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别和区域研究(第4卷/2019年第1期/总第7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斯坦伯格:中美关系的机遇与挑战

2018年11月19日,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詹姆斯·斯坦伯格,受邀在北京语言大学做了题为“中美关系的机遇与挑战”的学术演讲。

詹姆斯·斯坦伯格(James Steinberg)现任美国雪城大学教授,麦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是美国当代顶尖的战略思想家;他曾担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副国家安全顾问和奥巴马政府的常务副国务卿,是中美“战略再保障”重大战略构想的提出者,并就此发表了一系列专门著述。

特朗普执政以来,中美关系急转直下,美国政府在2018年安全报告中称,中国已对美国安全造成实质性“威胁”,接着挑起了中美“贸易战”。美国副总统彭斯等高官也屡屡发布攻击中国言论。到底是何原因使中美两国由相互依赖的“利益攸关者”陡然变为“战略对头”(strategic rivals)呢?中美关系今后走向何方?中美是真的会像一些学者和舆论界所预言的那样,进入“新冷战”以至跌入“修昔底德陷阱”,还是最终回归以合作为主轴、相向而行?如果是后者,那么中美双方应该做出何种努力呢?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中美“战略再保障”战略构想提出者詹姆斯·斯坦伯格教授在北京语言大学发表的“中美关系的机遇与挑战”演讲中,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毋庸讳言,斯坦伯格教授是从美国的角度来回答这些问题的,但其提出的客观理性的观点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值得借鉴。

1994年,时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斯坦伯格首次来到中国。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刚就任一年,中美关系由于大选等原因经历了很艰难的时期。在经历了一系列苦难之后,时任国务卿克里斯托弗(Warren Minor Christopher)希望能够稳固中美关系,为中美恢复正常交往铺平道路,这成为斯坦伯格当时访问中国的原因。1994年首访之后,中美恢复正常交往,政府和民间层面互动频繁,其中留学生数量大幅增长,首先是从中国去美国的留学生数量大幅增长,也在某种程度上包括从美国来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大幅增长。两国的战略家认为中美关系将有美好光明的未来,但过了20多年后,人们发现中美关系面临一个巨大的问号,中美关系的未来面临一个更大的问号,大家看不到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个光明的未来似乎变得渺茫了,中美关系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为什么中美曾一度相信建设性伙伴关系会具有美好未来和广阔前景?为什么现在中美关系面临很多疑问和巨大不确定性?为什么中美关系能在这个道路上前进这么久,而在最近却踉踉跄跄?未来将如何重新开启这条道路?

以下是斯坦伯格演讲的主要内容。

中美良性关系面临巨大困难,两国既面临不同国情的问题,也需要解决国际环境的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中美往来增多,基于互信,双方有了互惠互利的机遇和条件,任何一方的成功都会使对方受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像中国朋友喜欢说的那样,大家都认为中美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中美互相依赖,推进彼此的繁荣。这个双赢关系既基于两国的发展阶段,也基于世界大环境,即日益发展的全球化。长期以来,中美实现了利益共存,中国也没有必要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当时,没人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对美国造成威胁。一个国家的成功,对另一个国家也是有利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赢”关系。这是中美长期以来能实现合作的基石。

最近几年,中美之间有很多矛盾和摩擦,涉及政治体制、人权、印太地区、台湾问题等,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大的不确定性,但双方都认为应该好好管控中美两国之间的矛盾,因为合作对双方是有利的。但近期事态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怀疑中美之间的“互惠”和“共赢”关系,这也给中美关系的未来打上了一个很大的问号。

中美关系发生的变化以及出现的不确定性,可归纳为以下五个原因。

第一,美国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政治制度会相应发生变化。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政治制度并没有发生变化,这让美国非常困惑,这迫使美国重新思考对华政策,以及如何看待中国的成功。

第二,从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理论出发,“共赢”完全是错误的,它并不是国际关系的常态。这就是所谓的“大国政治的悲剧”:没有两个国家会真正实现“共赢”,一国成功,一国就会失败,国际关系是某种形式的零和博弈。

第三,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面临“修昔底德陷阱”,艾利森(Graham Allison)对此有比较细致的研究。随着大国实力的接近,新兴大国必然要去挑战和改变这个体系,因此,其对中国的崛起和改革开放并不抱有那么积极的态度。

第四,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存在差异,中美之间存在意识形态斗争。这制造了中美两个社会之间的紧张状态。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认为中国和俄罗斯对美国的政治影响力构成威胁,尤其是在价值体系领域。

第五,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有赢家,也有输家。目前的国际体系已经不是一个“双赢”的体系。

以上这些观点都对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持消极态度,进而促使中美不可避免地成为竞争者。

可以从中国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当前国际体系无法实现“共赢”,以致中美关系出现波折、不确定性和质疑。

第一,很多美国学者认为,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应该变为“遏制中国”(contain China),让中国衰弱,并应对中国的挑战。美国无法忍受出现一个实力相当的竞争者,美国希望继续维持在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第二,中国国内出现对“中国模式”的讨论,认为这个对中国适用的经验可以推广到其他国家。这挑战了美国主导的自由民主的发展模式。中国认为其所设想的国际体系会比美国主导的更加稳定与和平,最常用的就是“郑和下西洋”的案例,当时的中国有实力,但是仍然采用了和平手段对待他人。

以上两种观点都强化了一种信念,也就是说:即使没有你,我也可以成功;如果没有你,那么我可能变得更加成功。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就出现了所谓的“脱钩”构想,中国的成功不再需要美国,美国的成功也不再需要中国。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使有关中美关系性质的基本假设改变。

如果任何一方确信,一方的成功和发展与另一方无关,那么中美关系将变得非常紧张,因为在很多问题上已经没有必要管控双方的关系了,比如台湾问题、朝核问题、南海问题等。

如果中美拒绝妥协、拒绝合作,那么很多国际性问题就会陷入停滞状态,因为这些问题仅靠一国是无法解决的。最严重的是,当中美之间出现突发事件时,两国管控这些事件的能力很弱。如果中美抛弃对“相互依赖”的基本认知,那么中美关系的发展就会变得很艰难。

处理现在中美关系的关键是重塑互信。

在国际体系中实现战略信任非常困难,因为在国际关系中一方无法使另一方确信自己的意图。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两国要思考如何“相互再保证”,也就是说,怎样让对方确信,一方的所得不是另一方的所失。中美两国应该重视如何说服对方,而不是如何使对方屈服。

两国高层应该考虑,到底什么样的政策会使对方认为,一方不想让另一方成功?应先把这一点考虑清楚了,再去思考对策。

中国应该开始认真思考外界对中国崛起的顾虑到底在哪里,并认真地去应对这些顾虑。在处理国际问题时,任何国家都必须严肃地对待他国的关切,并尽全力去应对这些关切。

重建互信非常困难,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虽然相当长时间都不会产生什么变化,但仍需要十分努力地去实践,这样终究会有一天中美关系发展将有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