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创新和后续研究
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从多维角度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后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包括对农民务农劳动投入、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等,以期全面揭示劳动力转移的后向影响。②本书选取的多数理论研究将存在劳动力转移的农村家庭看作决策主体,考虑了家庭内部的成员分工和相互影响机制,使研究结果更符合中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决策模式的现实。③本书尽可能多地使用统计数据和计量分析方法验证理论分析假说,并尽可能使用信息含量丰富的统计数据,比如省级面板数据、月度数据和本人组织调查得到的数据。
我们将持续关注中国农业发展问题,后续研究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第一,农业微观数据不足是限制研究深化的重要原因,比如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数据大都来自调查数据或统计推断。在以后的研究中,本人会完善数据收集方式,尽可能收集整理相对全面准确的微观调查数据,支持经验研究,同时将省级宏观数据提升至地市级数据,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第二,更加关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只有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完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才能保证农产品供给。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下,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家庭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比例必将下降,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数量会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研究将对此进行关注。
第三,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和影响。中国幅员辽阔,各农业区域具有典型的特征,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很大,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土地肥沃,单位农业劳动力耕种的土地面积远高于南方丘陵地带,机械化操作水平更加普遍。相关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内生于资源禀赋分布,与资源禀赋相耦合的技术进步有利于节约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现实中,农业技术进步路径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需要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以提出适宜的引导政策。
第四,为简化分析,本书假定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变或者稳定增长,没有分析需求变动对农产品供给和价格的影响。实际上,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农产品需求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动,居民对一般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但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或许是富于弹性的,需求变动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后续研究将做详细分析。
第五,研究中大部分理论模型是静态局部均衡模型,没有考虑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变动对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后续研究中,将在模型技术上从局部均衡静态分析模型扩展到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以期得到更有解释力的研究结论。
第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是政府相关政策的重要目标,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是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核心因素,后续研究将从政府政策支持、农业技术进步等角度研究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1]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4/t20180427_1596389.html.
[2] 一般认为存在两个刘易斯拐点:当剩余劳动力由绝对剩余转向相对剩余时,即越过了第一个刘易斯拐点;当农村劳动力开始按边际产出获得工资时,两部门工资水平逐渐趋于一致,即越过了第二个刘易斯拐点。
[3] 蔡昉:《劳动力迁移的两个过程及其制度障碍》,《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程名望等:《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4] 郭熙保等:《我国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状况及其对策思考——基于湖北、湖南、河南三省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州学刊》2010年第5期。
[5] 李旻等:《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成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9期。
[6] 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李实:《中国农村女劳动力流动行为的经验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7] Lewis,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The Manchester School 22(2),1954;Ranis,G.,Fei,J.C.H.,“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4),1961;Jorgenson,D.W.,“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u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3),1967.
[8] 蔡昉等:《“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珠江三角洲调查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9] 李旻等:《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成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9期。
[10] 杨俊等:《农业劳动力年龄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来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实证》,《资源科学》2011年第9期。
[11] 胡雪枝等:《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7期。
[12] 林本喜等:《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4期。
[13] 张原等:《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的劳动供给模式及其家庭福利效应》,《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5期;李旻等:《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5期。
[14] Zhang,L.,Brauw,A.D.,Rozelle,S.,“China’s Rural Labor Market Development and Its Gender Implications”,China Economic Review 15(2),2004.
[15] Gasson,R.,“Goalsand Values of Farmer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4(3),1973;Fishbein,M.,Ajzen,I.,“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u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Philosophy & Rhetoric 41(4),1980.
[16] 任常青:《自给自足和风险状态下的农户生产决策模型——中国贫困地区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1995年第5期。
[17] 方松海:《劳动负效用与农户生产决策模型的重构:理论框架》,《经济科学》2008年第4期。
[18] 刘帅等:《实际价格、粮食可获性与农业生产决策——基于农户模型的分析框架和实证检验》,《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6期。
[19] 翁贞林:《农户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与述评》,《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