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统农业经营困境亟待破解
农业经营与发展是农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难以形成坚实的经济基础,由此所导致的农业经营和乡村发展困境,已然成为21世纪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湖北省京山市也难逃传统农业生产滞后性与分散化的困境,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小农经营弊病难以克服,使小农户处于“足温饱而难致富”的窘境,严重制约着农业经营与生产发展的前进步伐。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户自主经营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但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下,小农经营的弊端日显。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户生产经营呈现出“散、小、弱”的状态,耕地作为最主要的涉农资源呈现出分散经营、地块零散的问题,农田、农机、资金、农技等农业生产要素呈碎片化分布,使小农生产经营难以聚集要素“合力”,农业收入常陷入“天花板”困境。同时,在市场化的冲击下,小农经营难以适应市场多变与激烈的竞争,往往造成损失。分户经营使农民脱贫容易而致富难,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京山市在农业发展中面临“种什么地、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种地如何有收益”四大难题,农业经营动力不足,发展举步维艰,“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为当地农民共同的“京山梦”。
一 耕地细碎规模小,种什么地?
“为政之要,首在足食。”没有土地,焉能足食?耕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耕地保护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这不仅仅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格外关注,更折射出保护耕地的紧迫感与危机感,将耕地“红线”变“绿线”迫在眉睫。
其中,耕地细碎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据农经调查统计,全国农户平均经营土地7.1亩,分为4.1块。2015年底,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数量仍然多达2.1亿户,占全部农户的79.6%。湖北省京山市也饱受耕地细碎化之苦,当地多低山丘陵,“地块多、分布散、机耕难、效益低”,严重制约了农民的生产经营、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
京山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处鄂北岗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山地、丘陵、平原兼而有之,版图面积为3520平方公里,林地255万亩,水面31万亩。根据京山市土地资源利用变更调查资料,截至2009年底全县耕地总面积为97342.52公顷,占全县行政区划面积的29.12%,人均耕地面积由2005年0.15公顷减少到0.14公顷,全县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耕地的相对生产投入减少。京山市作为湖北省的农业大县,在全省农业建设与粮食安全战略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受地理地形因素所限,京山市地处鄂中低山丘陵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多样,分别有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四种,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沟壑纵横,农户耕地分布零碎,呈现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导致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机规模化程度不高。同时,当地的土质也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京山市成土母质复杂多样,土壤类型众多,县域内大部分土壤是森林覆盖的自然土壤,少数为冲积土壤,在其西北部山区,土层较薄,不宜耕植,中低产田占地面积很大,主要分布在京山市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土地生产能力不强,产量不稳不高。另一方面囿于历史背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分别进行了土地改革,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公平公正地使农民获得土地权益,减少矛盾纠纷,在土地分配过程中因地力程度、生产力水平相差较大,所有田地先按原来生产队的方位、田地的肥沃与贫瘠、好田和差田分成不同的地块,然后每块都要均分,导致土地经营规模太小、太碎。许多农户一家仅几亩地,七零八落地在不同方位被分为几块甚至十几块。因此,土地经营分散零碎、插花种植,形不成真正的规模,农业经营呈现出“家家地不多,户户各干各”的状况,土地亟待“化零为整”。
针对田地细碎化局面,农民自身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一些农户自发进行了小范围的耕地调整,互换耕作。但是基于每块耕地位置、大小各异的现实情况,可调换的幅度极小,而大范围调整则会涉及耕种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必须借助政府的支持才能持续推进。
农田呈小块化分布,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开发难度大,加之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在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相当严重的土地细碎化经营,集中规模生产成了“空中楼阁”。土地的细碎化降低了农业劳动力和机械的生产效率,阻碍了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面对人口持续增长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下降的形势,京山市农业规模经营与土地整合任务势不容缓,耕地过度分割、经营狭小,已成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最大“瓶颈”,“种什么地”这一难题已经成为京山市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二 劳力质低量不足,谁来种地?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人种地”是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农业从业人口结构失衡,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老人农业”现象已成为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难题。“老人农业”即以老年人为主要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2015年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赴山西调查组走访了永济市、襄垣县12个乡镇276户农户,发现老人已经成为种地的主力军,其中40岁以下的农业经营者仅占6.6%,50~60岁的农民则占42.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可见建设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队伍,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民有自豪感迫在眉睫。
京山市在农业发展中面临着“劳力质低量不足”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农村缺劳力,农业发展力微。伴随城镇化、工业化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外出务工农民大量增加,每年全国农村有超过1.5亿的青壮劳动力外出就业,农村适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大量短缺。据测算,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每年降低1.2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农村人口将降到40%以下,农业劳动力将降到30%以下。近年来,京山市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人去村空”。劳动力转移直接导致了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农民培训难度加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谋求发展,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主要是“386199”部队,一些留守家中的老弱农民,无力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农村劳力呈低质化、妇女化、老龄化,致使农业经营“气血虚”,出现“弱者种地”现象,农村呈现出冷清和萧条的景象。
另一方面,农村缺人才,农业经营乏智。随着大批青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奔向外地务工,农村留守人群中妇女、儿童、老人占了相当的比例,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农村的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整体年龄偏大,且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的占85%。
在农村劳力外流的同时,社会力量也难以投身与扎根农村,先进的农业技术与人才更是“进村无门”,再加上农民自身知识水平与文化程度普遍低于城市人口,缺乏现代技术与知识的帮助,使农村科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推广乏力,传统农业仅仅依靠着老祖宗传下来的“土办法”勉强维持生存。在京山市,农民过去一直依靠传统方法经营农业,缺少先进技术支持、专业农技服务,农业发展呈现出“农技没人教,知识进不来,农民学不会”的尴尬境地,农业难以驶向发展的高速公路,农业生产后继无人,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村发展前景堪忧。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增强农村经济的活力,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在当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让农民工愿意在家门口就业,变“候鸟式迁徙”为“钟摆式运动”,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宏伟梦想。
农村劳动力的质与量直接决定着现代农业的兴与衰,直接关系到农业经营的效益,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将会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京山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农业现代化发展依然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劳资投入与物资投入力度跟不上,外流致使农村劳动力量少质低。“谁来种地”问题的纾解关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
三 机械化水平不高,如何种地?
农机对农业生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机械化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头戏,更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标志。虽然国家对农业机械发展进行大力扶持,但农机装备仍存在结构性不足问题,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因素。农业是一个兼具很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产业,而为农服务的农业机械同样面临着一定的使用和经营风险。为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条款,还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调动了广大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尽管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但是仍存在诸多的短板。《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7)》总报告指出农业机械化亟待转型升级。自2011年以来,大中型农机具数量和机械作业费增速“双回落”,而且近年来小型拖拉机的绝对数量连年减少。这意味着,中国大中型农机具数量正在趋于饱和,农机作业市场竞争日益充分,农业机械运营面临转型压力。农业部农机化司科教处调研员王国占表示:“目前,我国农机化的总体水平不是很高,尤其是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具体存在“三多三少”问题:产业集中度低,农机运营小企业多,规模以上企业少;农业机械总量大,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分散经营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当前农机装备仍旧存在结构不合理、高端农机过度依赖进口、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等弊端,极大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还面临着现实的挑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强,对先进适用、高科技含量和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农业机械面临着现代化大潮的挑战:农业机械的主要内容已经从开发、引进和生产转型到农机技术的升级换代和现实应用。中国的平原仅占国土面积的12%,许多地处丘陵、山地、盆地区域的耕地并不适宜使用大型机械作业。而湖北省京山市亦是如此,许多地区的农民只能使用规模小、效率低、科技含量低的机械工具进行作业,这显然不是理想的机械化程度。我国农机技术水平总体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低,中小型机械多,科技含量高、可靠性强、操作方便的大型机械缺乏,这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了诸多阻力。农业机械化升级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也对农业机械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小农户之间拥有机械的消息闭塞,使农田耕种需求得不到及时纾解,对于农机的需求信息与供给消息无法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传达。京山市农村各地农机零散分布,难以聚拢,也难以将农机集中统一进行管理和调配。机械供需信息彼此隔绝,时常造成“器械无处可用,农机手无事可做”的尴尬局面。因此囿于农业机械结构性不足与现实性困境双重压力,全面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亟须回答“如何种地”问题。
四 传统经营难增效,种地如何有收益?
我国传统农业经营以“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在农业发展上存在“重生产、轻服务”“重政策优惠、轻制度建设”等倾向,农业竞争力不足,农业经营收益偏低。与此同时,工业产品价格相对增加,农业产品价格增长幅度不大,耕地生产投入产出比低,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另外因有些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对地力培养重视不够,产生劳动惰性,抛荒现象经常发生,造成土地肥力日趋下滑。耕作缺效益,农业生产利润薄,传统农业耕作出力多、产出少、成本贵、售价贱,使农民费力不讨好,甚至连本钱都难以赚回。用罗店镇村民的话说就是“单户种植成本高,但收获低,老百姓是手工操作,很吃亏的”。
农户家庭经营存在较强的同质性,缺乏分工协作,加剧了我国农产品成本高、农业经营效益低和农业竞争力弱的问题,还容易加剧农户兼业化、农业经营副业化和农业劳动力老弱化的问题,导致以农为辅的兼业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形态,进而导致农业商品化出现退化,加剧农地撂荒和农机等设施设备闲置的问题,制约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容易导致农户的农业经营日益偏离农业发展的效率目标,弱化农户推进农业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动力。《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7)》总报告指出,高成本严重损害了农业竞争力。2005~2015年,中国三种粮食每亩总成本平均每年上涨9.7%,其中人工成本年均上涨11.0%,土地成本年均上涨13.5%,均远高于同期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4.4%)和谷物生产价格指数年均上涨率(4.8%)。高生产成本推高了粮食价格,降低了农业经营收益,损害了农业竞争力。
在土地零散、劳动力不足、机械水平偏低的多重影响下,京山市饱受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经营影响,农业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难以提高,农业经营呈粗放化和弱组织化状态,农业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发展缓慢。农户家庭被推向农业产业链利益分配的边缘,制约农民增收,甚至导致农户在产品市场竞争和价格决定中日益陷入“被动接受”的地位,阻隔农业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促进作用,影响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