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西走廊看中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驼道余晖

随着汽车、火车等现代运输工具的运用,骆驼的交通地位不再。响彻驼道的大帮响铃已渐去渐远,然而驼道运输留下的印记却并未完全消逝。驼道上地域互动、人群交往的历史活动不但被曾经的亲历者所津津乐道,而且也影响着人们的外在环境、选择机制以及族群交往意识。

旧时候的民勤地贫人众,很多人跟随驼队走出民勤,谋求发展;还有人沿着骆驼粪留在沙漠戈壁上的“生命线”从民勤向外逃荒。大量的民勤人在内蒙古、青海、新疆和宁夏等地定居。他们有的和蒙古族、藏族通婚,有的生活习俗受多民族的文化影响。1950年的时候,民勤的骆驼队参与护送班禅入藏,好多人后来在返程的时候就地留在青海放牧骆驼,生活习惯颇受牧区影响。在我们的访谈中,84岁的骆驼客丁爷在讲起自己的驼道记忆时,总是对蒙古族的奶制品和棋蛋子赞不绝口。然而他经常吃到这些食品的地方却不是蒙古人家,而是他住在呼兰呼庙的民勤籍姨夫家。“我的姨夫,蒙古人当他是汉人,汉人当他是蒙古人。”丁爷说。

图3 1974年,民勤县红沙梁公社花寨大队的驼队运输柴油发电机组

民勤县苏武文化研究会提供

驼道上的骆驼客们经常出入民族地区,对人群、文化的理解宽容而多元。行走在长城内外的骆驼客们,往往欣赏着各方人群的人格魅力。说到蒙古族、回族的时候,老驼客往往赞不绝口。“回回家心齐,一个做甚呢,十个八个都来呢。”孙得正还常常讲他年轻时与蒙古族打交道的往事。当年孙得正准备从蒙古族的牧场回家时,雇主给了他一头母牛犊作为工钱。孙得正想给自己留些私人财产,以备不时之需,就将这头母牛犊寄养在阿拉善的蒙古族朋友家中。几年以后,生产队里派人和孙得正一起去赶牛,他的朋友却一并领出了七头牛。原来孙得正一去几年,自己的牛犊经几代繁育,形成了七头牛的大家族。蒙古人家把母牛连同小牛都看作孙得正的财产而交归了他。孙得正每次讲到这个故事都会陷入对往事的追忆中,赞叹蒙古牧人的厚道仁义。

20世纪70年代后,驼队运输已经在河西一带消失了。然而在古老驼道上定居下来的移民们与故乡的联系却日益紧密,曾经的驼道继续成为人们走出家园闯世界的道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