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基本观点、研究思路、创新之处、预期价值
(一)基本观点
至迟在商周时期,里作为居民行政组织单位已产生,乡在春秋初期为高级行政组织,至战国初期乡的行政地位下降。秦孝公时期秦国乡里两级行政统属关系形成,此后乡里政权建设不断完善,为秦统一六国做好了底层设计。
乡官里吏是乡里行政的基础依靠力量,里吏占乡里行政人员的绝大多数,受乡官的直接领导。准乡官不是国家正式吏员,负责基层教化。一个乡的国家正式吏员仅有十余名,推动了一乡行政高效率运行,体现了秦国基层官吏较高的行政效率。
秦国乡里政权承担着重要行政职能,主要包括乡里户籍初步管理、爵位管理、乡里经济发展、劳役征发及其他乡里组织应履行的职能,基层吏员是落实各项职能的一线工作人员。
秦国的亭产生之后,其职能不断增加,早期的亭主要分区负责基层治安,随着秦官僚制的形成,亭的职责不断增加,承担着交通安全、文书传送、食宿等功能,战国后期,亭的军事性职能进一步增加。亭不属于行政系统,在与乡里政权的关系上,主要在于配合乡里官吏负责基层治安。
秦国后期基本定型的基层政权建设模式体现了高行政效率,节约行政开支,强大的征发动员能力,发挥民众的生产劳动积极性等特点,调动了青壮年参军参战立军功的激情,是一种战时军事化管理体制,它适应了秦统一六国的需要。
但秦国的基层社会模式建设的完善一直在为秦统一六国服务,它是临时性战时军事管理体制,随着战争的结束,其固有的缺陷便凸显出来,秦的覆亡与此有重要关系。
(二)研究思路
首先,阐明乡里二级组织的产生和演变,从商周溯源。其次,秦国的乡里行政靠基层吏员领导落实,因此其职位、职数设置及其演变、管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乡里行政的前提。乡里行政职能是基层政权的主要职责,逐一进行系统分析,论述乡里的行政功能。亭是汉代基层的重要机构,亭的职能随着秦国的强大有所增加,本书全面探讨亭的职能演进过程及其与乡里政权的关系。秦国之所以由弱变强,与其成功的乡里政权建设有密切关系,但其短暂统一后的覆亡正与其基层管理模式有直接关系,为此分析秦基层政权模式的得与失,提出基层政权建设的理想模型,为建设中国新农村提供借鉴。
以上研究思路与一定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材料分析法。在充分收集史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辨伪考证,做出客观准确的解释分析,这是本书最重要、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其二,逻辑推理法。一种制度往往包括多个环节,知道了某一环节的内容,可以基本上推出其他一些环节的内容。其三,分析综合法。针对同一问题的结论或有数种,而其中只有一种正确,要想推翻错误结论难度又大,这就需要运用该方法。分析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加以分解,对其各个组成部分分别进行研究,从而认识事物本质;综合是将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其他堪用的研究方法还有一些,不一一列举。
(三)创新之处
对于里吏、乡官、准乡官的选拔管理,本书将提出新见解。对他们的职数、职位及其演变、管理做出系统考述,指出乡守与乡啬夫、部佐与乡佐等的区别,父老、伍老的区别,闾左、里佐的区别。对乡有秩、乡啬夫(乡主)、乡守、田啬夫、乡佐、乡司空等乡官深入探讨,有的乡官属首次研究。
横向上从主要方面系统研究乡里行政功能,此外,还有其他基层政权应履行的职责。对以上各职能,本书对前人的研究做补充和纠正。
亭是秦的重要基层机构,未见前人对其有专文研究,本书属首次系统研究,揭示亭的职能演变过程,也为我们认识汉代的亭制提供可靠渊源依据。
(四)预期价值
通过本书的研究,揭示秦国基层政权建设的成功经验。秦最终统一六国,其乡里政权模式成功建设是重要因素之一。秦国的乡里政权体现了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显示了其强大的征发能力,兵役、徭役几乎把青壮年力量征发殆尽;战争必须消耗大量物力、财力,其征发供养了国家庞大的战斗机器。二是调动了青壮年在战场上立功的积极性。从客观上分析,和东方六国相比,秦国文化、武器装备、国土面积、人口等均不占优势,最终由其完成大一统,关键在于主观因素,制度建设和落实是其根本,商鞅变法确立的以“耕战”为中心的制度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基层官吏的高效行政。一个基本乡级行政组织的国家正式官吏不过十余人,能把一乡大小事务全面高效落实,主要靠以民治民的手段扩大非行政人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这既节约了大量行政经费开支,又调动了民众的参政积极性。四是秦国民众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商鞅变法是秦国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以此为起点确立了法家指导思想,一切“一断于法”,切实贯彻法治精神,靠法制管理基层。
秦国的乡里控制模式积极成果为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经验教训。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克难阶段,通过吸取秦国基层建设成功经验,可为中国基层乃至上层建筑建设,在经济、政治、军事、法制等关键领域提供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