿悲。”父喜,甥馆乃定。[12]
他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授户部主事,升员外郎、郎中。乾隆三十六年(1771)出督陕西学政。乾隆四十年(1775)任云南迤东道,历改粮储道、迤西道。乾隆四十四年(1779)升安徽按察使,同年转任云南按察使。乾隆四十七年(1782)任福建布政使。乾隆五十年(1785)升福建巡抚,其间曾短期署理闽浙总督职务。乾隆五十五年(1790)卒。
他在乾隆年间任福建巡抚的年份如下表所示:
为什么要在这里列举徐嗣曾任福建巡抚的年份呢?
因为这和他购置《红楼梦》抄本之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