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野泽到梁山泊:公元12世纪末以前一个黄河下游湖泊的演变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区域地理基础

第一节 鲁西南地区的地质与地貌基础

“大野泽-梁山泊”作为历史时期鲁西南地区的巨大湖泊,影响的地区很少超越以下地理范围:北纬34°26.6′~36°11.2′,东经114°47.5′~116°56.6′。按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即向北达到阳谷、大名一带,不超过聊城市;向南达到曹县、单县一带,不超过微山湖南岸;向西达到山东省省界;向东不超过南四湖的东岸。下面以此四至为研究区域,对鲁西南的地质构造、地貌、水文等自然地理情况进行概述。

地质构造是自然环境的基础,控制着地理环境中的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形成与发育。山东省作为我国地质调查进行较早的地区之一,各个大地构造学派均对该省地质构造有过研究,并有一些专著发表。其中,持传统“槽台说”观点的人认为,山东属于华北地台的范围,有两个次级构造单元,昌邑-大店断裂以西为鲁西台背斜,以东为“胶辽地盾”的一部分。陈国达等持“地洼说”观点的人认为,山东地区中生代以来所表现的剧烈构造活动,显示它不属于地台,而是典型的地洼,具体包括鲁西地洼与鲁东地穹。[1]张文佑等持“断块说”观点的人则认为,山东是典型的断块区,地壳的活动对鲁西和鲁东地块内的断裂产生着深刻的影响。[2]

为各大构造学派公认的是,整个山东地质构造的相同点是断块构造发育,多断裂,少褶皱;这种特征不仅表现在山地丘陵的地表,在鲁西大平原的下部同样如此。山东的大地构造为华北断块的一部分。根据内部断块特征,山东又分为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即鲁西、鲁东与鲁北三个断块区。其中鲁西断块又分为“鲁西隆起”与“鲁西南断陷”。本研究的区域范围基本与“鲁西南断陷区”重合,西到聊考断裂带,东和北以峄山断裂带和汶泗断裂带为界,沉降幅度不大,基岩埋藏不深,区内分为五个三级单元,每个单元同样以突起和凹陷形成一个统一体(见图1-1)。[3]断块构造控制地貌的轮廓,也决定了未来的地形、地下水、气候与径流流向等问题;鲁西南断陷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控制了一系列中生代和新生代断陷盆地,对于后来黄河的流向与冲积平原的发育、大野泽的出现和移动等都有重大影响。

在地质时期,华北平原是一个海湾,山东丘陵是海湾中的岛屿。黄河、海河和淮河等河流的冲积扇慢慢连成一片,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华北大平原,其中以黄河冲积扇的规模最大。[4]鲁西南地区的地貌以黄河冲积平原为主(见表1-1),黄河冲积平原分布于东平湖-南四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又称黄泛平原。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黄河下游开始进入冀、鲁、豫、皖、苏境内,南北摆荡冲积、填淤,在断陷构造基础上形成了面积广大的黄泛平原,其组成物质以粉砂为主。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决口泛滥,平原上岗、坡、洼地分布复杂。[5]其中与本研究关系密切的微地貌类型有两种:

图1-1 “大野泽-梁山泊”所处地区断块构造示意

资料来源:参考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编《山东省区域地质志》第四篇第一章“构造体系划分及其特征”,第444~495页绘制;重点参考该书第470页“鲁西南新华夏系主要断裂特征一览表”,以及“附图之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构造体系图(1∶100万)”。

表1-1 鲁西南地貌类型特征

(1)“河间浅平洼地”,即平原上各黄河故道高地之间地势相对低平的洼地,散布或成群出现,为平原区的主要负地形。“河间浅平洼地”多呈封闭的多边形或椭圆形,有明显的蝶形洼底,与其边缘地面相对高差约1.5~2米,由黄河泛滥时期的漫流或者静水沉积而成,组成物质主要为粘土质粉砂或粉砂质粘土,土质粘重,易涝易干。

(2)“缓平坡地”,即河滩高地与河间洼地之间逐渐过渡的漫坡地,由黄河洪水溢出天然堤后漫流堆积而成。地势向河间洼地缓倾,坡度在1/7000到1/3000之间,形态多样,是黄泛平原上分布最普遍、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