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十万个为什么:热AI冷知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D“造畜”和3D“造人”哪个更容易实现?

Netflix新剧《副本》中出现了这样一幕——劳伦斯的儿子利用便携式3D生物有机体打印机,先打印出细胞群,然后一点点积累,最后克隆出了自己爸爸的身体,再植入自己的堆栈(类似于记忆芯片),完美地“变身”为有钱的爸爸。

看上去,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打印出一个完整的人体,而且能正常地为人所用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然而,现实是,别说一点点积累细胞了,刚开始打印出的细胞群都不一定能存活下来。全世界生物打印领域的先驱Organovo公司就曾经打印出人体肝脏,但这个肝脏仅仅存活了40天。

当然,科幻剧中的情节并非不能在现实中上演,打造一个“假人”可能有点难,但打造一个“假动物”会不会比较容易呢?我们又是否真的需要这项功能呢?

3D“造人”,以他山之石攻玉

3D“造人”,关键是要突破2D的认识。目前,人们对微观世界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二维水平,生物学家也很难从三维立体的角度去理解生命体中细胞、血管和神经之间的相互联系。

除此之外,即使我们观察清楚了三维的微观现象,但是3D生物打印技术依旧存在不足,如生物打印材料如何量产、如何让生物“纸墨”达到“造人”的数量,以及如何让活细胞准确地排列在可打印凝胶中并维持活性。

这不是简单地把菜种进土壤里的问题。在打印时,我们必须准确计算活细胞的位置,也就是说,面对每个活细胞,你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一颗大白菜的种子准确地种在东南角的一小块地里,并使它得到最理想的光照,长成你最喜欢的样子。到目前为止,建造“完美的菜园”,凭借人类的计算能力还远远不够。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其他技术那里得到启发。

2018年,《尖端物料》中提到了一款新的螺旋形纳米机器人,其借助微弱旋转的磁场,能够在活细胞中“遨游”。不仅如此,还可以为它人为制定出一种活动方案,研究者就利用这个特性在细胞中做出了“N”和“M”的轨迹。与此同时,这款机器人还不会伤害到细胞。

我们可以把这个纳米机器人当作一辆“小车”,它能够在生命体内按我们想要的轨迹去“行驶”,如果这个“小车”内还能坐上观察员,那就再好不过了。

这时,AI显微镜就派上了用场。在顶级科技盛会Think 2018中,IBM发布了对未来5年内的五大科技预测,其中就有AI显微镜技术。IBM也正在研发这种小型且自主的显微镜,目的是持续检测水资源。

这款显微镜能够放入水体中,就地监视浮游生物、识别不同的物种,并跟踪其在三维空间中的移动。如果能将这款显微镜部署进“小车”中,借助其观察结果分析,我们或许可以从2D中跳出来,更好地理解细胞之间的联系。

对于“菜园子”问题,我们可以打造一台AI设备,建立一个可行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预测生物纸墨中的细胞会发生的变化,同时实现自动化诱导干细胞。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全自动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这是首台自动化无人值守、应用深度神经网络的智能化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

生命的“器皿”,应该存在吗

终有一日,我们可能会解决3D“造人”的所有技术问题。但是,技术难题可以攻克,有一些问题我们却无法避免。

在电影《逃出绝命镇》中,男主人公因为健壮的体魄被选作富人的生命载体,在手术后,富人的意识就会存在于主人公的身体中,而主人公的意识会永远被封闭在意识暗坑中。

这个情节与之前提到的《副本》中的情节有点类似,这两个情节也有着相同的指向——躯壳是无意识的器皿,可以承载一个生命体的意识。

要知道,生命体不仅是物质的,也是能量的和信息的。从理论上来说,用细胞做材料,3D生物打印技术可以把一具人体完整地在细胞的层面复制出来,但是信息无法从细胞层面复制。所以,即使造出了人,也是没有能量和信息的人。

假如3D生物打印技术可以“造人”,再加上意识和记忆可以移植,那么我们的躯壳就会更像衣服,可以随意置换。这当然有一些好处,如残疾人可以通过打印一个新的身体来获得健全的身体,人们还可以利用这个技术打造个性化躯壳……

但隐患也是存在的,复制+打印就可以制作出一个完全相同的副本,如果有人将意识剥离出来,“穿上”这个副本去违法乱纪,那时的科技能检测出来吗?

我们可以打开“脑洞”设想一下,完全换了躯壳的人能被接受吗?例如,在体育领域,一个换上了打印躯壳的人是否能参与比赛?如果可以,我们要如何确保比赛的公正性?当然,我们或许可以筹办一个“非原装人”的运动比赛,但有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是,这场比赛究竟比的是运动精神还是“装备”的优劣?

更为严重的是,一直代代相传的人类,假如突然有一天连生育能力的限制也没有了,可以随意“造人”,地球的存亡可能就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用3D技术打造一座动物园

3D“造人”技术的壁垒太多,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要更加复杂。所以,与其去钻研如何3D“造人”,不如另辟蹊径,用3D“造人”技术上的突破去助力其他领域。

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去打印动物,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来自加拿大的一对生物学家Daniel Mennill博士和她的丈夫正在积极研究蟾蜍颜色变化的生物学意义。就在几年前,他们用黏土制造了一批金黄色的“蟾蜍”,在交配时节到来时将这些模型混入蟾蜍聚集的地方,并观察它们的行为。

然而,这种做法产生的结果并不理想,因为传统的黏土工艺无法制造出高仿真的模型,同时也很难精确控制人们想要研究的变量,如颜色、体形等。

2018年,这对生物学家用3D生物打印技术打印了一批高仿蟾蜍机器人“混入”了这些蟾蜍交配的大军中。虽然这些“蟾蜍”只是高仿产品,但对于生物学家们的观察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后,如果能通过3D生物打印技术制造出更逼真的动物,人类就可以更加高效和贴近自然地研究野外环境下动物的特定行为,这对生物学的发展大有帮助。

除此之外,3D生物打印的动物自然不能将其放回到大自然中,我们可以为它们建造一个集聚了3D生物的动物园。这些3D生物打印的动物可以替代真正的野生动物,承担起动物园的三大“职责”:科学研究、科普宣传教育及休闲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