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及其后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小结

本章就陈抟的基本情况做了初步考证。

关于陈抟的生年,可以确定陈抟生于唐末。由众多文献记载陈抟在太平兴国九年见宋太宗时“近百岁”“百余岁”“当百岁”等判断,陈抟应生于884年左右。陈抟羽化时有明确的记载为“享年一百一十八岁”,则推其生年为871年,去884年不远,较为可信。

关于陈抟的籍贯,众说纷纭。主张陈抟为“亳州真源人”的史料,不仅包括宋代重要史书,也包括道教文献和陈抟的弟子的记述,因而陈抟为“亳州真源人”是较为可信的。古代修道者常游历四方寻师访友,可能由于陈抟曾在很多地方修道,留下一些印迹,加之陈抟在唐末宋初拥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因而产生他是“西洛”“濮上”“陕西”人的说法。

陈抟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关于此部分的相关资料最值得推敲。陈抟的身世出处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他可能是一名弃儿,被一陈姓渔民收养。陈抟幼年受过良好的教育,读书兴趣广泛,经史百家无不涉猎,对易学尤其感兴趣,为他之后的人生奠定了基础。陈抟在青壮年时期曾应试科举,应该没有考中进士。没有他娶妻生子的记载,陈抟学道的时间应该不会太晚,陈抟的名、字、号表达了他在修道方面的抱负,而非政治上的抱负,可推测他早年就有修道之志,或因赡养双亲而推迟了隐居的时间。隐士孙君仿、鹿皮处士是陈抟最初的老师,他们指引陈抟前往武当山隐居,陈抟在那里“服气辟谷”二十余年。为了回避拜访者,陈抟一再搬迁,最后迁至华山。陈抟是一名修道的隐士,由于宋代礼遇隐士,并制定相关招隐逸的政策,使陈抟与士大夫存在广泛交往成为可能,但关于他参与诸多政治活动的说法是值得怀疑的。

陈抟的著述很多,但大多亡佚。现存署名陈抟的著作部分存在争议,部分是后人伪作。


[1](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明刻本。

[2](宋)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之八,清红药山房钞本。

[3](宋)阮阅:《诗话总龟》增修诗话总龟卷之四十四,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

[4](宋)陈抟:《谢手诏并赐茶药表》,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第224页。

[5](宋)钱若水:《太宗皇帝实录》卷三十一,四部丛刊三编景宋钞本旧钞本;(宋)江少虞:《新雕皇朝类苑》卷第四十一,日本元和七年活字印本。

[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宋)释文莹:《玉壶清话》卷第八,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8](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五十七,《陈抟传》。

[9]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694页。

[10](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九周书十,百衲本景印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宋)陶岳:《五代史补》卷五周,明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

[11](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五十七,《陈抟传》。

[1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部丛刊景宋刻本。

[1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第十,四部丛刊景宋本。

[15](宋)王称:《东都事略》卷一百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宋)江少虞:《新雕皇朝类苑》卷第四十一,日本元和七年活字印本。

[17](金)王处一:《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51页中栏。

[18](元)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道藏》第19册,第666页上栏。

[19](宋)张方平:《乐全集》卷第三十三,宋刻本。

[20]主要代表为王家祐《道教论稿》中《陈抟生平大事考》一文,李远国《陈抟籍贯小考》,收录在《高道陈抟》一书。

[21](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第一百五十八,清影宋钞本。

[22]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上),中华书局,2003,第177页。内容转引自《群谈采余》。

[23](宋)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之八,清红药山房钞本。

[24](宋)陶岳:《五代史补》卷五,明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

[25](宋)张舜民:《画墁录》,明稗海本。

[26]见(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七;张辂《太华希夷志》。

[27](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第一百五十八,清影宋钞本。

[28](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明刻本。

[29](宋)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之八,清红药山房钞本。

[30](宋)江少虞:《新雕皇朝类苑》卷第四十一,日本元和七年活字印本。

[31](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七,明正统道藏本。

[32]《庄子·逍遥游》。

[33]唐明邦:《邵雍评传》,第280页。

[34](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五十七,第216页,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35](宋)魏泰:《东轩笔录》卷1,明刻本。

[36](宋)庞觉:《希夷先生传》,《藏外道书》第18册,第821页上;另见《青琐高议》前集卷八。

[37](元)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上,《道藏》第19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第649页。

[38](元)张辂:《太华希夷志》卷上,明正统道藏本;(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七,明正统道藏本。

[39](宋)黄震:《古今纪要》卷十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言陈抟“隐武当,后隐少华石室”。

[40](宋)张方平:《华山重修云台观记》,《乐全集》卷第三十三,宋刻本。

[41](宋)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之八,清红药山房钞本。

[42](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3](金)王处一:《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49页上栏。

[44]萧天石:《道海玄微》,华夏出版社,2007,第458页。

[45](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三十。

[47](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七十六。

[48]《浦江县志》卷之二,民国铅印本,第17页。

[49]《太仓州志》卷四〔续修〕,民国刻本。

[50]《宿州志》卷之一,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

[51](明)虞怀忠修、郭棐纂《四川总志》卷之十四,明万历刻本。

[52]《南康府志》卷之二十三,成文影同治十一年刻本,第555页。

[53](明)陆釴:《山东通志》卷二十二,明嘉靖刻本。

[54](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五十七,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55](金)王处一:《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51页中栏。

[56]萧天石:《道海玄微》,第459页。

[57]见第五章第一节“陈抟的图书易学及传承”。

[58]见第十章第三节之二“周敦颐《太极图》的渊源争议”。

[59](宋)吕祖谦:《宋文鉴》卷第八十五,四部丛刊景宋刊本。

[60](元)张理:《易象图说·内篇》卷上,《道藏》第3册,第223页下栏。

[61]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卷二,昆仑出版社,2005,第18页。

[62]詹石窗:《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第209页。

[63]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第99~100页。

[64](宋)释志磐撰《佛祖统纪》,《大正藏》第49册,第395页下栏。

[65]邓瑞全、王冠英主编《中国伪书综考》,黄山书社,1998,第43页。

[66]李远国:《〈正易心法〉考辨》,《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6期。

[67]修功军:《陈抟老祖:老子、庄子之后的道教至尊》,东方出版社,2007,第202页;孔又专:《陈抟道教思想研究》,第63页;唐明邦:《邵雍评传》中所附《陈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均认为此文为陈抟的易学著作之一。

[68]朱越利:《宋元社会与阴丹术的流行》,《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1期,第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