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从鼓浪屿建筑的风格溯源世界建筑的文化时空坐标
上述内容主要从鼓浪屿建筑的门楼、屋顶和柱式三个方面探讨鼓浪屿建筑的文化源流,把鼓浪屿建筑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类分析,由此探究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与世界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拟从鼓浪屿有代表性的几座建筑入手,以单座建筑为范例进一步深入探讨鼓浪屿建筑的文化源流。
(一)西方建筑文化的表达
1.八卦楼
位于鼓新路笔架山麓的八卦楼无疑是鼓浪屿建筑的代表,除了本文上述部分涉及的屋顶和柱式外,我们还可以从八卦楼主体的建筑风格说起。
图167 鼓浪屿八卦楼
八卦楼具有鲜明的罗马风格,主体是两层建筑,属于公共建筑的范畴。四个立面采用叠柱式手法,又不局限于古罗马叠柱式的范式,二层并未采用爱奥尼柱式,而是采用塔司干柱式。
图168 八卦楼南立面和东立面的建筑局部
南、北立面的柱廊都由12根塔司干柱式叠加组成,西立面柱廊由20根塔司干柱式叠加组成,东立面朝向厦门岛,在设计和建造中显得与众不同,中间突出的圆弧形柱廊,采用罗马巨柱式做法,由6根两层楼高的塔司干柱式支撑,显出这座建筑的宏大。在东立面每层采用六组双柱式和两个单柱式叠加,构成巨柱式、叠柱式、双柱式和单柱式共34根柱式的有序组合。
图169 八卦楼的西立面
图170 八卦楼的东立面
八卦楼整座建筑有78根高大的塔司干柱式,四个立面都充分展示了罗马式建筑的风采,显得雄伟壮观。体现了《建筑十书》的作者奥古斯都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一切建筑物都应该恰如其分地考虑到坚固耐用、便利实用、美丽悦目”的主张。
图171 八卦楼东立面入口处的圆弧形柱廊
八卦楼地下室厚重的花岗岩石墙和圆拱,是古罗马拱券技术的体现,我们可以从中感受罗马式建筑凝重、安宁、敦实的美感。
图172 八卦楼地下室的花岗岩拱门
八卦楼的中心部位一楼是宽大的厅堂,以厅堂为中心,呈十字交叉状往四个方向延伸的廊道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大门相连,并构成与各个房间相连的廊道。从二楼开始直至屋顶采用圆形的天井上下贯通,从一楼可以直接透视到屋顶。各个楼层环绕中心的圆形天井,四面走廊呈十字放射状的结构,与整层楼的通道相连通,美观大方,站在楼的中心就可令人感受到这座建筑的宏伟壮观。
图173 八卦楼一层中心大厅
图174 八卦楼中心的圆形天井
2.黄荣远堂
黄荣远堂是鼓浪屿岛上最具代表性的欧式建筑,由一座主楼和一座副楼组成,宽大的花园使这座建筑更显气派。
黄荣远堂是古罗马柱式应用的典范,是柱式文化的精彩体现,它虽不像八卦楼那样宏大壮观,但在精巧方面却是远胜八卦楼。
图175 黄荣远堂
黄荣远堂的主楼是一座古罗马式建筑。位于建筑中心突出的高大宽敞的半圆形门廊,是这座建筑的一个重点,设计者采用罗马巨柱式的方法,4根高大的古罗马塔司干柱式贯穿两层楼,支撑着呈2/3圆形的门廊。双入口宽敞精致的石阶和本地青草石精雕的栏杆使整座建筑十分雄伟壮观,凸显其大气和华贵。
黄荣远堂一楼左侧的长方形柱廊十分精巧,连续的圆拱让人感受到无声而凝固的韵律美,花岗岩精雕的双柱和三柱古罗马塔司干柱式,在鼓浪屿现存的历史风貌建筑中十分罕见,具有十分鲜明的罗马风格。三楼连廊的阳台采用圆柱和方柱结合的方式,体现了柱式的多样化。
图176 黄荣远堂一楼的罗马柱式拱廊
黄荣远堂的柱式不仅在建筑的外立面有卓越的表现,而且在楼房内部装饰上,更突显欧式建筑的文化内涵。一楼大厅充满欧式建筑风格,木制的塔司干双柱式与楼外的石雕塔司干双柱、三柱式相呼应,雕花通透的隔墙虚实结合,地上历经几十年仍然保存完好的花砖仿佛诉说着该楼的历史。二楼的前厅也是两组木制塔司干双柱式,前厅与后堂的衔接与一楼不同,中间采用木制玻璃门分隔,两侧是通透的过道,上部是雕花的透窗,地面铺设实木地板,显得富丽堂皇。
图177 黄荣远堂一楼大厅
黄荣远堂位于中心门廊两侧的建筑结构明显不对称,一至二楼立面右侧为平面90度折角,左侧为弧形结构,三楼的平面设计十分精彩,三楼中间和右侧为锯齿状缩进的方形柱廊,左侧为圆形柱廊,使对称与不对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图178 黄荣远堂的对称与不对称
黄荣远堂正门上部和二楼的铁艺阳台栏杆优美的曲线带有巴洛克时期的特征,大门上部阳台的铁制栏杆(铁艺)为整体的美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西南角圆弧造型的墙面、门的上框、百叶窗的顶部装饰线脚、铁艺制作的曲面阳台栏杆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曲线美。
黄荣远堂的一楼平面布局为大门入口中间部位就是别墅的大厅,大厅与后堂相连,两侧前后四个角分布四个卧室。室内装饰十分讲究,一楼至二楼楼梯拐角的落地圆拱窗以十字形作为中心和上下部的分割,两个长方形和两个弧形小窗与十字形构成一个完整的圆拱窗,十分精致美观。
图179 黄荣远堂精致的前门和二楼阳台
图180 黄荣远堂的曲面阳台栏杆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曲线美
走入黄荣远堂的大门,眼前是宽阔的水池和假山景观,在大门和主楼之间形成隔离,下沉式的水池和假山景观主体由两个大于半圆的弧形与中间的石阶衔接,采用低矮通透的栏杆与平地的道路相隔。水池两侧的半圆空间有中式的石桌、石椅可供休息,两棵高耸的蒲葵树直指蓝天,已经成为黄荣远堂建筑景观不可或缺的标志之一。中间是一座方形的喷水池,水池中央是一块太湖石假山,这块太湖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精雕细琢,使之出落得玲珑剔透,古朴飘逸,超凡脱俗,是太湖石中的精品。中西风格融为一体的花园庭院,与欧式建筑相映成趣,赏心悦目,是鼓浪屿中西折中式建筑的代表之作。
图181 黄荣远堂中西合璧的花园
黄荣远堂花园庭院的右侧有一堵云墙假山与天主教堂相隔,在隆起的假山和绿树婆娑下,是光影斑驳的中西合璧的亭台,行走其间,曲径通幽,光影和落叶声就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整个花园高低错落有致,赏心悦目。
图182 黄荣远堂花园庭院右侧的一堵云墙假山
(二)宗教文化的表达
1.鼓浪屿天主教堂
图183 鼓浪屿天主教堂
鼓浪屿现编鹿礁路34号的天主教堂建于1917年,是厦门唯一的一座哥特式建筑。鼓浪屿天主教堂是一座哥特式单塔结构的建筑,建筑前部朝向东南的钟楼最引人注目,钟楼的正面,四层塔式尖顶依次上升,最上部三角形的尖顶和置于其上的十字架直指蓝天白云,对人的心理产生强烈的作用,似乎要把善男信女的精神引向天国。
塔楼中门上方装饰着玫瑰花窗,玫瑰花窗镶嵌于柱式拱门之中,上部镌刻拉丁文和中文的“天主堂”,两侧是动感十足的飘带。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常见的符号,它由罗马风格的轮式圆窗发展演变而来。
鼓浪屿天主教堂的正面一字并排着三座尖顶拱门,中间的塔楼形成一个三面的门廊,正面和两侧共三个门直通教堂中间的大门。塔楼分为三层,一层是入口,二层是歌经厅,三层是钟塔。鼓浪屿天主教堂虽不能与西方的哥特式大教堂相比,但是尖券、肋拱、玫瑰窗这些哥特式建筑要素基本具备。
图184 鼓浪屿天主教堂的玫瑰花窗
鼓浪屿天主教堂的平面是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式长方形大厅,不是拉丁十字的巴西利卡式长方形大厅。天主教会一直把拉丁十字式当作最正统的教堂形制,而东正教采用希腊十字集中式的教堂形制,这些都与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教义和仪式相关。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圣彼得大教堂100多年的建造过程中,会在巴西利卡式和希腊十字集中式之间摇摆修改。
图185 鼓浪屿天主教堂是一座巴西利卡式教堂
鼓浪屿天主教堂大厅中纵向的两排柱子将大厅分割成中间宽,两边窄的长条空间。由于教堂小,柱子直径不大,空间的分割感不是很明显,这种空间显得疏朗,便于集会传道。内部有四个尖肋拱顶形成主厅,轻盈裸露的飞肋骨架撑起的尖肋穹顶,使教堂达到很高的高度,天主教堂内由尖肋拱顶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外部上升的尖塔和内厅高阔的空间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天际,具有一种空灵的感觉。西北侧两个高低错落的扇形屋顶覆盖的是一个作为供奉圣坛的半圆形龛。
图186 鼓浪屿天主教堂的大厅
哥特式建筑是罗马建筑的直接继承者,12世纪中叶,巴黎附近的本笃会修道院院长苏格在建设圣丹尼教堂时,创造了哥特式建筑这一新风格。哥特式教堂是中世纪宗教建筑的意义和象征,1140年,苏格院长赋予圣丹尼教堂西立面大门基督教哲学的含义:我就是那门,人从我而入,会得救。哥特式建筑以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装饰,综合地营造出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代表的是中世纪的人们对天堂和上帝无限膜拜的精神美学。了解哥特式建筑的内涵,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天主教堂建筑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和人文精神。
图187 鼓浪屿天主教堂内部轻盈裸露的飞肋骨架撑起的穹顶
鼓浪屿天主教堂由于受地形的限制,没有按照天主教会的规定建造,按照天主教会的规定,信徒要面向耶路撒冷的圣墓,所以教堂的圣坛必须置于东端,大门朝西。实际上鼓浪屿天主教堂的大门是朝向东南方向的。从教堂的侧面看,尖券的彩色玻璃高窗、女儿墙的连列尖券和尖顶朝上的塔楼,让你的视觉感受到向上的冲劲,形成引领向上的升腾感,这样的建筑形制就是要使人有步入天堂的感觉。哥特式教堂的建筑语言表达的就是天主教的宗教蕴含。
图188 鼓浪屿天主教堂的圣坛
2.鼓浪屿三一堂
三一堂是鼓浪屿最大的基督教礼拜堂,1928年由厦门竹树脚礼拜堂、新街礼拜堂和厦港礼拜堂发起筹建。1934年动工建造,1936年基本完成土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才继续完成室内吊顶和屋顶八角形塔楼,历经11年建成。“三一堂”表示三堂合一以及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宗教含意。
图189 鼓浪屿三一堂
鼓浪屿三一堂的整座建筑按照希腊十字集中式布局,整个建筑的平面呈现完全对称统一的特征,四面的墙体和门窗结构也是完全对称,每一个立面的正中间有三个并列的大门,门的两边各一个长方形的窗户,两侧90度折角侧面墙上又各有一个长方形的窗户,形成统一的对称之美。从鼓浪屿的日光岩俯瞰三一堂的屋顶,在教堂正十字交叉点的屋脊上有一个八边形的塔楼拱起在教堂屋顶的中心部位,塔楼的上部有红色的十字架。
图190 鼓浪屿三一堂的东立面和南立面
鼓浪屿三一堂的这种完全对称统一的平面布局,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维琴察圆厅别墅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圆厅别墅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大师帕拉迪奥设计建造,他认为,美是客观的、和谐统一的,并推崇双轴对称的格局。意大利维琴察圆厅别墅坐落在维琴察的一个高地上,正中是方形的主体,六根爱奥尼柱式支撑着进深很大的柱廊,三角形山墙,山墙上的雕塑,四个立面完全对称。圆厅别墅的中心部分是圆形鼓座和圆锥形屋盖,二层正中有一个直径12.2米的圆厅,外部阶梯直达二层。三一堂与圆厅别墅相似之处在于四个立面完全对称,是双轴对称典型的集中式平面。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三一堂的设计者受到帕拉迪奥圆厅别墅的影响。在鼓浪屿的历史风貌建筑中,像三一堂这样完全对称统一的建筑仅此一家。
图191 意大利维琴察的圆厅别墅
圆厅别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以完整鲜明、对称和谐的建筑形制和优美典雅的建筑风格成为世界建筑的典范,吸引了众多建筑师的追随效仿。
图192 维琴察郊外的圆厅别墅体现了一种对称美
三角形的山墙和上面的雕饰,是西方古典建筑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在鼓浪屿三一堂的整体建筑中体现了这种风韵。东西南北四个立面屋顶山墙为统一的白色三角形,侧面墙上每个窗户上部采用凸起的白色三角形窗楣装饰,白色窗楣与白色山墙互相呼应,在红砖墙面的衬托下显得红白分明,色调鲜艳,简洁明快。
图193 鼓浪屿三一堂的山墙与三角形窗楣
以前三一堂南北两侧都有宽大的花岗岩台阶连接院门,西侧大门基本与地面平行,上几级台阶就可以进入教堂。教堂东面正中用红木制作的讲台高出地面,成为整个教堂内部的中心视点,是牧师布道和唱诗班唱诗使用的讲台。讲台两侧各有一个化妆休息的小房间,整个三一堂大厅摆放着硬木制作的长条椅子,屋顶天花板挂着许多吊扇。
图194 鼓浪屿三一堂大厅
(三)中西折中式建筑的文化表达
1.海天堂构
海天堂构是位于鼓浪屿福建路的一个建筑群,由福建路34号、36号、38号、40号、42号的五座建筑组成。这五座建筑组成的建筑群近似“回”字形,占地面积约6500平方米。海天堂构的仿古式混凝土大门在楼群的东侧,与黄荣远堂大门相对,与中楼在一条中轴线上。五座楼的中间形成一个约700平方米的宽阔长方形广场式庭院,类似“回”字形中间的“口”。
现编福建路38号的中楼是海天堂构建筑群的代表作,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主体建筑入口采用从左右两侧沿台阶而上的西式建筑做法,整栋建筑四面由宽大的回廊环绕。歇山式屋顶,主脊两头装饰着龙形大吻,山花板上是灰塑工艺的云纹和花盘图案,屋顶的四角用上翘卷起的春草缠枝装饰,檐角下面是带有蝙蝠翼的飞龙、展翅欲飞的凤凰装饰。
歇山式(也称“显山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形式,这种建筑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结合了直线和斜线,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海天堂构的中楼是单檐歇山式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中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住宅的正堂才能使用,后来一些民宅也开始使用。海天堂构中楼采用歇山式屋顶,也是建造者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一种体现。
图195 海天堂构中楼屋顶檐角
这座建筑的地下防潮层和两层的楼房是西式结构,整座楼房构成了中式屋顶压住西洋主体建筑的独特的中西折中式建筑风格,通俗的说法叫作“穿西装,戴斗笠”,曾被外国人解读为是旅居国外的华侨发泄被外国人欺负的心情在建筑上的表现。笔者认为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这种建筑形式实际上是中西建筑文化相互融合的一种现象。
整座建筑的廊柱采用红砖方柱,色彩鲜艳醒目,中楼正立面的10根廊柱使整座建筑显得稳重大方。每层楼中间的柱廊各有两个垂柱花篮与走廊望柱上的花钵相对,形成十分有趣的景观,站在楼内大厅往外远眺,方形柱廊的结构成为天然的画框,前面的建筑和景色尽入画中。横梁式柱廊的两根横梁之间采用斗拱装饰,横梁下是回纹图案挂落,在西式建筑主体中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图196 海天堂构中楼的方形柱廊
二楼屋顶下有大小两个藻井,二楼柱廊凸出的重檐四角攒尖顶下面是一个小的八边形藻井,歇山式屋顶下的大厅中央是一个八边形斗拱和中国花鸟画装饰的藻井,藻井下是观音的立像,纯粹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门窗采用西式百叶窗、圆拱窗和中式古典门窗相结合,栏杆是水泥花瓶柱装饰。二楼的木地板和一楼的花砖历经几十年仍然完好无损,楼内西式的房间和中式的装饰融为一体,体现了楼主人的中国文化情怀。
图197 海天堂构二楼大厅的藻井和观音塑像
福建路36号的仰高别墅是一座西洋式建筑,门楼两侧方柱上有一副对联“千顷汪波怀祖德,三迁卜宅识芳邻”。
福建路40号是欧式风格的门牌式门楼,门楼两侧立柱上有一副对联“智水仁山开图画,洞天福地起楼台”,中西文化得到巧妙的融合。海天堂构的建筑群,从建筑风格到装饰细节,以及中式门楼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西式门楼上题刻的中国对联映衬的是永不改变的中国心,是沉淀在血液中的中国魂。
2.番婆楼
番婆楼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别墅,其门楼位于安海路上,高大堂皇,整座门楼采用西方的建筑形式和工艺,具有鲜明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大铁门的铁艺图案又蕴含招财进宝、花开富贵、进出都是福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凸显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与表达,是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门楼中中西折中式的代表。
番婆楼由一座主楼和一座位于东侧与主楼相连的附楼组成,大门和大楼的主入口位于南面,根据地势建造出高低错落有致的假山、步阶和庭院,而在主楼东侧形成一个矩形庭院,附楼有一个小门与鼓山路相通,笔者读鼓一中心小学(现在的人民小学)时,经常不走大路,而是从厦门二中校门口旁边进入鼓山路,然后从番婆楼的这个侧门进去,从大门出来走安海路到学校。
图198 番婆楼大门前花岗岩精雕的石台阶两旁是精致的假山园林
番婆楼主楼的东、南、西三个立面都是连续圆拱券的外廊,三面环廊与楼中的各个出口相连,通达方便。外廊采用清水红砖建造,红砖砌成的方柱和拱券,拱券嵌入花岗岩石块,两侧转角柱体在红砖间嵌入长短石块,红砖和白灰勾缝使墙面色彩鲜艳,线条分明。整座别墅地下一层为地下室,起到防潮层的作用。别墅的上部为两层建筑,南立面是整座建筑的正立面,由红砖和花岗岩精雕石块建造的七个连续拱券长廊,富有旋律的乐感,当阳光明媚、天空晴朗时,站在二楼走廊眺望,拱廊与外面的景物融为一个个画框,一幅幅不一样的风景画呈现在你的眼前,富有画中画的视觉享受。
图199 番婆楼的正立面景观
番婆楼的檐口和墙面装饰十分精致,屋顶的曲线山墙使整座方形楼房更富动感,不会呆板。现在南立面山墙的图案是由舒展的春草、云彩、飞翔的凤凰、花瓶、天使组合而成。许经权六女许晴霞的外孙吴米纳告诉笔者,原来在这座建筑南立面楼顶的山墙上雕塑了一个洋女人的半身浮雕,人称“番婆像”。 闽南人称外国女人为“番婆”,称出洋经商回来的人为“番客”,所以外人就叫这座楼为“番婆楼”,可惜没有留下照片,如今也无法查考这浮雕的洋女人为何人了。番婆楼的山墙在1959年8月23日的特大台风中被吹倒了,以后一直没有修复,笔者在2010年1月2日拍摄的番婆楼照片中,屋顶是没有山墙的。许家将番婆楼的产权卖给别人后,新业主在番婆楼的南立面和东立面重建了山墙,山墙上的图案都是后来才做上去的,因为没有照片图案参考,所以没有办法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整修,实在可惜了。
番婆楼东立面的山墙图案是双龙夺珠,这都是该楼整修后新作的图案。屋顶女儿墙上的方斗和宝瓶是原有的装饰。整座建筑中,红砖方柱上的柱头是中西建筑元素的混合体,各层檐口部分都进行了精致的装饰。
檐口浮雕装饰的题材非常有趣,不仅有舒展的春草图案、灵巧调皮的猴子、飞翔的天鹅和鸽子、行走的山鸡、站立的大象等中国传统的动植物吉祥图案,还有黑人与白人男孩形象的小天使。更有意思的是方柱装饰的仿科林斯柱头,进行了大胆的中西文化意象的创新混搭,有的柱头是毛茛叶、涡卷、鸽子的组合;有的是玉米、涡卷、风铃草和蝙蝠的组合;有的是麒麟、春草、涡卷和菊花的组合。这体现了鼓浪屿建筑的中西折中式特点,也表现了当时建造工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拱券柱廊的栏杆是花岗岩石条压烧瓷花瓶的造型,整个柱廊宽敞明亮富有动感。
图200 番婆楼东立面曲线山墙雕塑着双龙夺珠的图案
图201 番婆楼墙饰的中国元素
番婆楼的阶梯和台阶造型美观,十分讲究,全部采用花岗岩精雕而成。走进大门可以沿着花岗岩铺就的台阶和路面拾级而上到达别墅,因地势的原因花岗岩台阶由三段台阶和三个过渡平台组成,逐段抬升转角变化,台阶和路的两侧精心构筑的假山园景十分精巧。主楼南立面呈外八字的台阶两侧的护栏压条是采用整条完整的花岗岩石按照需要的弧度精雕而成,花岗岩的花瓶和台阶使主入口显得大气豪华。站在二楼的拱廊俯瞰楼下外八字的台阶,线条流畅柔美,与庭院中的花岗岩地面装饰融为一体。
图202 番婆楼主楼呈外八字的台阶
大门里面右侧的墙,采用竹节漏窗装饰,寓意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中国古代文人的意境,花墙的上部是具有西方特点的造型装饰,中西文化融合于小小的花园造型之中。整座建筑的立面外观和庭院布置以西式为主,但又融合了中国元素,兼具中西合璧的风格。
图203 番婆楼大门里面的右侧是竹子造型的飘窗和圆窗
番婆楼建成到现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在鼓浪屿的历史风貌建筑中,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色彩成为鼓浪屿建筑中的华彩篇章。
3.金瓜楼
在鼓浪屿的历史风貌建筑中,泉州路99号的金瓜楼因其屋顶的穹顶建筑和中西折中式风格而闻名。
金瓜楼朝西的立面构思精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别墅坐落在日光岩脚下,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突出于周围的建筑楼群。楼中间的四柱三开间外廊和两侧对称突出的八边形角楼,使人感到整座建筑在华丽中不失稳重。
图204 金瓜楼
金瓜楼东北立面的清水红砖与东南立面形成颜色对比,长方形百叶窗与拱券互为变化。金瓜楼主楼朝向东南的立面,一字排开的是具有罗马式半圆形连续拱券建筑风格的柱廊,远远望去充满了音乐的动感。
图205 金瓜楼东北立面和东南立面
金瓜楼的柱式、屋檐、窗楣、墙面,采用中国古代的灰塑工艺进行装饰,其内容有各种花卉、禽鸟、植物,装饰的图案有衔旗奔跑的骏马、腾云驾雾的飞龙、张开双翅的蝙蝠、喜鹊登梅、松鹤图、竹鹿图、牧童耕牛图等浮雕,反映了建筑的建造者追求文雅脱俗的观念,颇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和乡土气息。不仅别墅主入口的西立面有墙面装饰,而且别墅背后的东立面拱券上部和窗台下也有花草墙饰。金瓜楼墙饰内容的丰富多彩,制作工艺的精致,在鼓浪屿的建筑中独树一帜。
图206 金瓜楼墙面装饰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图案,在西式建筑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
金瓜楼欧式的窗户均装有百叶窗,内部房间、厅堂的设计中西结合,既有中国传统的厢房和公用的中厅,又有欧式的壁炉和宽廊。这种中西风格的融合装饰,反映了华侨的乡土情结和对本土文化的眷念之情,这是金瓜楼在鼓浪屿众多的历史风貌建筑中别具一格的特色。
金瓜楼的廊柱和楼面的装饰,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装饰工艺特色,与楼正面走廊西式柱式形成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这种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也表现在门楼的建造之中。金瓜楼大门的门楼分为两层,上部的中式歇山顶结构、重檐翘角与罗马柱式撑起的三个拱券的西方建筑特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金瓜楼就是一座典型的中西折中式建筑,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汇合的结晶。
图207 金瓜楼门楼上的歇山顶结构、重檐翘角的中国气派和罗马柱式支撑的拱券融为一体
4.吴家祠堂
现编康泰路97号的吴家祠堂是一座具有闽南和东南亚双重建筑风格、罕见的双层结构宗祠,是一座从建筑语言见证闽南华侨溯源追本的独特建筑。传统的闽南宗祠与传统的闽南民居结构一样,都是单层建筑。闽南民居只是建筑者根据人口的多少、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在建筑格局上形成单列建筑的“一条龙”,或者是在正屋两侧增建单列或双列护龙,形成曲尺状“单伸手”或“同”字形的三合院,再到两落带护龙的“口”字形四合院,并进一步扩展到三落、四落、五落大厝,在平面格局上均是单层纵向或横向增建发展的。
图208 吴家祠堂
鼓浪屿吴家祠堂却是罕见的双层结构,吴家祠堂二楼拥有闽南传统大厝的翘脊屋顶。屋顶的飞檐翘角和梁架为木质结构,装饰山花。室内的木质斗拱、雕刻绘画,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精湛工艺。一楼是糅合西方建筑柱式元素,采用塔司干柱式和方柱支撑的具有东南亚建筑风格的廊架结构的大厅和廊道。
图209 吴家祠堂内部
吴家祠堂的一楼是花岗岩条石砌墙,二楼是清水红砖墙体,一楼、二楼由红砖砌成的窗套凸出墙面,长方形的窗户是木制和玻璃双扇窗户,窗户护栏由铁条制成,这些都是明显的西式建筑风格。已经修缮的吴家祠堂的一楼石库门大门,两侧对称各开一个传统中式边门。一楼为前后两个大厅,两侧廊道相连。中间是下沉式的天井,两侧双排花岗岩花架又颇具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吴家祠堂一楼天井两边的侧廊都有楼梯直接通到二楼。
图210 吴家祠堂的前厅
二楼通过两侧的廊道将前厅和后堂连接,前厅与后堂由天井相隔。前厅有大门与阳台相通,两侧廊道和前厅的抬梁式屋顶由木质圆柱支撑木质斗拱和横梁,飞檐翘角琉璃瓦,是闽南传统的建筑风格。
前厅大门入口是闽南民居特有的“塌岫”,形成向主入口内凹,可遮风挡雨的门廊空间,大门两侧的木制墙面上有圆形的铁艺曲线雕花图案装饰,木质圆柱支撑起抬梁式的飞檐翘角屋顶。站在二楼天台平视宗祠,感觉就像站在地面观看单层宗祠建筑一样,天台两侧有走廊与两个侧门相通。
图211 吴家祠堂的前厅大门
二楼后堂是吴家祠堂祭祀祖先的场所,供奉祖先牌位的神龛上部的斗拱房梁描金彩绘,两侧是镂空雕刻描金彩绘的图案。神龛两侧有一副对联“轩开面场圃远怀旧泽知乃祖稼穑艰难,琴化谱弦歌克扇先芬愿后嗣人文慰起”。两侧的圆柱上还有一副对联“晋水溯宗风源远流长延本支于百世,锦霞光祖德秋尝春祀序昭穆于一堂”,对联两侧的门叶上是“左昭右穆”四个红底描金的大字。
图212 吴家祠堂二楼后堂
吴家祠堂在“文化大革命”前一度作为鼓浪屿侨办中学的校舍,后来作为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的办公场所。在2011年的一场台风中,这座有近百年历史的建筑遭到损坏。对吴家祠堂的保护列入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修缮日程,修缮工作以“设计与施工捆绑进行”的模式,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四处寻访聘请闽南老匠人,历时三年,一点一滴地修复,让建筑的形制、结构、材料、工艺都尽可能地做到修旧如旧。
(本文所附212张照片,全部是作者拍摄的。其中外国的柱式和穹顶建筑的照片是作者在意大利、土耳其、俄罗斯、希腊、美国、英国、阿根廷、立陶宛、爱沙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等国拍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