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始祖人的原初境况:一种思想实验
请设想一种原初境况,在人类整体的经验、常识和直觉框架刚萌芽时的境况,或者始祖人所遭遇的境况。这种境况不是唯一的或单独时点的传奇。人类生命体刚挣扎在莫名未知的混沌中,身边的万事万物晦暗不分。其生存急需,是要辨别和区分身边的所有可感物品,为之命名和分类,如同神农氏尝试百草。可因此推断,命名和分类乃是人类智慧萌芽的酵母。而为每个新生儿命名,至今依然是家族或家庭众望所系的迫切事务。正如旧约《圣经》开篇所言,万物在被造之后,给它们分门别类,乃是第一要务。这是宇宙秩序的源头。从此人类个体认知上的命名和分类,就同步地浸染了厚实的物种命运内涵,为物种共同体所共同敬畏、尊重和承继。
那是一种无言的境况。今天的众生,受语言繁杂的困扰,只有惊叹我们的始祖如何践行物以类聚的宏图!
我们的始祖,在阳光的直射和隐退中,在四季的轮换交替中,在自身肉体的衰败中,逐渐体知神奇的时间之流;同时在无边荆棘的开拓中,在步履蹒跚的远足中,在遥远繁星的凝视中,逐渐体知神奇的空间之广袤。时空感就同时侵入我们始祖的经验框架中。
对物的命名和分类的执着,也是自然史、博物学和形式逻辑的依归。其光辉灿烂的巅峰,是瑞典博物学家林奈的分类图式。根除神创论的魅惑,尘世间的万事万物,依照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精妙图式,各就其位,秩序严整。与之匹敌的,也许只有门捷列夫的分类图式——元素周期表。
物的命名和分类,是人为自然立法。其遵循的原则是形式逻辑法则。但即便如此精美的逻辑体系,仍有难题遗存!有些物品无法命名,如何处置?
在处置可感物品的时候,我们的始祖有时腰酸背痛,躺在草地或沙砾中,注目头顶上的星空,还有遥远的天际。那是一片超出日常感知的不可感的神秘世界,亦即今人所言的超验的神圣世界。对不可感物的敬畏、好奇和思量,油然而生。
在日常的辛苦劳作中,我们的始祖如果孤单一人,他/她也许会想象和期盼另外一个与自己类似的生命。如果幸运,他/她有人相伴,那就不得不面临同侪关系的麻烦。人类物种原初的三大认知难题,并置性地由此萌生人-物关系、人-神关系和人-人关系。可以大胆推断,以时空为经纬,对这三类分类难题的体察和感悟,构成我们的师祖原初经验体系的支架。
以命名和分类为核心,过往世代的人类常识或共感(common-senses)体系,缓慢累积了对物、对(诸)神以及对人之分类智慧。概言之,命名和分类(naming and categorization/classification),作为基本的生存策略和认知捷径(cognitive shortcuts),它为我们始祖,也为今天的众生,简化生存世界的复杂性,为生命掌控确定性、祛除风险奠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