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本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发展、国家建构过程中,如何实现以社区的稳定与发展促进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的稳定与发展”。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在对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社区的治理特征;其次,将社区治理看作管理活动,从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主体与治理内容的角度出发,结合城市多民族社区的现实特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分别选取了目前呈现数量较多的“村改居”多民族社区治理主体变化的案例、城市多民族社区服务的案例,以及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城市多民族社区养老服务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在结合问卷数据总体分析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特征的基础上,以及在结合案例研究深入剖析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面对的重点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如何以社区稳定与发展促进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稳定与发展的策略组合。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的技术路线
二 研究方法
在确定方法论(即研究的逻辑与哲学基础)之后,从操作层面来说,研究方法体系通常包括研究方式与具体方法和技术。研究方式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类型,具体方法和技术指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田野调查的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包括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
(一)研究方式的选择:文献研究、案例研究与田野调查
(1)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本研究对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界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中寻找研究得以开展的研究基础、能够获得的理论解释视角,以及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在进行主要内容的研究时,对中央和地方的相关政策与制度、政府与社区的相关工作总结、统计数据等各种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从中探索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特征及其与区域稳定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2)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遵循一套预先设定的程序、步骤,对某一经验性、实证性课题进行研究的方式”[104],其“研究的问题类型是‘怎么样’和‘为什么’,研究对象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件,研究者对于当前正在发生的事件不能控制或极少能控制”[105]。本研究的特点与案例研究比较相符。首先,正是要解决“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些状态?又将如何影响当地的稳定与发展?其次,从对研究对象的控制范围、程度以及研究对象的时代性质来看,“案例研究适合用于研究发生在当代但无法对相关因素进行控制的事件”,“它在不脱离现实生活环境的情况下研究当前正在进行的现象;待研究的现象与其所处环境背景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106]。本研究是把研究对象放在城市化与社区建设的双重背景中来考察,对于决定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因素没有办法像实验法那样加以控制,并且城市多民族社区管理模式与所处环境背景之间没有十分清晰的界限。
(3)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方法,就是研究者深入实际或现场做系统的调查研究,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也叫实地调查或现场调查[107]。可以说,其主要特征为:研究者一定要深入所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环境,且要在其中生活相当长一段时间,靠观察、询问、感受和领悟,去理解所研究的现象[108]。本研究深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的多个城市多民族社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等具体方法和技术收集数据与资料,以期获得对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及其对区域稳定与发展的影响的认识。
(二)具体方法和技术: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和问卷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带着明确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地、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现象[109]。观察法按照研究者的行为可以分为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所谓非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不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尽可能不对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环境产生影响。本研究主要采取了非参与式观察的方式,对“村改居”多民族社区的权力秩序重构、城市多民族社区服务供给状况及社区居民对此的感知与态度,尤其是城市多民族社区中的养老服务状况进行了观察。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是指采用自填式问卷的方式,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110]。为了了解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现实特征,尤其是与社区稳定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的状况,本研究设计了“‘促进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稳定与发展的社区治理策略研究’调查问卷”和“‘城市多民族社区服务居民需求’调查问卷”,通过非概率抽样的方式选取城市多民族社区及其居民进行填写,获得了用来认识和分析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状况的一手资料(问卷抽样、发放和回收情况详见第二章)。
(3)深度访谈法。深度访谈法指详尽地探索某一话题的任一方面或全部方面[111],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112]。“通过质性访谈,可以理解和重构那些(研究者)没有参与的事件”,“质性访谈研究尤擅描述社会和政治过程,也就是事物怎样变化和为什么变化”[113]。因此,本研究采用了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中的城市多民族社区中的居委会工作人员、汉族与少数民族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社会组织人员,以及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期获得有关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的详尽信息与显著特征。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DB/OL].[2017-1-5].http://data. stats.gov.cn/index.htm.
[2] 周运清.城市政府工作进社区与执政能力创新——“武汉883行动计划”与和谐社区建设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104.
[3]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EB/OL].[2014-9-2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9/c_1112683008.htm.
[4] 杨圣敏.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以新疆为主要案例的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15(3):5-18.
[5] 马啸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218-219.
[6] 周平.“促进政治发展维护政治稳定”——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学术研讨会综述[J].政治学研究,2001(3):85-88.
[7] 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政治稳定[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49-51.
[8] 杨沛艳.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意识变迁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26-29.
[9] 谈正好.宗教与西北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97-102.
[10] 方盛举,陈立春.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分析[J].思想战线,1999(5):25-31.
[11] 常士訚.多民族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族际政治整合与政治文明建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3):4-9.
[12] 杨沛艳.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意识变迁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26-29.
[13] 周平.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问题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3(1):26-40.
[14] 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政治稳定[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49-51.
[15] 张磊.“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70-77.
[16] 王玲玲,冯皓.绿色经济内涵探微——兼论民族地区发展绿色经济的意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41-45.
[17] 郑长德,王永.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下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25-130.
[18] 孙庆刚,秦放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影响因素——综述与评价[J].经济问题探索,2010(4):188-190.
[19] 钟海燕.城镇化、工业化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广西民族研究,2013(2):134-141.
[20] 马骍.人口红利与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北方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0-147.
[21] 周民良.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民族研究,2008(4):19-28,108.
[22] 李鸿.转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之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59-62.
[23] 丁如曦,赵曦.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缺陷与新时期战略转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93-98.
[24] 刘萍萍,唐新,付娆.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以四川省阿坝州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45-148.
[25] 王峰.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演化与新时期战略选择[J].民族论坛,2016(5):26-32.
[26] 高兆明.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主体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1-4.
[27] 杨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58-62.
[28] 段超,王平.武陵山民族地区多民族文化和谐发展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5.
[29] 周炳群.文化共生与民族地区文化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15-118.
[30] 闫丽娟,何瑞.“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甘青人口较少民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9):160-165.
[31] 马戎.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5-20.
[32] 赵锦山,徐平.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认同调查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55-59.
[33] 胡兆义.民生视域下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58-62.
[34] 丁元竹.社区与社区建设:理论、实践与方向[J].学习与实践,2007(1):16-27.
[35] 单菲菲.城市多民族社区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158.
[36] 汪大海,魏娜,郇建立.社区管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293-295.
[37] 陈天祥,杨婷.城市社区治理:角色迷失及其根源——以H市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3):129-137.
[38] 陈家喜.反思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基于合作治理的理论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1-76.
[39] 汪大海,魏娜,郇建立.社区管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62-77.
[40] 杨君,徐永祥,徐选国.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设何以可能?——迈向经验解释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176-182.
[41] 胡小君.从分散治理到协同治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及其关系构建[J].江汉论坛,2016(4):41-48.
[42] 郭丽.社会治理新体制下贵阳市社区治理中政府角色定位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4(10):152-154.
[43] 李凤琴.中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研究述评[J].城市发展研究,2011(10):64-68.
[44] 陈建胜,毛丹.论社区服务的公民导向[J].浙江社会科学,2013(5):82-87.
[45] 黄锐,文军.基于社区服务的城市基层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9):149-155.
[46] 徐宇珊.服务型治理:社区服务中心参与社区治理的角色与路径[J].社会科学,2016(10):99-106.
[47] 高慧军.新媒体推动公共服务供给转向合作治理模式研究——基于网络社区的形成和功能的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7-121.
[48] 郜凯英.PPP模式应用于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9):82-84.
[49] 何继新,李原乐.“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探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64-68.
[50] 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125-130.
[51] 何艳玲.街区组织与街区事件——后单位制时期中国街区权力结构分析框架的建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66-70.
[52] 朱仁显,邬文英.从网格管理到合作共治——转型期我国社区治理模式路径演进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02-109.
[53] 张卫,成婧.中国式社区治理模式的深层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88-92.
[54] 王永益.社区公共精神培育与社区和谐善治: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学海,2013(4):101-106.
[55] 陈燕,郭彩琴.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困境、成因及对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36-41.
[56] 李安辉,王升云.完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68-72.
[57] 秦文鹏.试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管理的社区策略[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5):52-55.
[58] 吴良平.流动人口与新疆嵌入式民族社会结构构建——以新疆石河子市明珠社区汉族流动人口春节族际互动网络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31-36.
[59] 李然.当代多民族社区族群关系模式探析——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0-85.
[60] 陈沛照,向琼.互动中的认同:一个多民族社区的民族关系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2):9-10.
[61] 刘庸.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民族关系演化的特征与类型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16(2):94-98.
[62] 杨巍,孟楠.多民族社区中民族关系的调适[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1):4-7.
[63] 陈纪.社会认同视角下多民族社区和谐民族关系建设研究——以天津市H街道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43-48.
[64] 杨建超.民族问题现代治理视阈下的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3):30-34.
[65] 陈纪.协作治理:城市多民族社区民族工作创新的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38-45.
[66] 高永久,郝龙.关于“以人为本”新型社区民族工作的方法论思考——基于新人文主义思潮的一点启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4-19.
[67] 闫丽娟,王丽霞,何乃柱.城市民族社区场域下的社会工作本土化——以回族社区为视点[J].贵州民族研究,2014(3):42-45.
[68] 岳天明,高永久.民族社区文化冲突及其积极意义[J].西北民族研究,2008(3):52-60.
[69] 高永久,刘庸.城市社区民族文化涵化的类型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0-14.
[70] 马岳勇,李艳霞.城市多民族社区文化互动探析——对新疆塔城市塔尔巴哈台社区的人类学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58-61.
[71] 李晟赟,薛炳尧.需求迫切与发展困境:城市多民族社区文化建设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13-117.
[72] 单菲菲,王学锋.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多民族社区认同研究——基于甘肃省合作市Z社区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27-31.
[73] 文化.文化建设激发民族社区治理内生动力——基于西北民族社区治理的实践探讨[J].西北民族研究,2014(4):127-133.
[74] 周立军.社会资本视域下西北边疆地区多民族社区治理创新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15(4):106-110.
[75] 单菲菲.试析社会资本与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75-79.
[76] 高鑫.城市化进程中多民族社区治理研究——以天津市T社区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5(2):69-72.
[77] 张志泽,高永久.传统民族社区治理现代化视阈下的社会组织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6(8):27-28.
[78] 张文宏.稳定与发展:中国九十年代面临的两大主题——1991年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综述[J].社会学研究,1991(5):1.
[79] 刘岚芳.基于民众满意度的社会发展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1-46.
[80] 崔茂林.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的思考——兼论西藏“两手抓”方针[J].民族研究,1990(6):20.
[81] 唐皇凤.稳定与发展双重视阈下的中国社会建设[J].人文杂志,2013(6):104.
[82] 桑杰.关于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几点思考[EB/OL].[2013-12-26]. 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3/1226/c85037-23948554.html.
[83] 中共中央统战部.邓小平论统一战线·民族工作[EB/OL].[2018-09-23].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1/65717/65720/4461152.html.
[84] 习近平的民族观[EB/OL].[2015-08-24].http://politics.people. com.cn/n/2015/0824/c1001-27508701-3.html.
[85] 袁秉达,孟临.社区论[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5:2.
[86] 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1.
[87] 章人英.普通社会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45.
[88] 王振海.社区政治论——人们身边悄悄进行的社会变革[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2.
[89] 徐晓军.城市自治社区的定位及其特征[J].北京社会科学,2001(4):140.
[90] 潘小娟,史卫民,观望.城市基层权力重组:社区建设探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32-233.
[91] 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1.
[92] 高永久,朱军.试析民族社区的内涵[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9.
[93] 高永久,朱军.试析民族社区的内涵[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0.
[94] 单菲菲.城市多民族社区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3-66.
[95]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EB/OL].[2014-9-2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9/c_1112683008.htm.
[96] 杨鹍飞.民族互嵌型社区: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J].广西民族研究,2014(5):20.
[97] 张会龙.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基本概念、国际经验与建设构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45.
[98] 胡洁.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变迁轨迹和变迁机理——来自国际经验的启示[J].西藏研究,2016(4):115.
[99]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5.
[100] 让-彼埃尔·戈丹.现代的治理,昨天和今天:借重法国政府政策得以明确的几点认识[J].陈思,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1):49.
[101] 王巍.社区治理结构变迁中的国家与社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7-18.
[102] 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129.
[103] 郎友兴,葛俊良.让基层治理有效地运行起来:基于社区的治理[J].浙江社会科学,2014(7):65.
[104] 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周海涛,主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9.
[105] 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周海涛,主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1.
[106] 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周海涛,主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6.
[107] 吴泽霖.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J].中国民族,1982(6):34.
[108]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57.
[109]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66.
[110]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59.
[111] 斯蒂芬·L.申苏尔,琼·J.申苏尔,玛格丽特·D.勒孔特.民族志方法要义:观察、访谈与调查问卷[M].康敏,李荣荣,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85.
[112]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5.
[113] 赫伯特·J.鲁宾,艾琳·S.鲁宾.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M].卢晖临,连佳佳,李丁,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