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里的音乐符号
——论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中音乐符号的视觉性表征
在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音乐与视觉艺术紧密相连。艺术家通常用图像描绘奏乐、歌唱、舞蹈等音乐情境,以具有象征性的音乐视觉符号表达爱与和谐的主题。本文以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中的音乐图像为分析文本,一方面聚焦画家及其作品本身,另一方面关注赞助人和艺术评论家对作品的影响,从以上两条线索分别论述以下三个方面——“渐变式的艺术理念”“象征性的符号意象”以及由此构建的“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等问题,从而揭示绘画艺术中音乐符号的视觉性表征及其意义。
Callisto Piazza《音乐会》,1528~1530,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艺术博物馆
在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音乐与视觉艺术紧密联系,人们以歌唱、奏乐、舞蹈、绘画等方式表达内心真挚的情感,从而推动艺术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就绘画艺术而言,文艺复兴时期是绘画艺术史上的黄金时期,该时期的艺术家们如扬·凡·艾克(Jan.Van.Eyck)、乔尔乔内(Giorgione)、拉斐尔(Raphael)、提香(Titian)、安古索拉(Anguissola)、卡拉瓦乔(Caravaggio)等相继创作了许多有关音乐情境的画作(见文后附表),如形态逼真的乐器、表情丰富的奏乐者、深情吟咏的歌者、纵情欢乐的舞者……“古典秩序的象征性意味和相关性的音乐的情感表现力量相互交织,犹如绮丽的织锦上的丝线般相互缠绕”[1],形成绘画与音乐彼此间一种真实或想象(real or imagined)的对话关系。有趣的是,从美学角度来看,图像里的音乐并不具有传统意义上“时间艺术”或“听觉艺术”的概念属性。然而,无可辩驳的事实是,这些“音乐”通过奏乐者、乐器、乐谱、歌者、舞者等一系列有机的音乐视觉符号跃然于画面,使“音乐”——一种无形的不可言喻的内在精神——得以真实地存在并显现。毫无疑问,视觉构建了音乐的知觉模型,并为观者在审美观照中的音乐的延展性提供了参照尺度。试想,倘若失去空间维度的画面结构,图像里的音乐何所依存?显然,画布(或壁板)成为图像里的音乐诗意栖息的居所,画家则俨然是音乐的立法者,他不仅赋予音乐以凝固了的空间化特征,而且还要为内置于图像里的音乐的时间性找到辩护的合理理由,使音乐视觉呈现的空间性与精神表达的时间性形成感官方面的冲击和张力。通过观者的观看和沉思(“观看”和“沉思”在古希腊是同一个词:theōrein),画笔之下的音乐视觉符号赫然显现出了音乐的在场性、真实性、生动性、合理性、可靠性、永久性。如此一来,观者在审美观照中唤醒隐含在画面中的内置的时间性,实现海德格尔式的“‘倾听’存在的呼唤”,“用汉斯·约纳斯(Hans Jonas)的话来说,(使)‘精神走向视觉所指之处’”[2]。
当面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图像时,我们不禁思索:相较于中世纪单一的宗教活动而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呈现何种形式的音乐活动?音乐活动中奏乐者的形象特征如何表现?奏乐者、乐器、乐谱与音乐活动及社会文化发展之间有何关联?画家为何热衷于描绘凸显音乐主题的画作?这是画家自身的创作意愿驱动还是其赞助人的指令使然?画家通过对音乐情境的描绘试图表达什么?音乐视觉符号是否具有象征和隐喻的意味?它们能否破译绘画艺术的符码,成为传递画家精神气质和思想意识的线索?面对以上诸多问题,我们不妨通过视觉文化这面时代的透视镜,从两个方面来找寻答案:一方面,逐一聚焦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和画作本身,并对图像文本进行“细读”,以一种感通的历史感和想象的方式去“亲历”图像里的音乐情境;另一方面,循着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足迹,从赞助人和艺术评论家的视角亲身感受这个时代的精神。因此,笔者将从三个部分逐一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