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劳模精神,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精神,酝酿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形成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进一步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虽然劳模精神内涵不尽相同,但都是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优秀精神的精华所在,已经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劳模,重视弘扬劳模精神,多次号召学习和践行劳模精神。长期以来,在公开宣传里,劳模精神一直作为革命英雄主义的组成部分。2005年胡锦涛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将劳模精神概括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5]2013年五一节来临之前,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座谈时再次指出,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6]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7]弘扬劳模精神,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的理论创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30年东北实现全面振兴,走在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通过十五年的奋斗,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再用十五年的时间,经过不懈奋斗,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东北实现全面振兴后的发展任务。实现远大目标,需要凝聚思想、团结人心,而劳模精神将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而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无不围绕劳动存在,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它创造了一切社会财富。劳动群众,也是人民群众最主要的力量,他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为人民生存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最高尚,劳动者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杰出代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中,广大劳动模范敢于拼搏、甘于奉献,既在东北大地建起高楼大厦,又形成和实践着劳模精神。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东北全面振兴的主线。丰富供给侧产品数量、提高其质量,需要走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中心的道路,通过劳动实现新的创造。[8]因此,劳动依然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劳模精神依然需要弘扬。

劳模精神内涵分为三个层面,其中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目标,指引着劳模前进的根本方向。作为工人阶级的优秀分子,劳动模范集中体现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和劳动人民的杰出品质。东北劳动模范心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东北篇章努力。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发展和再发展的进程中,几代劳模都立足本职、热爱岗位、努力奋进、不甘人后,形成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独特品格。比如,1949年7月,沈阳机床三厂的普通工人张尚举、赵国有、党会安为东北国民经济恢复,主动发起“新纪录运动”。其中,工厂管理委员会委员,只有26岁的赵国友认真研究改革工具,把机床车刀由20厘米加宽到60厘米,用2小时20分钟车完一个塔轮,打破了之前5个小时的纪录。在此基础上,赵国友用不到一年时间提高到50分钟,提高劳动效率6倍。随后,“新纪录运动”逐渐推广到辽宁各地,形成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9]在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为早日渡过难关,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工程师吴家柱心忧国家,他首倡职工技术协作,团结和带领工友研究技术难题,随后职工技协在全国推广。吴家柱常对身边人说:当劳模的都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越是困难越要有一股精神。

在劳模精神里,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是动力,推动劳模在广大劳动群众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无论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初创时期,还是在发展与再发展时期,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攻坚克难的毅力,更需要不断创新的胆量。在这些方面,广大劳模们身体力行,践行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精神。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地处国防前线的东北生产条件分外恶劣。在此情况下,东北劳模迎难而上,勇于迎接挑战。沈阳第五机器厂马恒昌小组向全国工人阶级首倡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得到全国18000多个班组的热烈响应。在劳动竞赛中,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完成生产任务,创造了69项新纪录。[10]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东北遇到许多困难,面临再创业的严峻挑战。在此情况下,东北劳模没有消极沉沦,反而逆流而上。比如,2006年为鼓励大家积极创业,沈阳铁西区启工街道充分发挥劳模的技术优势和精神引领,在东北率先成立劳模协会,先后在街道与全区举办劳模精神演讲会、劳模群英联谊会、劳模事迹巡回展等活动,为当地企业提供各种实用服务,指导带动一批优秀产业工人成长成才。[11]

在劳模精神里,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本质,也是广大劳模区别于其他劳动者的基本特点。劳模们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他们没有止步于此,反而淡名利、重奉献,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实现物质和精神双丰收。比如,辽宁盘锦市盘山县太平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凯既带领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又非常重视服务家乡,常常为此牺牲自己的利益。郭凯定期走访贫困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困难,有的贫困户经济紧张,他与村领导班子成员将5000元现金送到其家里;有的贫困户无屋可住,他又帮其建起60平方米的新房。在郭凯带领下,张家村经济持续发展,正在形成美丽宜居乡村。[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