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隋朝的东都
第一节 隋文帝称帝前后的洛阳
隋文帝杨坚祖籍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市),汉族。杨氏家族自称家世显赫,其始祖是东汉太尉杨震。杨坚的五世祖杨元寿担任北魏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西)司马,家庭随着宦途而迁徙到神武树颓,即朔州神武郡殊颓县(今山西寿阳县北),从此子孙世代担任地方或中央的军政职务。北魏是鲜卑族政权,分裂为东魏、西魏,又嬗变为北齐、北周,分别以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和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为都城,在北方处于东西对峙状态,与南朝汉族政权并存。杨坚的父亲杨忠是杨震的第十三代孙,在西魏、北周时期担任高级军事长官,位至柱国、大司空,被封为随国公,被赐以鲜卑姓氏普六茹。
杨坚于西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541年7月21日)出生,十四岁时,被京兆尹(首都长安市长)薛善聘任为京兆功曹,名义上成为掌管、考察、记录文职官员施政成绩的组织部官员。第二年,他被西魏朝廷授以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十六岁时,升迁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北周明帝时期,被授以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北周武帝时期,迁左小宫伯,出任随州(治今湖北随州市)刺史,进位大将军,继承父亲的爵位随国公。杨坚与周武帝结成亲家,他的长女被周武帝聘为皇太子宇文赟的正妃。杨坚连续建立军功,担任过定州(治今河北定州市)总管、亳州(治今安徽亳州市)总管。建德七年(578年),周武帝病故,太子宇文赟继位,是为周宣帝。杨坚作为周宣帝的岳父,被征拜上柱国、大司马、大后丞、右司武、大前疑。
周宣帝是个精神不正常、行为怪诞的国君。他实施严刑峻法,大肆拷打大臣和后妃。他遍选美女,充实后宫,自己沉溺于后宫中,十天半月不上朝,大臣只能通过宦官向他汇报政事。他即位第二年,年仅二十一岁,自愿将皇位传给儿子周静帝,自己当太上皇,称天元皇帝。他立了五位皇后,杨坚的女儿是嫡妻,立为天元大皇后,周静帝的生母朱氏立为天大皇后,其余三位是天中大皇后陈氏、天右大皇后元氏、天左大皇后尉迟氏。他当皇帝和太上皇总共不到两年,于大象二年(580年)五月病故。当时周静帝年仅八岁,大权遂落入杨坚的手中,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杨坚企图改朝换代,就隐瞒了周宣帝的死讯,将北周宗室赵王、陈王、越王、代王、滕王骗至京师杀掉,还杀掉周明帝和周武帝的儿子们。六月份以来,北周势力相继在相州(治今河北临漳县)、郧州(治今湖北安陆市)、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市)起兵反抗杨坚,被杨坚派出的军队镇压下去,并捣毁邺城,将相州治所南迁到今河南安阳市,称为邺城。到十月份,全国的局势稳定下来。
第二年(581年)二月,杨坚恢复汉族姓氏,废掉周静帝,自立为帝,以自己承袭父亲的爵位“随”为国号,去掉“随”字中表示走动的“辶”而成“隋”字,年号由周静帝的大定改为开皇。不久,他杀掉周静帝。到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灭掉南朝陈政权,岭南的割据势力归附隋朝,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告以结束,国家复归于车书一统的局面。
隋文帝称帝前后,洛阳的地位受着上述政治格局的制约和影响。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灭掉北周东面的北齐,统一了北方。杨坚时任大将军,率军作战,立有军功。第二年周武帝去世,周宣帝继位。为了加强对新征服区的控制,大成元年(579年),周宣帝巡幸洛阳,下诏移相州六府于洛阳,将洛阳设置为东京,于是征发关东(秦函谷关以东,亦称山东)诸州士兵修治洛阳宫。周宣帝这一举措,是以洛阳替代北齐首都邺城,因为洛阳更适宜作为关东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以前被北齐迁至邺城的东汉熹平石经和曹魏三体石经,这时由北周运回洛阳。周宣帝还诏令河阳(今河南孟州市)、幽州(治今北京市西南)、相州、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县)、亳州(治今安徽亳州市)、青州(治今山东青州市)、徐州(治今江苏徐州市)七总管,一律接受东京六府的管辖。
周宣帝去世后,杨坚统领百官,处理朝政。国丧期间,大赦天下,洛阳宫的修建活动停了下来。接着,杨坚镇压相州等地的军事反叛,其间以长子杨勇为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统领北齐故地。开皇元年(581年)隋朝建立,隋文帝杨坚作为关陇军事贵族的代表,依然把都城设置在关中地区。长安故城自西汉建都以来,已经经历八百年,屡经战乱,破坏很大,而且规模狭小,井水咸涩,不宜居住。开皇二年(582年),在长安东南龙首原修建新长安城——大兴城,作为首都,次年迁入。开皇元年二月隋朝一建立,杨勇就被立为太子,召回京师,镇守洛阳的任务由杨勇的岳父少冢宰元孝矩替代。八月东京官废除,依然称为洛阳,降为一般性城市。
隋文帝总结北周之所以轻易亡国,与北周同姓诸王势力过于微弱密切相关。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决定由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别据守各地区的重镇,代表中央在当地行使统治。开皇二年(582年)正月,他在洛阳设置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以第三子秦王杨俊为该行台尚书令兼洛州刺史,统领关东兵;次子晋王杨广为河北道行台尚书省(治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尚书令;四子蜀王杨秀为西南道行台尚书省(治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尚书令。这几个王当时都还是少年儿童,次子杨广最大,也才十三岁,他们都不足以独当一面,隋文帝因而选拔一些精明能干的官员充当他们的僚佐。这几个地点中,洛阳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传统的都城地位,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远在其余几处之上。
开皇三年(583年)十月,隋文帝废除河南道行台尚书省,将秦王杨俊调任为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市)总管。开皇六年(586年)十月,设置山南道行台尚书省,治所设在襄州(治今湖北襄樊市),又将杨俊调到这里担任尚书令。别的不起眼的地方在创建行台尚书省,而在洛阳的河南道行台尚书省却被废除了,这是否意味着洛阳地位的下降呢?从杨俊赴任襄州两个月前,隋文帝派更高级别的太子杨勇镇守洛阳来看,隋文帝对洛阳另有考虑,因为其地位更加重要。其间有这样一件大事,开皇四年(584年),关中灾情严重,粮食供应困难,九月份,隋文帝率领官员、后妃、宦官和将士一行大队人马来洛阳就食,度过了青黄不接的冬春两季,于次年四月返回长安。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登基伊始,便下了一道营建东都的诏令,其中阐述在洛阳建都的种种便利,追述其父皇的意愿时说:“自古皇王……所不都者盖有由焉,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库,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日复一日,越暨于今。”[1]那么,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初就萌生了营建东都的打算,可能是开皇三年以来的事,只是当时刚刚营建过宏大的新长安城,物资匮乏,人力紧缺,立即着手营建东都,显然不合时宜。
当时关中地区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供应依赖关东地区的输送,隋文帝想通过招募运输和改善漕运条件来解决困难。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诏令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陕州(治今河南陕县)、虢州(治今河南卢氏县)、熊州(治今河南宜阳县韩城镇)、伊州(治今河南汝州市)、洛州(治今河南洛阳市东)、郑州(治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怀州(治今河南沁阳市)、邵州(治今山西垣曲县古城镇南)、卫州(治今河南淇县)、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市)、许州(治今河南许昌市)等河流沿岸地区招募运米丁,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治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置广通仓,储存并转运关东和山西的粮食以供应长安。他还派遣仓部侍郎韦瓒,向蒲州、陕州以东,“募人能于洛阳运米四十石,经砥柱(黄河河南三门峡段急流中的砥柱山)之险,达于常平者,免其征戍”[2]。但渭河沙多水浅,漕运难以实现,隋文帝于是命建筑大师宇文恺统领水工,利用渭河开凿水渠,从长安城东至潼关,长达三百余里,叫做广通渠,关中的水运条件由此得到改善。
尽管这样,长安的供应依然困难。到开皇十四年(594年),再加上关中大旱,当地民众一直吃糠咽菜,饥肠辘辘。隋文帝流泪自责,自己也不再吃肉饮酒,长达一年。开皇十四年八月辛未(初九,594年8月30日),他率领百官和大量关中饥民来洛阳就食,并趁势东巡,祭祀泰山。《隋书》记载道:“及东拜太山,关中户口就食洛阳者,道路相属。上敕斥候(侦察兵)不得辄有驱逼,男女参厕于仗卫之间。逢扶老携幼者,辄引马避之,慰勉而去。至艰险之处,见负担者,遽令左右扶助之。”[3]闰十月的一天,隋文帝北登洛阳邙山,陈朝亡国君主陈叔宝偕从侍宴。酒酣耳热之际,陈叔宝眺望四周,赋诗歌颂道:“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陈叔宝随后又上表请隋文帝到泰山后举办封禅大典,向昊天上帝汇报成功。隋文帝原本是为谢罪才要去祭祀泰山的,陈叔宝拍马屁,反倒吹捧成隋文帝的文治武功。陈叔宝再次侍宴时,又是一个劲地饮酒赋诗,忘乎所以。隋文帝这时说起陈朝灭亡时的情况:当韩擒虎率领隋军向陈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压过来时,陈人立即密启告急,陈叔宝喝得酩酊大醉,对密启不予理睬。隋朝大臣高颎进入陈叔宝的皇宫,“犹见启在床下,未开封”。隋文帝于是讽刺陈叔宝说:“此败岂不由酒!以作诗之功,何如思安时事!”[4]这番话流露出隋文帝的治国理念。十二月乙未(初五,595年1月21日),隋文帝一行东赴泰山,返回长安时没再经过洛阳,此后再也没来过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