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经济:改革开放四十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改革开放40年山西产业结构演变概况

40年来,山西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在三次产业[2]比例变化、轻重工业对比变化、资源型与非资源型产业对比变化等多个方面。

一 三次产业对比变化情况

从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来看,改革开放40年总体趋势(见图3-1、图3-2)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逐步上升,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比重大体围绕50%波动,大多年份在40%~60%。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全省三次产业比例为20.7∶58.5∶20.8,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相当,均略超1/5,第二产业比重接近60%。经过40年的变化,到2016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至6%,第三产业大幅上升至55.7%,全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变为6∶38.3∶55.7。

具体看,第一产业比重的总体下降经历了四个阶梯式下降平台,形成三个显著的下降节点,分别是1991年、1999年和2005年。1978~1990年,第一产业占比呈缓慢下降趋势,这是第一个下降平台。1991年降幅明显,由1990年的18.8陡然降至14.7,降幅高达4.1个百分点,进入第二个下降平台。1991~1998年总体下降,虽然若干年份略有上升,但1997年、1998年开始有下台阶的迹象,从1994年到1996年的占比15%以上开始跌落到13.5%、13.7%;1999年大幅下降至10.4%,开始进入第三个下降平台,2001年首次下降至10%以下。2005年,山西省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7.7%,较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开始进入第四个下降平台。

图3-1 1978~2017年山西省三次产业比例变化

在第一产业总体下降的同时,第三产业占比变化却并非呈一路上扬态势,而是受第二产业发展影响,呈此消彼长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占比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2001年,除1996年小幅回落外,服务业占比逐年攀升,2001年达到43.9%的阶段性高位。此后,因为第二产业尤其是煤炭产业的波动影响,第三产业占比进入为期十年的大幅震荡区间,2011年服务业占比下降至35.7%的多年低点。此后,随着煤炭“黄金十年”的结束,服务业占比进入上升通道,2016年达到55.7%的历史高位。

反观第二产业,其占GDP比重的走势总体上与第三产业相反,这主要是“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导致的。煤炭及其相关产业形势好的年份,第二产业占比就高,第三产业占比相应就低些。可见,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除第一产业符合工业化发展规律总体下降外,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变化的主动权在于第二产业,而并非由于服务业本身的长足进步带动了其占比的提升。

图3-2 1978~2017年山西省三次产业比例变化

二 轻重工业比例变化情况

轻重工业的对比关系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将其列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要处理好的十大关系之首。改革开放40年来,山西轻重工业对比发生巨大变化,轻工业比重总体下降,重工业比重总体上升。如图3-3所示,1985年轻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73%,重工业占81.27%。到2016年,轻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到7.76%,而重工业占比超过九成,达到92.24%。

图3-3 山西轻重工业占比及工业增加值总量变化

轻重工业对比变化呈此消彼长态势。1994年之前,轻工业占比始终在16%以上,而1995年发生较大变化,当年轻工业占比陡然下降至12.64%,重工业上升至87.36%。1995年后,轻工业一蹶不振,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波动下挫,到2008年达到最低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跌至4.42%,不足5%。此后,虽有所回升,但占比始终未超过10%。可以说,山西轻工业的没落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不断深入,对轻工业的挤出从那时起一直影响至今。

三 资源型与非资源型产业比重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产业结构的演变史,一定程度上就是煤炭产业的发展史,就是“煤焦冶电”等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史。夸张一点讲,一部近现代山西经济史,半部讲的都是煤炭。煤炭及其相关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壮大,一定程度上导致山西非资源型产业的没落、轻工业的没落,是山西单一化、重型化、资源化、刚性化产业结构形成并固化的根源。

从煤炭产业看(见图3-4),1985年,全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26.32亿元,占当年79.89亿元工业增加值的32.95%,大约为1/3。其后,该占比呈现波动状态,并未有太大提升。到2000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虽然攀升至116.26亿元,但其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仅为26.92%,甚至低于1985年水平。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煤炭需求的逐年增长,煤炭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全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140.55亿元,一路攀升,2007年突破1000亿元,2010年和2011年连续突破2000亿和3000亿大关,2012年达到最高峰的3758.46亿元。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来看,2001~2007年温和上涨,从2008年开启“奔腾”上涨模式,2011年占比达到60.98%的高峰后回落。

图3-4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及占比变化

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五大产业合并计算,“煤焦冶电”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更为显著。如图3-5所示,1985年上述五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合计43.62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一半,为54.60%,占当年全省GDP的19.92%,约1/5。到2011年五大行业增加值之和达到5058.89亿元的峰值,分别占工业增加值和全年GDP的83.67%和45.11%。可以说,“煤焦冶电”等资源型产业实际上就是山西整个产业结构的支柱和核心,也是全省财政、就业、民生等的物质基础。山西立足资源禀赋,主动选择了将这些资源型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同这些产业捆绑在了一起。

图3-5 “煤焦冶电”增加值占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