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微传播国际影响力年度报告(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理论探讨篇

中国媒体国际微传播能力建设与发展态势

章晓英 卢永春[1]

摘要 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加强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些重要论述对中国媒体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变革带来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社交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受众多、互动强等特点给国家形象传播提供了便捷渠道。如今,《人民日报》、新华社、CCTV等主流媒体正积极布局海外社交媒体,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全球主要社交媒体构建账号矩阵,主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聚集了数量庞大的全球粉丝。今日头条“造船出海”,推出海外版TopBuzz、TopBuzz Video和抖音短视频海外版Tik Tok,不断提升影响力。不过,我国媒体的国际微传播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在人才队伍、传播策略方面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关键词 中国媒体 国际传播 社交媒体

一 引言

2008年以来,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传播成为互联网发展应用与研究的一大热门,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什么是社交媒体,迄今没有统一的定义。西方学者关于“Social Media”引用比较多的是传播学者安德烈·开普勒和迈克尔·亨莱因对社交媒体的定义:Social media is “a group of Internet-based applications that build on the ideol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s of Web 2.0,and that allow the creation and exchange of User Generated Content”。[2]该定义强调社交媒体是在Web 2.0理念和技术的基础上,用户可以进行内容生产和交互的互联网媒体,它的重要特点是赋予个体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

据美国知名的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大致测算,2017年全球约有24.4亿人经常使用社交网络,占全球总人口的1/3,占网民人数的71.0%。其中,Facebook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络,2017年有近15亿人登录Facebook,占社交网络用户的60.8%,另外全球超过2.6亿人定期使用Twitter。[3]青年成为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人群。根据《2016年尼尔森社交媒体报告》,每天使用社交媒体时间最长的是X世代,即35岁至49岁年龄段的人群,平均每周7个小时;其次是千禧世代或Y世代,即青少年族群,平均每周约6小时,如图1所示;而且,女性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比男性要多,如图2、图3所示。

图1 18岁以上成年人使用媒体情况

资料来源:Sean Casey,“2016 Nielsen Social Media Report,”http://www.nielsen.com/us/en/insights/reports/2017/2016-nielsen-social-media-report.html,Last modified January17,2017.

图2 18岁以上男性使用媒体情况

资料来源:Sean Casey,“2016 Nielsen Social Media Report,”http://www.nielsen.com/us/en/insights/reports/2017/2016-nielsen-social-media-report.html,Last modified January17,2017.

图3 18岁以上女性使用媒体情况

资料来源:Sean Casey,“2016 Nielsen Social Media Report,”http://www.nielsen.com/us/en/insights/reports/2017/2016-nielsen-social-media-report.html,Last modified January17,2017.

另外,《2016年尼尔森度量比较报告》[4]也显示,年轻人更喜欢使用数字媒体平台。如图4所示,在受调查的人群中,18~34岁年龄段的数字媒体用户占所有媒体平台总用户的51%。

图4 2016年各个年龄段人群媒介使用情况

资料来源:“The Digital Age:Young Adults Gravitate Toward Digital Devices,”http://www.nielsen.com/us/en/insights/news/2016/the-digital-age-young-adults-gravitate-toward-digital-devices.html,Last modified October 10,2016.

社交媒体的涌现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过程,而且反映了一种文化变迁。不同于传统的“消费被动的媒体观看”文化,社交媒体构建了一种新的“参与文化”。在参与文化中,用户变成制作者和参与者,并根据新的规则与传播主体进行互动,某些用户会拥有更强的参与能力。用户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很大程度上决定内容传播的有效性。媒体消费已成为一种集体过程,没有全知全能的人,每个人都只知道一点,于是大家把自己拥有的资源和技能汇集起来,在融合文化中共同创造意义。集体智慧可以被视为另一种“媒介权力的来源”。

社交媒体的到来预示着一个新文化时代的来临,一个用户时代的到来,一场媒体思维的大变革。参与文化的核心词是“自己创造和分享”,以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为特点。在这种去中心传播模式中,传统的“制作者、内容、受众”关系已变成“用户、制作者和内容”关系,话语权力下放,用户不再处于信息流通的最底层。因此,理解“用户视角”并通过其视角报道新闻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传统单向传播思维逐渐被抛弃,平等、参与、互动为特征的社交思维重获新生。[5]

在社交媒体时代,各国媒体越来越重视培植或应用社交媒体进行国际传播。美国、英国、日本、印度等主要国家的媒体较早转变思维,大量入驻Twitter、Facebook等国际社交媒体平台,提升国际话语权。

过去几年,我国媒体也积极转变思维,“走出去”力度不断加大,中国声音逐步传遍世界,如今已初步形成以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商业媒体账号矩阵为主体的国际微传播体系。如《人民日报》的Facebook账号粉丝已突破4800万,新华社Twitter(@New China)每天以文字、图片和视频形式不间断向用户推送新闻等。中国方案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国际传播取得显著成效。

二 2017年中国媒体国际微传播基本现状

(一)中国媒体海外社交账号开设和互动量

近几年,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国际微传播建设步伐显著加快,《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新华社、CGTN等国家级媒体纷纷布局海外社交平台。中央电视台、《环球时报》、《中国日报》早在2009年就已经开通Twitter账号,中国网、《人民日报》、新华社分别于2010年、2011年、2012年开通,成为最早一批在海外社交媒体布局的中国主流媒体。

2017年,中国主流媒体账号粉丝量获得较大提升,其中有些社交媒体账号粉丝覆盖面接近西方国家的主要媒体。截至2017年12月,新华社主账号@XHNews共计发布帖文超过11万条,粉丝数量超过1200万,接近美联社的Twitter粉丝量(见图5);《人民日报》Facebook账号@PeoplesDaily获得点赞量约4268万个,远高于西方主流媒体CNN的2971万个和《纽约时报》的1533万个。良好的国际微传播效果既得益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亦得益于中国媒体对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运营的重视和传播技巧的不断探索。

图5 中外主要媒体Twitter粉丝数量对比

资料来源:Twitter平台。

在受众互动上,中国媒体也交出较好的成绩单。笔者随机抽取2017年9月,15家中国媒体海外社交媒体运营数据作为参考(见表1)。结果发现,在Twitter平台,15家中国媒体旗下主要账号累计发文约1.5万条,被各国网民转发617597次,点赞数达到1369478个;在Facebook平台,15家中国媒体旗下主要账号累计发文约1.2万条,被各国网民转发2034990次,点赞数达到24390971个,评论量也有318337条。

表1 2017年9月中国媒体海外社交媒体运营情况

(二)“借台唱戏”,中国媒体海外多平台以及多语种布局

1.《人民日报》:打造权威信息海外传播窗口,传递中国态度

目前,《人民日报》已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四大平台开通官方英文账号,以及在Twitter、Facebook开通汉语繁体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各账号根据目标群体使用习惯和喜好兴趣实施差异化运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不同的讯息类别。其中,Facebook账号重点推送风景名胜、科学技术、娱乐趣味、新奇事物、社会正能量等新闻讯息。Twitter则突出报道国内重大事件和突发性新闻,向境外用户还原事实真相,传递中国态度。YouTube通过新闻短视频的制作与发布为境外用户提供更为直观的可视化新闻服务,增强信息的扩散效果。其中,2015年,视频《Who is 习大大》在YouTube平台首次公开发布后,获得800万点击量,并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为加强运营传播效果,《人民日报》组建了专业化的海外社交传播运营团队,国内和国外统一协作,无缝对接。目前,《人民日报》海外社交平台账号已实现7×24小时不间断更新。梳理《人民日报》Twitter账号(@PDChina)2017年发布的帖文发现,涉及的国内突发重大事件中,90%以上的发布速度快于西方媒体。主动发声引导国际舆论,成为《人民日报》海外社交媒体运营的主要亮点。

2.新华社多语言、多维度、多平台推动国际微传播

据统计,新华社在Twitter平台的认证账号共有15个,涉及11个语种,其中主账号@XHNews的影响力最高,各项量化统计数据均超过其他央媒主账号。2012年2月注册运营以来,@XHNews粉丝量、推文量、转发量、收藏量等指标逐年增长。截至2017年12月,@XHNews共计发布推文超过11万条,粉丝数量超过1100万,其中2017年年度发稿量超过2.5万条,日均发稿量约70篇。

新华社在Facebook平台的认证账号有3个,分别为主账号China Xinhua News、科技账号China Xinhua Sci-Tech及体育账号China Xinhua Sports,其中主账号China Xinhua News(@XH.NewsAgency)的影响力最强。2013年3月注册运营以来,@XH.NewsAgency粉丝数量已超过4800万,2017年全年发布信息约2.9万条,日均发稿量约80条。

新华社在YouTube平台开设了5个频道(Channel),分别为主频道New China TV、西班牙语频道China Xinhua Español、越南语频道Tân Hoa、缅甸频道Xinhua Myanmar及非洲频道XINHUA AFRICA。其中主频道New China TV的影响力最强,2012年5月注册运营以来发布了超过2.6万条视频新闻,订阅用户超过18万;西班牙语频道、越南语频道、缅甸频道的订阅用户分别约为12000、4000和1700。

3.《中国日报》全平台、多形式向全球展示中国形象

截至目前,《中国日报》已经拥有报纸、网站、移动客户端、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电子报等十余种媒介平台,拥有由中国版及9个海外版数字媒体构建的覆盖全球各大洲的传播体系,全媒体用户总数累计超过9000万,全球发行90万份,其中海外60万份。同时,《中国日报》运营官方Facebook账号、Twitter账号、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矩阵等社交媒体。截至目前,《中国日报》全球社交媒体粉丝总数已经突破7300万,其中Facebook粉丝总数3770余万,Twitter粉丝187万。《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2017年产出微视频节目1742条,2017年总播放量达19亿次,2016年至今累计总播放量达30亿次。截至2018年2月,《中国日报》客户端全球下载用户超过850万。上述数据显示,《中国日报》以微传播手段开展的国际传播工作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4.CGTN等媒体转型实现了由传统电视向新型融媒体集群的传播升级

2017年是CGTN开播元年。CGTN(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是“电视Television+网络Network”基础上的多语种、多平台的融媒体新闻平台,拥有官网、移动客户端、社交媒体。上线一年以来,CGTN实现了由传统电视向新型融媒体集群的转型升级,新媒体平台国际传播影响力和公信力大幅提升,构建了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话语权。根据美国最大的第三方App评估公司App Annie统计数据,2017年1月至11月,在全美国新闻类应用中,CGTN客户端领先BBC、CNN等媒体应用,名列App安装增长量第九位。

目前,CGTN新媒体平台运营了全球12大平台23个官方账号,全球粉丝已超1.01亿,总阅读量超94亿,累计独立用户访问量达61.5亿,视频观看量约5.5亿,总互动达4.84亿。Facebook主账号粉丝达5736万,居全球新闻媒体单一账号首位;YouTube自频道视频点击量破3亿,位居央媒第一;Instagram平台粉丝将近120万,稳居央媒第一。西语、法语、阿语、俄语频道社交媒体集群总粉丝数近2592万。在Facebook上,CGTN西语频道成为国内西语媒体粉丝量最大账号,粉丝数超800万;法语频道仅次于France 24,在全球法语媒体账号中,粉丝数为841万,位居第二;阿语频道跻身全球阿语主流账号,粉丝数为900万。俄语频道主攻俄罗斯本土社交媒体VK网,粉丝达到50万,俄语频道各平台账号粉丝数与国内俄语媒体相比,居于首位。

5.今日头条:技术出海,新媒体产品吸引全球年轻网民

技术是今日头条出海模式的核心,近年来不断推出其产品海外版,包括今日头条海外版TopBuzz、TopBuzz Video和抖音短视频海外版Tik Tok等。同时今日头条还收购了短视频平台Flipagram、移动新闻服务商News Republic和音乐短视频平台Musical.ly,在海外形成了以直播、短视频为主的传播矩阵。

2016年诞生的抖音及一年之后诞生的Tik Tok,在产品出海、国际传播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Tik Tok因其创新的产品模式深受全球年轻用户的欢迎,在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和日本等国家多次登顶当地的应用分发榜单。据抖音总裁张楠透露,目前包括Tik Tok和Musical.ly在内的抖音海外产品已经覆盖150个国家,月活跃用户超过1亿,目前仍在持续高速增长。Tik Tok善于考虑用户需求进行分众化运营。在日本,为迎合日本人的心理,Tik Tok会发布一些适合团体挑战的玩法;在泰国传统节日宋干节(泼水节)期间,Tik Tok专门推出了三款节日贴纸,在节日前后三周时间使用量超过4万次。Tik Tok在培养KOL上更是大刀阔斧,邀请超级网红和明星入驻,这些自带流量的名人入驻后带动大量粉丝使用Tik Tok。如Twitter上有着400万粉丝的日本艺人Kinoshita Yukina、歌手“彭薇薇”、常年霸榜日本Oricon公信榜前三的女子偶像团体E-Girls等都成为Tik Tok用户。

今日头条借助技术出海、孵化新媒体产品形式强化海外影响力,吸引全球网民聚集,这也是当前我国媒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种新路径与新探索。

三 中国媒体国际微传播主要特征分析

(一)利用新技术创新传播形态

2017年,中国媒体积极适应“智能化”“视觉化”的国际微传播环境,创新传播手段和内容生产方式,提升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话语权。例如,2017年下半年,新华社在海外社交平台推出脱口秀类型的对外传播产品“The Spark”,以中国视角、全球视野评析国内外热点话题,目前面向全球受众用英语播出,及时对外宣介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并针对涉华热点释疑解惑。同时,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新华社Twitter官方账号@XHNews直播会议进程,并推出“What was the making of #Xi Jinping?”系列视频,引起了海外受众的广泛关注。再如,CGTN新媒体擅于使用可视化技术呈现新闻报道,党的十九大期间,CGTN客户端精心设计了H5融媒体交互专页,使用户“一页聚焦十九大”,全球点击量高达6336万次。《中国日报》借助新技术手段不断完善产品形态,在视频、直播、微动漫等领域的探索取得很好的国际传播效果。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日报》2017全年海外社交媒体的视频播放量为18.93亿次,较2016年增长1.25倍,在海外社交平台共进行94场直播,总阅读量超过5500万,总观看量近1000万。此外,《人民日报》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将虚拟技术融入传播实践中,提高海外受众对中国发展、中国文化的深度感知。

(二)主动设置议程,打造权威信源

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中国媒体在国际微传播中的议程设置能力、内容原创能力、舆论引导能力逐渐提升。中央媒体海外社交账号已经成为世界看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国际微传播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针对国内国际热点议题,如洞朗事件、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APEC会议、中美贸易战等,《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新华社、CGTN等中央媒体海外社交账号及时发声,在国际话语格局中阐明中国立场。同时,中国媒体不断提升内容的原创能力,CGTN以微视频、直播、评论为着力点,其中,视频是社交媒体上互动率最高的板块。2017年,CGTN共发布1400条原创微视频,仅占内容总量的9%,却贡献了50%的流量。此外,《中国日报》2017年在海外社交平台新增《学中文懂中国》、《直击中国》(Eyes On China)、《全景中国》(360beauty)和《中国脉搏》(China Heartbeat)等视频和直播栏目,为海外受众全视角呈现中国的科技文化、经济发展,有效提升中国形象的海外认知。

(三)适应国际传播环境,实施软传播

囿于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同,海外受众对“中国式表达”的接受和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近年来,中国媒体国际微传播中,“软传播”特征日益凸显,注重国际化表达,“陈情”与“讲理”相结合,用一个个鲜活案例讲述“中国故事”,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例如,2017年CGTN在Facebook平台观看量最多的一条视频为《救护车隧道遇堵 众车让道赢得救命时间》,观看量达274万,网友留言“很受震撼”。此外,《中国日报》2017年制作了5集系列视频《“一带一路”睡前故事》,以睡前故事的形式,讲述“一带一路”的起源与建设,全5集二次传播全网有效覆盖量超过1000万次。

(四)分众化传播,平台差异化运营

信息消费市场分众化、垂直化、小众化已成趋势。《纽约时报》《卫报》等国际主要媒体率先实施了定制化、精准化传播策略。2018年,《卫报》移动创新实验室推出一种新闻叙事新模式——Smarticle,一种为移动端设计的新闻叙事模式,旨在为用户提供对他们而言最有用的信息。《人民日报》海外社交媒体账号通过大数据采集描摹用户画像,以便更精准地提供个性化新闻服务。同时,在海外社交媒体传播中,根据不同产品、不同受众、不同平台采取差异化的运营方式成为共识。新华社、CGTN等中央媒体开设了多个小语种账号,并在内容生产层面针对受众的文化习惯进行策划运营。CGTN阿语新媒体利用对象国特定时间节点,制作系列特色传统文化的内容,吸引用户关注。同时,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等海外社交媒体在传播机制上各有特色,实施平台差异化运营。《人民日报》海外社交媒体各账号根据目标群体,呈现不同的讯息类别,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新华社Twitter账号侧重发布具有一定时效性的报道,在Facebook、YouTube上则探索产品的创新。如新华社Facebook账号发布的短视频“Let's go Belt and Road”,以“京剧+说唱”的形式,融合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元素,播发后在Facebook平台的观看量迅速突破万次。

四 中国媒体提升微传播国际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海外社交媒体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平台。如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正积极布局海外社交平台,主动进行国家形象塑造,在诸如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平台上聚集了数量庞大的“粉丝”。但是,从目前发展形势来看,“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依然存在。传播技术虽发展迅速,但一些媒体在人才队伍、传播理念、传播策略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因此,针对目前国际微传播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未来我国主流媒体调整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建专业化运营团队

开展国际传播工作,面临着不同的话语体系、文化背景、传播规则、政治环境等各种因素的挑战,构建一支既懂海外社交媒体传播规律又熟悉海外文化的专业化运营团队,是大力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不仅要科学合理引入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丰富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团队成员的培训力度,提供多样化的国际传播技能学习机会和多场专业讲座,增强人才队伍的学习能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让团队成员真正掌握微传播领域最新最优的传播手段和运营方法。

(二)运用新技术驱动创新,实现新闻产品智能化和精准化

目前,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多次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分发的路径,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无人机等新兴技术不仅使新闻生产更多样化,而且在分发过程中更能切中用户需求,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首先,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精准分析社交媒体平台用户的信息需求。从内容生产角度来看,借助算法,可透过大数据深度挖掘和采集分析用户需求,描摹粉丝画像,以提供个性化的、精准化的内容服务。这既是传媒行业从信息提供者向信息服务者角色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打破当前“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的外在要求。

其次,重视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增强用户体验。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将进一步打破国家与地域的界限,拉近用户与新闻事实的距离。目前,虚拟现实技术的变革主要集中在用全视角视觉体验打造真假难辨的数字化世界,给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如《纽约时报》、CNN等国际媒体已率先实施了虚拟现实与新闻的融合,采用新闻纪录影片的形式和AR技术,聚焦战争、环境、恐怖主义等全球性的重要议题。

(三)注重“软性”传播策略,及时关注用户反馈

我国媒体以往的对外传播工作往往局限于线性思维,侧重信息生产与发布的单向传播,忽视了受众对信息的接收和反馈过程,导致传播工作事倍功半。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加强,用户需求已经成为内容制作的重要依据。中国媒体在利用海外社交媒体进行国际微传播实践时,一方面在新闻选题和报道角度方面淡化官方色彩,趣味性软话题和严肃性硬话题相结合、兼顾高层动态与百姓生活两类内容,如历史民俗、风景名胜、科学技术、逸闻趣事、感人故事等轻松议题,体现人文关怀,激起共鸣,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应关注用户反馈,增强与粉丝的互动,及时回应用户的问题类和建议类信息。同时阶段性评估新闻落地效果,及时调整社交平台内容生产策略,提高媒体国际传播的质量。

(四)加强社交媒体理论研究,推动微传播实践创新

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目前,我国主流媒体以新思维改变传播方式,主动尝试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建构国际话语权,国际微传播实践飞速发展,国际传播影响力在不断上升,但同时,也仍然面临社交媒体时代的“西强我弱”局面,世界传播体系失衡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我们需要发展与国际微传播实践相适应的国际微传播理论研究。首先,我国媒体近几年进行了大量的国际微传播实践活动,我们应总结经验,建立国际微传播案例库;其次,我们需要创造性地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国际微传播的前沿成果;最后,我们需要立足于中国新时代,面向世界新时代,深入研究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的重要论述,更好地理解和挖掘中国自身的文化资源,推动新时代国际微传播理论研究,建构新时代国际微传播理论,推动我国国际微传播实践创新,同时也丰富全球传播理论。

Capacity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n Global Social Media

Zhang Xiaoying,Lu Yongchun

Abstract:Social media are more widely used as a result of the constant upgrading of smart phones and mobile terminals.Globally,the younger gener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users of social media.The emergence of social media is not only a process of technology,but also a phenomenon of culture transformation and a change in media thinking.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one-way communication is being discarded while participartory culture and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model are gaining steam with the younger generation.In recent years,Chinese media have been actively complying with the trend of new media,establishing an account matrix on major global social media platforms to enhance dialogue with the public in various countries.A down-to-earth image of China has been built.Coming into the new era,we should strengthen researches on digital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ory as well as practice,and further enhance ou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It is our aim to have China's voice widely heard and recognized by more common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Keywords:Chinese Media;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Global Social Media


[1]章晓英,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执行院长,主要研究方向:英国研究、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卢永春,硕士,人民日报海外网数据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互联网舆情、国际传播和公共政策。

[2]Andreas M.Kaplan,Micheal Haenlein,“Users of the World,Uni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 Business Horizons 53(2010):61.

[3]“Worldwide Social Network Users:eMarketer's Estimates and Forecast for 2016-2021,”eMarketer,https://www.emarketer.com/Report/Worldwide-Social-Network-Users-eMarketers-Estimates-Forecast-20162021/2002081.Last modified July12,2017.

[4]http://www.nielsen.com/us/en/insights/news/2016/the-digital-age-young-adults-gravitate-toward-digital-devices.html.

[5]章晓英:《从CGTN看融合媒体的国际传播》,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7-12/11479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