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及财政政策支持的实践与成效
(一)渐进式经验积累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指导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其中包括多项投融资及财政政策,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文化部等五部委《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保监会、文化部《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文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等,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
这些政策围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政策设计,特别是针对文化企业“投融资难”的问题制订系统解决方案,包括:以政府财政投入为杠杆,撬动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通过补充国家资本金、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奖励、项目资助等直接投入方式为文化产业“输血”;为改制的国有文化企业提供转制成本,扶持文化市场主体,优化文化产业组织结构;通过税收优惠,减轻中小文化企业负担,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环境;通过规范文化企业管理等措施加快文化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对接,培育和激发文化产业的“造血”功能。“多管齐下”的投融资和财政投入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支撑。
(二)文化产业财政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初步显现
1.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持续增长
中央和省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已初步形成全国性网络。2010年,财政部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6年至今,各省区纷纷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据不完全统计,包括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西部省区在内,已有20多个省市设立了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资金。
中央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呈稳步增长态势。根据各省市官方公布信息显示,贵州省于2006年安排了15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此后每年递增100万元以上;广东省从2011年开始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每年增加4000万元,预计2015年将达到4亿元;海口市从2012年起设立1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规定,每年递增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同比增长幅度。
结合地方文化强省战略,部分省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呈大幅增长态势。例如,深圳市于2008年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到2010年已增至每年5亿元;吉林省从2010年起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由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2011年的3.3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15亿元,增幅达85.2%。
2.财政投入机制的杠杆效应日益明显
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带动效果显著。2010年以来,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补充国家资本金、配套资助、保费补贴、奖励等方式,已累计支持文化系统304个项目,总投资达9.21亿元[3]。贵州省于2006年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支持32个项目(贴息20个、补助12个),带动投资总额52.58亿元,其中贴息项目撬动银行贷款9.63亿元[4]。2006~2009年,陕西省西安市安排5237.5万元专项资金,扶持37个重点项目,推动曲江新区、临潼景区等示范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5]。2009年,广东电视台高清项目获得800万元专项贴息贷款,带动光大银行2亿元贷款的跟进[6]。
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各级政府除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之外,还实施各种专项扶持政策,使财政投入机制不断创新,资金使用方式、范围、目的和导向性更加明确。2010年,吉林省设立2000万元的“文化产业投资引导资金”,鼓励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投资开发战略性、先导性文化产业项目。沈阳市设立4000万元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7]。2010年,湖北省设立了2000万元“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1年,云南省设立10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2012年,北京市设立100亿元的“文化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并专门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配套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小额贷款公司、投融资担保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文化创意产业统贷平台,旨在促进文化与资本市场对接,解决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瓶颈[8],在此推动下,2011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达到1989.6亿元,占GDP的12.2%,增幅达到14.2%,总收入达到9027亿元[9]。
3.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形成环境激励效应
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完善,税收优惠力度不断加大,覆盖面不断扩展。从2003年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到2009年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的财税〔2009〕31号文件,都规定了税收优惠对象、使用范围和优惠期限等,明确了文化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方面的优惠措施。
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在文化产业投资领域形成了“鲶鱼效应”[10],上市公司作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渠道功能日益显现。《2012中国文化产业资本研究报告》显示,在2011年文化产业投融资事件中,上市公司参与投资的事件共有57起,占投资事件总数的25.9%。其中,39起已公布投资金额事件的投融资规模为145.18亿元,占当年文化产业投融资总规模的36.48%;单个事件平均投融资规模为3.7亿元人民币,相对于2010年的2.67亿元,增幅为39.39%,上市公司日益成为文化产业投资的主体力量。[11]
4.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宏观架构逐步形成
“政银企”合作机制初步建立,银行贷款融资效率明显提高。围绕落实《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文化部先后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等建立“部行合作机制”,实现文化业务优势与金融专业优势的互补。截至2011年底,部行合作机制下累计实现187亿元的贷款投放[12]。2010年以来,广东省文资办等分别与工商银行广东分行、建设银行广东分行、光大银行广州分行、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签订了“广东文化与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四家银行为广东省文化产业授信总规模已达134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各金融机构为广东省文化企业实际提供贷款近50亿元[13]。北京市文资办以1000亿元文化产业贷款授信额度和608.7亿元社会投资为依托,为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14]。
资本市场投融资环境不断改善,直接融资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文化部关于推进文化企业境内上市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建立健全文化企业上市辅导培育机制,推动文化企业上市和债券融资工作。据《2012年9月文化产业资本动态监测分析报告》的统计显示,2012年1~9月,有14家文化企业上市,共募集资金75.67亿元。2012年9月,筹备上市的文化企业共有60家,涵盖了数字内容与服务(36%),影视传媒(15%),传统传媒(15%),出版印刷、旅游演艺和教育培训(各占7%),互联网(5%),网络游戏(3%),展览展示(2%),动漫动画(2%)。其中,拟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的文化企业共14家,拟在创业板上市的文化企业共40家,拟在上交所上市的共6家[15]。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数量稳步增长,投资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1~9月,30只文化产业基金先后成立,共募集资金525.44亿元,其中,单只基金平均募集金额达到21.89亿元。在基金投资不断增长的同时,文化产业股权投资案例也大幅增加,2012年1~9月,文化产业股权投资案例共128起,基金和股权投资涉及媒体、旅游演艺、互联网、物联网、艺术品、电影、动漫网游和移动互联网等[16]。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政策环境对社会资本的引导效应,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逐步成为助推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导性力量。
综上所述,近五年来,由中央与地方政府主导的持续性文化产业政策创新,带动了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发展,加快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同时,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75%。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4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85%,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