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陇西基本情况概述
(一)陇西地缘状况、历史文化积淀及自然禀赋
陇西县地处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是甘肃18个干旱县之一。现辖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辖12镇5乡、215个村、11个社区、128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2.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8万人,耕地面积165.9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3.88亩。
陇西自古以来是丝绸之路重镇,自秦置郡以来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兴起于周秦、显于大汉,而盛于大唐的陇西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历史上,陇西是比较富庶的地区,《资治通鉴》记载,“天下称富庶者莫如陇右”。然而明清以来,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陇西逐渐成为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改革开放前的陇西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恶劣,“沟壑纵横、山陡地瘠、水土流失严重、年年极端干旱”形象地概括了这里的严酷环境。长期以来陇西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是以“苦瘠甲于天下”闻名域中甚至远播世界的“三西”地区之一[1],一直被列为甘肃省4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又称国家级贫困县)和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
(二)改革开放与扶贫开发协同推进
改革开放后国务院拉开“三西”建设序幕,首开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陇西作为“三西”扶贫的发源地之一,历届县委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省委、市委的总体部署,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扶贫开发、改善民生为目标,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拓奋进、锐意创新。陇西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从救济式扶贫到基础开发式扶贫,从综合开发式扶贫到参与式整村推进,再到精准扶贫,走出了一条由挖掘潜力解决温饱问题迈向以中医药产业为支柱发展县域经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特色之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沟壑纵横、不宜人居的黄土高原上创造了一个“生命绿洲”。可以说,陇西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西部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史。
尤其是近年来,陇西县委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机遇,紧紧围绕打造“一都两中心”[2]和甘肃省东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工业引领、城市带动、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四大战略,坚持走好聚力精准扶贫、夯实城乡基础、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开发文化旅游、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条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县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群众收入逐年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三)古郡陇西展新颜
改革开放40年,陇西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GDP总量由1992年的3.34亿元增至2017年的66.41亿元,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960万元增至2017年的9.36亿元,增长近96.5倍,年均增速12.5%;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从1978年的1036万元到2017年的32亿元,增长近308倍,年均增长15.84%。减贫规模与扶贫成效显著,2017年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43%,年均下降4.2个百分点。预计2019年末贫困发生率将降到3%以下,彻底告别绝对贫困。
如今的陇西已成为西北最大的道地中药材种植、仓储、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享有“千年药乡”、“天下药仓”和“西部药都”美称,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中药材交易市场在全国排名第四。
如今的陇西成为甘肃重要的铝冶炼及加工基地。中铝西北铝加工分公司、东兴铝业公司、中盛铝业公司、顺泰铝业公司等大型铝冶炼及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近90万吨,总产值近百亿元。
如今的陇西成为“天下李氏祭祖圣地”、“世界李氏文化中心”和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成为甘肃中部和南部物资交流、集散的重要场所,日用品、建材、汽车销售辐射周边四个地州市2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