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隋唐五代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隋代洛阳的艺术

第一节 隋代洛阳的乐舞游艺

隋朝的音乐、舞蹈统称为乐,供朝廷祭祀典礼用的叫雅乐。隋文帝在北周的基础上建立隋朝,继承了北周胡汉杂用的音乐;平定陈朝后,获得南朝各代的音乐,在首都长安的中央机构太常寺中设置清商署来管理乐舞业务,并求得陈朝太乐令蔡子元、于普明等,让他们官复原职。隋文帝时期,设置了《七部乐》:一《国伎》,二《清商伎》,三《高丽伎》,四《天竺伎》,五《安国伎》,六《龟兹伎》,七《文康伎》,还杂有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高丽是今朝鲜半岛北部及与之相连的东北辽东地区,天竺是今印巴次大陆,安国是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地区,龟兹是今新疆库车地区,疏勒是今新疆喀什地区,扶南是今柬埔寨,康国是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地区,百济是今朝鲜半岛汉江南岸慰礼城一带,突厥是今蒙古高原及其以西地区,新罗是今朝鲜半岛中部,倭国是今日本。这种音乐制度既体现南北音乐舞蹈的合流,又体现中外音乐舞蹈的合璧,甚至华夏传统音乐舞蹈所占比例甚小,外民族成分占大多数。

隋炀帝当政之始即迁都洛阳,整顿音乐制度,将《七部乐》扩展为《九部乐》,一代制度,粲然大备。《九部乐》分别是:一《清乐》,二《西凉乐》,三《龟兹乐》,四《天竺乐》,五《康国乐》,六《疏勒乐》,七《安国乐》,八《高丽乐》,九《礼毕》。在洛阳举办各种典礼、祭祀,以及接待外宾,都要按照《九部乐》安排音乐舞蹈节目。

《清乐》是由《清商三调》发展而来的,是华夏正声。曹魏统治者曹操、曹丕、曹植,都曾作过歌词。立国于洛阳的西晋政权覆灭,五胡驰骋中原,《清乐》散佚。氐族政权前秦灭掉前凉,从凉州(今甘肃武威市)获得《清乐》,带到长安。东晋攻灭立国长安的羌族政权后秦,《清乐》从而流传到南方,隋朝灭掉陈朝后,才再次传到长安。《清乐》的歌曲有《阳伴》,舞曲有《明君》《并契》。使用的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十五种,乐工二十五人。

《西凉乐》起自前秦末年,吕光、沮渠蒙逊等割据凉州,编龟兹声而成,号称《秦汉伎》。鲜卑族政权北魏太武帝平定河西地区,获得这部乐舞,命名为《西凉乐》。西魏北周时期,称之为《国伎》。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使用的乐器有钟、磬、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钹、贝十九种,乐工二十七人。

《龟兹乐》在前秦大将氐族人吕光灭龟兹时获得。吕光后凉政权灭亡后,《龟兹乐》失散,后来北魏统一北方,获得《龟兹乐》。隋朝时,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三部。隋炀帝创作了一些艳词,命乐正白明达(龟兹人)谱曲,有《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觞》《神仙留客》《掷砖续命》《斗鸡子》《斗百草》《泛龙舟》《还旧宫》《长乐花》和《十二时》等曲,都是一些哀怨悲伤的曲调,但隋炀帝非常喜欢。大业六年(610年),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地区)使者献上《龟兹乐》体系的《圣明乐》曲,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盐》。使用的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钹、贝十五种,乐工二十人。

《天竺乐》先传到凉州,再传入内地。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使用的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钹、贝九种,乐工十二人。

《康国乐》起自北周武帝娉突厥首领女为后妃,得其所获西戎伎,从而有了这部音乐。歌曲有《戢殿农和正》,舞曲有《贺兰钵鼻始》《末奚波地》《农惠钵鼻始》《前拔地惠地》等四曲。使用的乐器有笛、正鼓、加鼓、铜钹四种,乐工七人。

《疏勒乐》《安国乐》都是北魏平定西北地区时获得的。《疏勒乐》的歌曲有《亢利死让乐》,舞曲有《远服》,解曲有《盐曲》。使用的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笛、箫、筚篥、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十种,乐工十二人。

《安国乐》歌曲有《附萨单时》,舞曲有《末奚》,解曲有《居和祗》。使用的乐器有箜篌、琵琶、五弦、笛、箫、筚篥、双筚篥、正鼓、和鼓、铜钹十种,乐工十二人。

《高丽乐》歌曲有《芝栖》,舞曲有《歌芝栖》。使用的乐器有弹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笛、笙、箫、小筚篥、桃皮筚篥、腰鼓、齐鼓、担鼓、贝十四种,乐工十八人。

《礼毕》出自东晋太尉庾亮家。庾亮去世后,他的家伎追念他,就带上仿照他的面容做的假面具,随着乐曲的节奏,翩翩起舞。这部作品取庾亮的谥号“文康”,命名为《文康乐》;由于朝廷在《九部乐》结束时才安排这个节目上场,遂被称为《礼毕》。《礼毕》的行曲有《单交路》,舞曲有《散花》。使用的乐器有笛、笙、箫、篪、铃槃、鼙鼓、腰鼓七种,乐工二十二人。

除了雅乐,还有散乐,又称百戏,指杂技、魔术、武术、游戏之类。隋朝在不那么严肃的官方场合,往往组织散乐表演,而且民间也举办散乐活动。因此,散乐是大众化的活动。由于参与者众多,隋代在洛阳的百戏呈现出种类多、规模大的特色。

大业二年(606年),突厥启民可汗将来洛阳朝拜隋炀帝,隋炀帝借机向外族夸耀中国的富庶安乐,命令各地散乐集中到洛阳,排练、演出。北齐时,有鱼龙烂漫、俳优、侏儒、山车、巨象、拔井、种瓜、杀马、剥驴等节目,北周宣帝曾征集北齐散乐表演者入长安供事。隋初定乐,因散乐不属于正统严肃的乐舞,隋文帝将这些表演者全部放遣。隋炀帝这时又要追集散乐,太常少卿裴蕴奏请检括前周、齐、梁、陈乐家的子弟皆为乐户,此外,六品以下直到庶民百姓,擅长音乐者皆归太常寺管理,获隋炀帝批准。各地的散乐表演者很快来到洛阳,隋炀帝诏令两京所在的京兆郡、河南郡出绢帛,为他们制作服装。隋炀帝配合创作艳丽的歌词,令乐正白明达组织谱曲。表演在洛阳西苑积翠池旁举行,隋炀帝亲临现场观看,宫女们也隔着帷幔观看。先出场的是舍利兽(猞猁,猫科动物,又名林曳、猞猁狲、马猞猁、山猫、野狸子),其扮演者嬉戏跳跃,溅起水花,把鱼鳖水人激荡到岸上,比比皆是。接下来的节目叫黄龙变:一条大鲸鱼口喷云雾,顿时天昏地暗。突然,鲸鱼变成黄龙,长七八丈,耸动着身子,作腾云驾雾状。下面表演绳伎:一条绳索系在两根相距十丈的柱子上,两位女伎各从绳索一端向对面方向走去,相遇时摩肩而过,歌舞不停。再下来是夏育(周代大力士)扛鼎:表演者用手托起车轮、石臼、大瓮等沉重道具,不断地抛向空中,使之转动。接着表演戴竿:两人在地上各自头顶一根竹竿,另外两人在竹竿顶端舞蹈,舞蹈者突然腾空一跳,互换到对方的竹竿顶上。此外,还有神鳌负山、幻人吐火等节目。启民看到这些千变万化、精彩绝伦的表演,惊讶得目瞪口呆。次年参加春节朝会,他又被周密完备的典章制度所折服,再也按捺不住对华夏文明的仰慕之情,一再恳求穿戴汉族衣冠。隋炀帝高兴地说:“今衣冠大备,致单于解辫。”[1]从此,散乐列为正规节目,由太常寺组织教习。

隋炀帝把很多时光消磨在西苑中。夜幕降临,他率领数十名宫女,从外郭城西北边的阊阖门乘马进入西苑。他谱写了数十首《清夜游曲》,由宫女们在马背上演奏歌唱。夜静更深,月色溶溶,嘹亮的音乐声四处飘散,袅袅如缕,不绝于耳。

隋文帝时期,洛阳的正月十五夜已经非常热闹。当时治书侍御史柳彧上疏,披露从京师长安到各州,每到正月十五夜,人们成群结队,嬉戏游玩,街衢道路,十分拥挤。鼓吹震天响,火炬照地明,演员或戴着兽类假面具,或男扮女装,表演各种杂技,奇形怪状。人们以下流猥亵低俗的内容为赏心悦目的材料,不分男女,挤着观看。富贵人家在街道旁临时搭起棚子,拉上帷幕。他们衣着华丽,刻意打扮,车马排列一片。棚子里陈设着美酒佳肴,自家的歌舞班子不停地吹拉弹唱。人们彼此攀比,不惜倾家荡产。久而久之,蔚成风气。大业六年正月十五日(610年2月12日),隋炀帝因为周边各族酋长都来东都朝见自己,就在洛阳皇城端门南至外郭城建国门的八里长街上设置周围五千步(一步五尺)的戏场,由天下各地的艺人前来表演各种杂技、舞蹈、武术、魔术。演出以音乐伴奏,演奏管弦乐器的人多达一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通宵达旦,灯火通明,一直持续半月之久。市井民众往来如梭,达官贵人争相观看,夜深困倦,到棚子中暂作歇息。隋炀帝多次乔装打扮成普通人,混到人群中观赏。洛阳从此年年如此。

正月十五是上元节,到隋朝时,吸收佛教文化,演变成燃灯节。我国最早的正月十五日的活动是从事祭祀占卜,不仅在黑夜举行,而且白天也举行,且绝非因佛教做法而来。这一天,以杨枝插门,随杨枝的指向而祭祀,夜里迎紫姑神以作占卜。或者祭祀天神太一,从黄昏直到天亮。隋炀帝当太子时,作过一首《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描写长安的情况。诗云:“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2]古代印度的十二月三十日,正当中国的夏历正月十五日。印度叫作大神变月,当天夜里,僧众和俗人聚集佛寺,供养佛像,佛像和舍利放射瑞光,天上降下奇花,充满寺院。随着中印间僧人的来往,以及佛教典籍的译出,隋代广泛接受了印度习俗,从而更新了上元夜的内容,使它演变成带有佛教色彩的节日。

关于隋炀帝时期洛阳正月十五夜的种种演出节目和倾城出动观赏的盛况,时人薛道衡的《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说得很全面。诗云:“京洛重新年,复属月轮圆。云间璧独转,空里镜孤悬。万方皆集会,百戏尽来前。临衢车不绝,夹道阁相连。惊鸿出洛水,翔鹤下伊川。艳质回风雪,笙歌韵管弦。佳丽俨成行,相携入戏场。衣类何平叔(曹魏人何晏俊美爱打扮),人同张子房(西汉谋臣张良长相类女子)。高高城里髻,峨峨楼上妆。罗裙飞孔雀,绮带垂鸳鸯。月映班姬扇(汉成帝妃班倢伃失宠后,作《团扇》诗),风飘韩寿香(西晋韩寿与大臣贾充之女贾午私通,贾午以晋武帝赐其父的外国奇香偷赠韩寿)。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欢笑无穷已,歌咏还相续。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假面饰金银,盛服摇珠玉。宵深戏未阑,竞为人所难。卧驱飞玉勒(玉饰的马衔,代指马),立骑转银鞍。纵横既跃剑,挥霍复跳丸。抑扬百兽舞,盘跚五禽戏。狻猊弄斑足,巨象垂长鼻。青羊跪复跳,白马回旋骑。忽睹罗浮(广东罗浮山)起,俄看郁昌至。峰岭既崔嵬,林丛亦青翠。麋鹿下腾倚,猴猿或蹲跂。金徒列旧刻,玉律动新灰。甲荑垂陌柳,残花散苑梅。繁星渐寥落,斜月尚徘徊。王孙犹劳戏,公子未归来。共酌琼酥酒,同倾鹦鹉杯。普天逢圣日,兆庶喜康哉。”[3]

隋代节日还有上巳节。这个节日原来定在三月第一个巳日,这是由于通行天干地支搭配记日法,六十天一个周期,周而复始,而月份有大尽小尽,三十天、二十九天不等,无法与六十甲子配齐。到了唐代,人们逐渐习惯以数字记日,上巳节便确定为三月三日。这一天人们举办修禊活动,又称祓禊,原为临水而祭,祓除不祥,后来变为水边嬉戏宴饮,踏青游春。

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驻守东都洛阳,学士杜宝奉命采集前代有关水的典故七十二则,撰成《水饰图经》十五卷,提供给朝散大夫黄衮,由他组织工匠,木刻为船只、人物、乐器、酒具等。三月上巳,隋炀帝与群臣在西苑水边聚集,一边品尝美酒佳肴,一边赏玩这些木刻工艺品活灵活现的表演。

这七十二则有关水的典故,各自编排成一个木偶戏节目,内容有神话传说,有历史故事。只见一只神龟背负八卦图纹,浮出黄河水面,献给伏羲。一条黄龙背上装饰着图纹,浮出黄河水面,一只玄龟嘴里衔着神符,浮出洛河水面,一条大鲈鱼嘴里衔着图箓,浮出翠妫水面,它们都把这些神异的东西献给黄帝。黄帝在注入洛河的玄扈水旁斋戒,凤鸟落在洛河边,红甲灵龟浮出洛河水面,嘴里衔着书文授给苍颉。周穆王西巡,会见西王母,在瑶池旁举觞饮酒;王子晋吹笙于伊河旁,乘凤凰降于缑氏山岭。诸如此类的内容,表演了许多许多。然后表演大禹治水。表演周族的始祖母姜嫄在河边行走,踩住一个巨人的脚印,从而怀孕生下后稷。她认为这个孩子不祥,遂弃而不养,扔在寒冰上面。神鸟飞来,用翅膀覆盖着这个孩子,为他保暖。此外,还表演一系列历史故事,诸如姜太公渭河钓鱼,周武王在黄河边的孟津誓师伐纣,秦始皇入海见海神,汉武帝泛舟汾河、昆明湖,刘备乘马渡檀溪等。“若此等总七十二势,皆刻木为之。或乘舟,或乘山,或乘平洲,或乘盘石,或乘宫殿。木人长二尺许,衣以绮罗,装以金碧,及作杂禽兽鱼鸟,皆能运动如生,随曲水而行。”同时还有十二只小船载着歌儿舞女,“木人奏音声,击磬撞钟,弹筝鼓瑟,皆得成曲。及为百戏,跳剑舞轮,升竿掷绳,皆如生无异”。其间还有行酒的木偶,乘坐在七条小船上。“木人长二尺许,乘此船以行酒。每一船,一人擎酒杯立于船头,一人捧酒钵次立,一人掌船在船后,二人荡桨在中央,绕曲水池。回曲之处,各坐侍宴宾客。……酒船每到坐客之处即停住,擎酒木人于船头伸手。遇酒,客取酒饮讫,还杯,木人受杯,回身向酒钵之人取杓斟酒满杯。船依式自行,每到坐客处,例皆如前法。”这些木偶的表演,都是艺人在岸上操纵机关来完成的。“[杜]宝时奉敕撰《水饰图经》及检校良工图画。既成奏进,敕遣宝共黄衮相知于苑内造此水饰,故得委悉见之。衮之巧性,今古罕俦。”[4]

隋炀帝时期,乐人王令言妙达音律,王令言的儿子承继家业,善于演奏琵琶,成为隋炀帝的随身供奉。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隋炀帝在征辽失败后十分沮丧,最后一次从洛阳出发,巡幸扬州。王令言的儿子在随从人员之列,即将随驾启程。王令言在屋内躺着休息,听到儿子在住宅门外弹奏胡琵琶,大吃一惊,立即翻身出门,吆喝儿子:“变,变!”等儿子停下来,他问这首曲子叫什么,儿子回答是翻调《安公子曲》。他又问这首曲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儿子回答道:“顷来有之。”王令言禁不住嘘唏感叹,泪流满面,对儿子说:“汝慎无从行,帝必不返。”儿子问其缘故,王令言解释说:“此曲宫声往而不反,宫者,君也,吾所以知之。”[5]在宫、商、角、徵、羽五音中,宫是起主导作用的君。王令言听到《安公子曲》中宫声往而不反,预知隋炀帝一去不返。果然,隋炀帝驻守扬州后,被政变军人杀掉,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