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独立运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印度独立运动(1857—1947)是印度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也是世界近现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其独具特色的历程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世纪,在印度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的时候,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了。这次印度民族大起义被西方称之为“雇佣军兵变”或“土兵起义”。它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由下层人民、土兵和部分王公贵族参加的全国性反英武装起义。卷入起义的地区占全印面积的1/6,波及北印度、中印度和南印度的广大地区,人口占1/10,时长2年多,达到了印度被英国统治以来不断发生的反英武装起义的高峰。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这次起义是印度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近现代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开端。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度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推动了印度资产阶级运动的重大发展。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的需要,将分散的民族主义组织团结和统一起来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各地活动家和组织的努力下,1885年12月成立了全国性政治组织——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国大党是印度资产阶级的政党,它的诞生标志着资产阶级已经走上历史前台,成为印度民族运动的领导者,同时也标志着印度民族运动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地区性运动发展成为全国性运动,为印度民族运动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标志着印度民族的进一步觉醒和民族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温和派的“三P政策”(乞求、讨好、抗议)道路已不能适应印度民族运动日益发展的客观形势,小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开始形成并日益强大起来。在小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推动下,印度民族运动的性质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由资产阶级民族改良运动开始转变为民族革命运动。运动的目标已经不是谋求改良,而是要实现民族自治(“司瓦拉吉”)或独立,运动的斗争方式不再是上层社会的改良策略,而是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斗争。这个转变的具体表现就是1905—1908年的印度民族革命运动高潮。

随着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和印度民族运动的发展壮大以及国大党的成立,穆斯林大众也日益觉醒,穆斯林上层也希望有自己的政治组织。在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政策的推动下,全国穆斯林联盟终于在1905—1908年印度民族革命运动的高潮中诞生,并把维护伊斯兰教教派利益设为自己的最高目标。穆斯林联盟成立头几年的活动对印度民族运动产生了不利影响,几乎在一切问题上都和国大党唱对台戏。但是,穆斯林联盟的方向从1913年起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联盟内革新势力占了上风,并使之成为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的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爆发为印度民族运动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使印度民族运动从1908年后的沉寂状态逐渐复苏。国内外秘密革命组织策划发动武装起义,试图以暴力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自治同盟”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自治运动浪潮,以期实现印度“自治”;国大党内的极端派和温和派重新统一,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也第一次实现合作。所有这些表明,民族运动较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有了进一步发展,为战后民族运动高潮的到来铺垫了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殖民者自食其言,拒不兑现赋予印度自治的承诺,反而加强了对印度人民的压制。印度各界人士纷纷指责英国背信弃义,反英情绪空前高涨。印度政治形势具有了新的特点,新的形势需要新的斗争策略。甘地以其独特的非暴力斗争学说和策略,登上了印度政治舞台,吸引了亿万人民群众参加民族运动,从而掀起了战后初期印度民族运动的新高潮。

20世纪20年代初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止后,印度民族运动陷入了低潮,民族主义力量发生了分解与重组。20世纪2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印度新力量的崛起,民族运动开始步出低谷,迎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30年代初,甘地领导了一场新的、蔚为壮观的、较之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规模更大、斗争更激烈的“文明不服从运动”。

随着1934年“文明不服从运动”的停止,印度民族运动阵营发生了新的分化。1935年英国政府颁布新宪法,即《印度政府组织法》,在印度实行省自治。省自治期间,国大党实行了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围绕省自治,穆斯林联盟与国大党的关系空前恶化,导致穆斯林联盟走上分立主义道路,对印度独立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退出印度”运动是印度独立运动洪流中的最后一次巨大浪潮,在印度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3年以来的英印矛盾的不断积累与激化,是导致“退出印度”运动的根本原因,而1942年8月9日的大逮捕是诱发“退出印度”运动突发的直接原因。“退出印度”运动经历了初期、中期和晚期3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就爆发方式而言,“退出印度”运动是自发的;就其进程而言,则是有计划的;就动机而言,“退出印度”运动是非暴力的;就结果而言,则是暴力的。“退出印度”运动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宣告了甘地非暴力理想的破灭,更重要的是标志着印度在独立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意味着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决胜阶段的到来。1945年至1947年,民族独立运动在印度大规模展开,印度人民走向了追求自由的道路。所有民族主义组织都投入争取独立的行列,广大人民群众也积极发挥历史首创作用,以空前高昂的政治热情,投身于民族斗争的洪流,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从而敲响了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丧钟。英国内阁使团计划的失败,证明使用宪政改革安抚办法对付印度人民已经不能奏效,而付诸军事镇压又力不从心。在内外交困下,为了避免自下而上的革命,打破印度教派纷争的政治僵局,英国殖民者被迫抛出《蒙巴顿方案》,和平撤出印度,印度于午夜获得新生。印度独立是20世纪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之一,不论对印度未来发展,还是对世界被压迫民族革命,都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书的撰写受教于我国世界史学界两位泰斗,即《世界史丛书》主编齐世荣先生和我的业师彭树智先生。彭先生和齐先生相继从北京打电话和写信,谆谆教诲写作任务和要求,对二位先生的信任与厚爱,深表感谢。能够承担《印度独立运动》一书的撰写,既是莫大的荣幸,也是厚重的责任。但愿摆到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不负两位先生的重托,不负出版社和读者的期待。

本书的撰写参考了国内外众多学人的成果,参见《主要参考书目》。特别要提到的是,林承节教授、培伦教授、Bipan Chandra教授、Mridula Mukherjee教授、Aditya Mukherjee教授、K.N.Panikkar教授、Sucheata Mahajan教授的著作使笔者受益良多。在此,谨对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没有他们的研究成果,就不会有本书的问世。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东明先生对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巨大心血,在此深表谢忱。

本书是集体合作的结晶。具体分工如下:

尚劝余(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尚沫含(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前言、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大事年表、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贾静雯(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第一章。

黄琳茜(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第二章。

龚一唱(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第三章。

杨青(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第四章。

作者才疏学浅,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尚劝余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