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海南首批人才引进的特异模式
海南第一批人才引进是在1984年到1987年这段时间进行的,目标是将海南大学建设成为特区大学,海大初期的建设者和开拓者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海师、海医、农专三所学校原有的教师和干部,第二部分是引进的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干部,第三部分是当年从各个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第一批学校领导只有四个,一个校长、一个书记、一个副校长、一个副书记,这四人当中有三个是从内地高校调回来的,都是海南人。一个是原来就在海师工作的,是当时海师数学系的主任,不是海南籍但长期在海南工作;校长林英是原来江西大学的副校长,年纪较大,当时他有65岁;书记林施均是当时西安交通大学的副校长、副书记,也是海南人,也是60岁了,是当年到延安去的老同志,后来到了钢铁战线,又从钢铁战线转到了冶金学院,再到了西安交大;另一个是李昌邦,是海南人,当时和其他三个比算是中青年。当时广东省筹建海南大学的领导班子,据估计,到各个高校去找,至少一年以上,很多人都不愿意来,当时海南省比较落后,条件也比较差,所以就得找海南本地人来办这个大学。
最初海大创办的时候没有人,首先是没有教师。但1984年必须招生,而且本科大学必须招本科生,等招完生后才来考虑专业问题。当时在海南基本上找不到能进行本科教学的老师,并且当时全国的形势也是高校的老师基本上是不放的,就是公办老师想要外调,是调不到的。所以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必须马上调一批基础课老师到海大来,确保一年级的课程能够上,于是就将目标锁定在一些老学校、重点大学,找一些骨干老师来,而且因为一年级的基础课很重要,所以老师的质量要高,不能滥竽充数。因为李昌邦是交大的,林施均书记也是交大的,两人凭借在交大的关系,就到西安去交流沟通。李昌邦当时必须去交大,因为林施均老书记在交大待的时间比李昌邦短,李昌邦是交大读书,读书完又留校,在那里待了28年,从学生干到学校的中层干部。他们的目标就是从交大要来教师,而且必须是副教授。但是按照当时的人事制度规定,交大不放人,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想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方法,李昌邦跟交大的领导和人事部门说:“个人支援我们海大,学校可以不放,但我们在海南跟海南的组织部门讲好,个人调到海南来,没有档案,在海南可以做档案,是党员的,没有档案也承认你是党员,只有把人弄过来,海南的组织部门认可在没有档案的情况下一切待遇都按照正规调人的方式办。”就是说要保证调的这个人他本身不吃亏。用这种办法从西安交大、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调了第一批老师,来保证海大的基础课的开课,等过几年以后才去补办调动手续。
这个做法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目标明确,知道为哪个学科引进哪方面的人才;第二个是不公开招聘,由校领导亲自到相关的省和学校引进人才;第三个是对引进的人才没有任何物质的回馈,只允诺有优先分配房子的权力。当时吸引他们过来海南的,是仅仅对海南将要改革开放前景、机会的信心和希望为海南大学的建成和发展贡献一分力量的献身精神,而不是物质层面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