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文献综述
目前学界尚无关于清代田园诗的专著和学位论文,但清诗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领域,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有清一代诗学或诗歌的著作主要有:吴宏一《清代诗学初探》(台北学生书局,1986),王英志《清人诗论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孙立《明末清初诗论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李世英、陈水云《清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李剑波《清代诗学主潮研究》(岳麓书社,2002)、《清代诗学话语》(岳麓书社,2006),刘诚《中国诗学史·清代卷》(鹭江出版社,2002),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周邵《清诗的春夏》(中华书局,2004),傅璇琮、蒋寅总主编,蒋寅分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等。这些论著或反映清代诗歌的全貌,或梳理其流程与演变,均具卓见。其中朱则杰《清诗史》不仅揭示清诗的发展源流,在田园诗研究领域,也有所突破。如第六章第一节,结合清初诗人钱澄之的思想心态、人生经历等主、客观条件,详细研究其田园诗代表作《田园杂诗》《田间杂诗》《夏日园居杂诗》等。作者认为钱澄之的这些诗歌“从具体的劳动本身到抽象的主观态度,相当全面地展现了钱澄之归田以后的躬耕生活”[2],并论定“在清初田园诗中,钱澄之无疑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3]严迪昌所著《清诗史》篇幅宏大,不仅勾勒出清诗发展全貌,还密切结合清代世风与士风,分析大量清代田园诗,探研其成因与艺术特色。如该书上编第三章,评黄宗羲的田园诗《五月二十八日书诗人壁》二首,是“清婉多味且又不无感喟。”[4]在第五章中,作者认为查慎行《麻阳田家二首》是“将黔中民俗民风与特定的时代和时势组合起来,是初白诗极成功处。”[5]该书第六章说赵执信《门外菜花大放》是“守持在野不卑、自成风光的心态。”[6]在下编第一章里,作者认为沈德潜的《江村》是“语诚挚而辞清朴。”[7]书中还涉及顾炎武、吴嘉纪、钱澄之、王士禛、李沂、李瀚、王苹、蒋廷锡、周容、李杲堂、李邺嗣、萧诗、顾与治、吴之振、敦诚、吴锡麟、朱休度、郭祥伯等众多清代诗人的田园诗,堪称广泛。
清代诗派与诗人研究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如刘世南《清诗流派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孙之梅《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齐鲁书社,1996)、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史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赵杏根《乾嘉代表诗人研究》(韩国新星出版社,2001)、王英志《袁枚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潘承玉《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中华书局,2004)、陈玉兰《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与闺阁诗侣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等。特别是刘世南《清诗流派史》,在论述清代重要诗派时,对各诗派代表诗人的田园诗多所涉及,并能予以深入分析。如该书第六章指出“秀水诗派”的朱彝尊“关心国计民生”,其《捉人行》《马草行》等,“是他学习杜甫创作新乐府的代表作。”[8]在第十一章里,作者结合沈德潜的《山中杂兴》《食豆粥》等乡村诗,探寻其“提倡格调说的主客观条件”[9],认为沈德潜所以关心民瘼,是“出于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出于他身家性命安全的考虑,他是一贯注视民生疾苦的。因此在他僻处草莱之时,就学习杜甫、白居易写了很多忧国忧民的诗篇。而在他发达以后,由于机遇好,碰上了喜欢了解民情的乾隆帝,就更是民瘼频陈了。”[10]此类真知灼见,对研究清代田园诗有重要参考价值。该书还提道:“清初宗宋派诗人可分为两派,其中一派偏于清婉。清婉的诗主要摹绘田园生活或闲适情趣。他们崇尚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只取其田园景色、闲适情趣,同时还上溯到白居易。”[11]这些论述,也有助于梳理清代田园诗的衍变流程。
在古代文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有关田园诗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硕士学位论文有张莲《清初诗人施闰章研究》、孔敏《施闰章诗歌研究》、官禹平《清代湖北黄州诗歌研究》、陈凯玲《广东省级清诗总集研究》、赵娜的《好奇狂客风云歌诗——洪亮吉诗歌研究》、李文静《清初遗民诗人阎尔梅研究》、汪朝勇《钱载诗歌研究》、刘延霞《舒位诗歌初探》、肖红《宋琬诗歌研究》、刘崎岷《王豫〈江苏诗征〉研究》等;博士学位论文有于慧《清代嘉庆道光之际诗歌研究》、宁夏江《清诗学问化研究》、程美华《孙原湘诗歌研究》、陈国安《清代诗经学研究》、张丽华《清代乾嘉时期唐宋诗之争流变研究》、宫泉久《清初山左诗歌研究》、赵娜《清代顺康雍时期唐宋诗之争流变研究》等。这些论文在有关章节,探研了部分田园诗作品,但都篇幅有限,论述亦大多不够深入。
在期刊论文方面,据笔者考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涉及清诗研究的有百余篇论文。其中有些成果中虽对清代田园诗作了一定程度的探研,但大多还是结合社会情势,对描写民生疾苦的作品进行分析,所采用的诗歌资料亦多来自选本,如《清诗铎》《清诗别裁集》《清诗纪事初编》《清诗纪事》等。这样的研究常局限于某些诗人的作品,呈现分散和片断化状态,没能从一个宏观的视野上对清代田园诗进行整体把握。如刘炳涛、石正伟所作的《〈清诗纪事〉中的乡村社会》,“对《清诗纪事》中有关乡村社会的诗歌进行统计,概括其所载乡村社会的总体状况并对其乡村景观进行分析,从而描绘出在清代诗人眼中乡村社会的面貌。”该文认为,“清代诗人眼中的乡村社会主要表现为对乡村灾害和对酷吏、苛政杂役两个方面的描写,它们的比重占到总数的60.6%。”可见文章重在探究诗人对百姓苦难的描写,以揭示诗人关注民瘼的创作倾向。这些期刊论文中,还有些是对描写民俗的清诗的研究,如朱则杰《清诗丛考 再续》介绍了舒位从军西南时所写的《黔苗竹枝词》。文章认为这一大型组诗“广泛反映当时贵州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特别是那些特殊的风俗习惯,具有文学史与文化史的双重意义。”[12]张琼的《为百姓写诗——黎简田园诗简论》[13],则探讨了黎简田园诗与广东风物的关系。张永堂《方以智与湖湘文化》[14],提及方以智《苗腊迎神歌》《听芦笙作》《牛角饮》等乡村诗,涉及湘西苗地民俗。杨逢春《清诗咏青海 下》[15],提到杨应琚《乐都山村》、张恩《东溪春色》和杨汝楩《湟中牛疫颇甚,早春大雪,其患当止,喜叠〈大风〉、〈独酉〉原韵》等作品,这些诗歌展现了青海田园的奇异风光。陈庆元《不染闽派气习的清初诗人黎士弘》[16]论及黎士弘的《闽酒曲》,该诗是写闽西长汀一带的酒品制作。高万湖《清代初期的湖州诗歌》[17]指出,清代归安诗人沈炳震、董蠡舟各有《蚕桑乐府》都是用新乐府的形式描写湖州蚕农生活。这些期刊文章联系具体诗人,对清代贵州、湖南、广东、青海、浙江等地的一些民情风俗类诗歌进行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代田园诗数量之丰、地域分布之广,较为可贵。
总的来说,尽管清诗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可是,对清代田园诗的研究还是零散的、片断的,没有形成规模,更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更为重要的是,许多研究成果,在选取研究对象方面,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本书的研究旨在弥补这些诗歌研究领域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