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建构原则和初步构想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体系,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研究工程,需要我们对与之有关的若干基本问题从总体上进行系统的分析,作出一体化的反思和回答。这里,拟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原则,谈些基本的看法,并提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初步设想。
1.实践性原则
关于哲学体系的改造和重建,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强化和更有效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功能。或者说,正是由于现代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更高的水平上发挥其社会功能,才提出了哲学体系改革的紧迫任务。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功能上的本质特征。因此,强化和有效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这一本质特征的社会功能,可以看作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所必须坚持的实践性原则,这也是我们研究哲学体系改革问题所指向和所追求的目标。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过去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哲学的方式科学地解释世界和以哲学的方式指导人们自觉能动地和有效地改变世界,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功能,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功能上区别于其他任何哲学派别的根本之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并认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实践的唯物主义集中地表达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的功能规定性。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必然是辩证的、历史的并面向现实的社会实践的;它必须以现实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为基础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形式;它不仅坚持以唯物主义的哲学方式科学地解释人与世界的关系,确定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使命、职责,规定实现它们的合理途径,而且激励并指导人们作为主体而自觉能动地以实践方式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各种关系,不断实现、巩固和强化自身的主体地位。可以说,理论地坚持解释世界的唯物主义和实践地坚持改变世界的唯物主义,正是实践唯物主义的两个题中应有之义。
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本质的和功能上的特征,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历史上只是以不同方式解释世界的各种哲学流派,而且区别于现代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这两大基本哲学派别。从古至今的哲学论争,不外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世界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这个统一的本原是什么;二是人是否有能力把握这个世界及其本原,人类理性的能力及其所及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以及机械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等不同派别和观点。
对上述两个基本问题,在近现代大体上有三种回答:一是认为关于世界的本原性和统一性存在,是人类理性所不能及的形而上学问题,应该加以拒斥和排除;二是认为哲学只应该研究那些可以用经验方式加以严格审查和实际验证的科学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科学主义;三是肯定世界的本体性存在,并把这种本体性存在归结为人的情感、意志、情绪、欲望、本能等,认为研究世界的本体性存在,就是研究人的这种存在特性及其实现方式,这种研究是不能采用实证的方法来加以研究和把握的,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人本主义。它们各自抓住了世界多样性存在的某一方面,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各执一端,将其片面地加以夸大,不免陷入极端的片面性,甚至走向荒谬。
对上述两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世界统一于物质,这种物质统一性意味着物质的本原性和精神的派生性;人类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认识和理解是在长期实践基础上通过理性思维能力达到的,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归根到底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它的最切近的基础就是人类的实践,劳动对人类自身的创造,包含着对人类理性思维能力的创造;正是由于获得了理性思维能力,人类才能从事自由自觉的活动,又正是通过这种活动,人类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生存和活动于其中的世界,并理论地和实践地加以研究和掌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立足于实践,立足于世界由于劳动对人类的造就,立足于世界由于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物质与精神的二重化,立足于在人类活动中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矛盾,立足于人类通过实践而对客观世界的自觉能动掌握和对属人世界的自觉能动创造,从而对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
可见,对实践及其社会功能的深切关注、科学界说和对自己实践本性的严肃规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以创立并得以发展的基本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根本性基础。
以哲学方式唯物主义地解释世界,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作为一种哲学世界观而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的。在哲学抽象的层次上,以哲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科学地揭示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格局、基本性质和现实图景,向人们提供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使之成为统摄人们精神世界的精神支柱、基本信念和内在灵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它的基本功能之一。但是,提供世界观本身还不是全部目的,世界观服从于人们实践地改变世界的需要。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是作为世界观和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相统一的哲学工具而发挥作用,为人们自觉能动地和有效地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从哲学层次上提供理论框架、逻辑前提和方法论原则。哲学世界观反映对象世界的广度、深度、真实程度,既表征着哲学家们的认识能力与认识水平和基本立场与基本态度,又制约着哲学在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方面所能适用的范围、层次和方式。前者为后者提供前提,后者则使前者得以展开、实现。
然而,对于这一重要问题,我们过去没有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重视,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内容和形式结构更是缺乏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正是由于这种缺陷,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应有的功能未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和发挥。这一点,随着现代社会实践中人类主体性的不断增强而显得更加明显和突出。近代大机器工业,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在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方面的主体能力,人的本质力量不断以新质新量在全新的水平上对象化,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广阔、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人化世界。
但是,人的本质力量一旦对象化,便有着自己独立的存在形式和运动规律,并成为人们必须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世界的一部分,成为对人的一种制约力量。因此,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的增强,总是伴随着人在自然—社会系统中受动性的增强。人类的活动不仅产生各种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性效应,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大量阻碍和妨害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反主体性效应。当前我们面临的大量所谓全球性问题,就是人类活动的反主体性效应的现实表现,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灾”。
为了发挥和增强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应,减少和防止人类活动的反主体性效应,要求人们具有宏观预见、瞻前窥远、察微知著的能力和总体规划、科学决策、系统调控的能力。在这里,哲学思维作为理性思维的最高表现有了自己充分的用武之地,无论是对于现存世界的理性批判,还是对于未来世界的理想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和功能。正是凭借着这种科学的理性批判和理想建构,人们才能在实际活动中有效地从事对现实的自然—社会系统的实践批判和对未来理想世界的实践建构。
可以说,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社会功能,就是要在提高哲学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增强和强化人们从事理性批判和理想建构的能力,为人们更加自觉有效地从事实践批判和实践建构提供哲学的工具和武器。这是我们从事哲学体系改革研究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务。
2.客观性原则
现代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系统的要素和结构。要强化和有效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功能,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具有与时代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的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科学活力。
哲学的体系是哲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内在统一。一种哲学体系的内部结构,直接地表现为哲学概念、范畴、命题、原理之间的逻辑展开和逻辑秩序,间接地再现着哲学研究对象的内部联系和实际关系。哲学的体系结构是它所涉及的对象世界的客观结构的哲学表现,哲学的理论内容则是它所涉及的对象世界的哲学掌握。哲学的功能,首先在于它以一定的哲学概念、范畴、命题和原理之间的逻辑联系,再现着对象世界的各种要素、层次、关系之间的现实联系。
正是由于哲学以一种哲学理论的方式掌握着对象世界,才能对人们的与这对象世界相关的实践活动发挥指导的功能。哲学的对象域与功能域之间的对应性和相关性,决定了要强化哲学的功能,必须着眼于正确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并进而丰富和发展它的理论内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具有承担其功能的内在能力。
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最高形式,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从总体上教人善于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且善于驾驭这种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哲学就必须以人和世界的总体性关系及其历史,演变和运动发展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人本身出发来研究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突出哲学作为属人的智慧学,作为属人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意义。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历史地演变着和发展着的,处于对应性否定关系中的人与世界都由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泛化深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类处理自身同世界的关系的活动各有不同的特点、历史形式和具体样态,它们构成了人与世界关系的时代性格局和历史性阶段,也构成了不同历史时期哲学家们所关注的现实对象。对人与世界关系这不同的时代格局和历史阶段的哲学反思,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具有时代性特征的哲学,它们以一定的理论形式映现着自己时代人们处理与世界的关系的具体形式和基本特征,集中着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不同哲学观点、流派、思潮的根源、基础和对象性差异,看出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之间的历史联系和时代差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现代实践为自己的直接研究对象。现代实践是现时代人与世界关系的具体的、活化的存在形式,是现时代的人自觉地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实现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要求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它必须面向人与世界关系的现代形态——以科技革命和社会改革为中心的实践。当然,对现代实践中的人与世界关系的研究和掌握不是孤立的和片面的,而应该是历史的和总体的。
所谓历史的,即不仅要研究人与世界关系的现状,而且要回顾其历史,考察其发生渊源和由来,同时展望其未来,预测其发展趋势和前景。追本溯源,瞻前窥远,在与历史和未来的连接中把握现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人与世界关系的现代形态,而这也正是哲学地掌握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所谓总体的,即不仅要研究处于对应两极中的人与世界,而且要把握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把握这种关系,而且要把握这种关系发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仅要把握这种关系的各个方面、各种形式,而且要在这多样性关系中发现其共通性、统一性,从而达到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系统总体性把握。
从对于人与世界关系及其时代特点的历史性和总体性把握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象上同历史上各种哲学流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一定的时代造就和塑造了具有自己时代特征的哲学家。他们只能立足于当时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水平,通过自己的头脑反观和反思自己的时代,形成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哲学。一定时代的哲学家不只是单个的,而是一定的群体。属于这个群体的哲学家往往是从不同的方面、角度甚至以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反观和反思自己的时代,因而必然会有极大的个体差异,形成不同的哲学流派。但是,他们的哲学思维成果总汇起来,却也能提供当时人与世界关系的相对全面、相对完整的图景,并体现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因此,时代对哲学的造就,包含着两条重要的途径:一是作为对象性前提,规定着当时哲学视野中可能出现的客观图画;二是作为哲学家赖以发展和发挥其理性的时代背景,制约着从事哲学思维活动的主体性条件。哲学形态的历史发展,既映现着时代的变迁,也表现着哲学思维的历史性转换,归根到底,是人与世界关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哲学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现代实践去把握人与世界关系,去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发生、发展和向着现代形态的进化运动,因而能够从根本上超越历史上的各种哲学形态,对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高屋建瓴地作出科学的哲学回答。
人可以从自己的具体需要和具体目的出发,同世界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并以不同的方式发生关系。这里,不同关系的确立和实现,就形成了人对世界的各种具体的掌握方式,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具体科学,而外部世界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也就以不同的方式分别地转变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人对世界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具体研究、具体掌握所形成的各种具体科学,各自反映了人与世界关系的一定侧面。横跨在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立足于各种关系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但也不能说就是把握了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及其一般性规律。真正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现代特点作出总体性研究和规律性解释,并给人们处理自己同世界的关系的活动提供宏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负的历史使命和应有的社会功能。
为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实现自己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也必须自觉地理解这种使命和功能,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研究以科技革命和社会改革为中心的现代实践,把具有现代特点的人与世界关系中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集中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来,使之真正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成为现代文明的活的灵魂。
3.主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与一般哲学所共有的研究对象和表达自己理论内容的方式,这就是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和重点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并运用哲学概念、哲学范畴和哲学命题。这些概念、范畴和命题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普遍性,使得它们能够成为哲学家们从哲学的高度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哲学思辨和哲学概括的工具。这些概念、范畴和命题的逻辑展开和逻辑联系,构成了哲学家思考和再现以人与世界的一般性关系为内容的形式系统。
当然,历史上形成的各种哲学范畴体系,有其历史的渊源和胎印,有其特殊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特点。不能否认,它们对于我们今天哲学地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及时代特点,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启发功能。但是,它们作为历史的产物,又必然具有局限性,不可能包容现时代的全部新内容,需要我们对它们加以批判的改造,作出新的界说,注入新的内涵和意义。同时,我们还应该根据具有现时代特点的新的时代内容,概括出新的概念,提炼出新的范畴,抽象出新的命题,真正创造出能够集中现时代的时代精神之精华、时代内容之灵魂的新的哲学研究工具和哲学表达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与世界关系及其时代特点的研究和掌握,不仅要有与反映这种对象的内容相适应的概念、范畴、命题和形式系统,还要有自己的独特研究角度和研究思路。这就是以人作为主体而在现代社会实践基础上对于客观世界的自觉能动掌握和对属人世界的自觉能动创造为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去揭示人与世界关系的现代形态和现代特点。
马克思早就强调,对“对象、现实、感性”,不能只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必须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必须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必须坚持的主体性原则,也是它在功能上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求。“实践的唯物主义”不仅标示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特征、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而且还决定了它掌握自己对象的基本方法。这就是以人的自觉能动的实践活动为中心,以人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主体地位、表现和实现自己的主体能力为基点,来研究和掌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这种方法既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单纯直观方法,也不同于唯心主义的单纯思辨方法。
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人既是受动的,又是能动的。人是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比任何其他自然物都要优越的存在物,人被称为“万物之灵”,似乎有一种对于自然界的超越性。但是,人对自然界的超越性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外部自然界对于人的优先地位,人仍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依赖自然界并服从自然界的规律才能生存、活动和发展。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对自然界的依赖和服从不是消极的,而是要积极能动地掌握和利用自然界,把自然界变为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与活动的一部分,这是人依赖和服从自然界的真正本质的意义。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中,以社会性主体的身份出现,才能在人的意义上按人的方式实现对自然界的掌握和利用。
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本来是作为人掌握和利用自然界的社会形式和工具而发挥作用的,但它们一旦形成之后便具有一种独立于其中任何个体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形式,有自己的不以任何个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总体性运动规律,成为人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世界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人们只有依赖自己的社会关系才能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随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组织形式也会通过人的活动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都是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组成部分,都是人必须依赖又必须掌握的对象世界。
人在活动中的主体性依赖于人所特有的理性力量。人的理性力量一旦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对象化、外在化和自然化,便形成一个有人的理性力量和社会力量渗透于其中的自然——社会——人类运动过程。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造成了一个日益复杂多样的属人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一方面是人的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渗透着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又是一种有着异化于人的趋势并反作用于人、对人的活动起着约束和限制作用的力量。
历史发展表明,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一方面是人的主体性的强化,另一方面是对象化了的主体性又作为一种客体性力量加入到自然力量中而给人的活动以更大的约束,使人的受动性方面也相应地增强起来。在现代,一方面是突出地表现了人的主体性的高扬;另一方面,无论是个体、群体还是人类整体,又都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依赖性的增强。这就为人类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主体性提出了更高的能力方面的要求:限定中的超越,更加敏锐的洞察能力、预见能力和自控能力,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外部世界的统一尺度和人类自身的统一尺度,并把两者和谐地统一起来的能力。这样,人类的实践活动就能以全新方式和全新过程不断沿着主体性效应增强的方向发展。
从人的功能性特征和价值性追求来看,人作为主体总是力求掌握那个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客观世界),并且通过自己的能动创造活动去建构一个更加美好、完满、和谐和更能满足人的对象世界(属人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自觉能动掌握和对属人世界的自觉能动创造,是人类从事全部实践活动的基本目的,也是人类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实现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把握时代的内容和特点,集中时代精神的精华,提炼人与世界关系中最精致、最珍贵的精髓,就必须以此为基本线索,考察客观世界怎样通过人类实践活动而向着属人世界不断转化,考察人类所掌握的客观世界和所创造的属人世界的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与规律,考察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进化过程、现实结构和现代形态。我们认为,这应该是我们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新形态所必须坚持和弘扬的主体性原则。
坚持主体性原则,包含着双重的意义:一是全部哲学研究工作都要从有利于强化人类作为主体的地位、素质和能力这个基本点出发,并且把在这方面发挥和实现的程度看作检验哲学研究水平和科学性的基本标准之一;二是要研究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人的主体性的发生前提、生成条件和主体性的实现方式和实现过程,研究人作为主体而存在和活动的规律性。我们讲的主体性不是指人自身孤立的属性,而是指在人与世界的关系系统中人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规定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在哲学研究中坚持主体性原则,正是哲学的功能和对象所要求的。
4.整体性原则
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而哲学作为追求“头等智慧”(亚里士多德语)的智慧之学,其功能也在于从总体上教人善于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善于驾驭这种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总体性动态系统,包含着不可穷尽的许多方面和层次。对于这样一个系统,不仅可以通过各种具体的科学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层次进行研究,而且在最抽象的哲学水平和层次上,也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角度、重点和思路。
在哲学史上,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被哲学地抽象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围绕着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的、谁是派生的以及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等问题,哲学家们争论不休,以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对这个基本问题的本体论方面与认识论方面的研究和回答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哲学学说、哲学体系,构成了以往哲学的基本内容。
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本体论方面与认识论方面的研究和回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也是不能回避、更是不能排斥的。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同样包含了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内容。当然,这同其他任何哲学相比,都具有全新的意义,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并立足于发展着的人类社会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性、历史性和实践性,还决定了它的开放性。它不满足于已有的内容,不执著于现成的形式,不把自己禁锢在一个一成不变的封闭体系内。它将随着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开放性的展开,不断集中其中最精致、最珍贵的精髓,以丰富自己的内容,并选择适应于这种内容的形式。这就为后人在新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基础上探索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新体系,留下了广阔的可能性。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特点来看,它的体系不应该局限于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从宏观上看基本上是由物质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其内部的范畴和原理的组合结构,也大体上遵循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这种体系结构,基本上没有超越传统的本体论—认识论这一板块静态组合模式。现在很多人对这种模式已经感到不满意了,并正在为建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进行探索。
从根本上来说,哲学应该是研究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因此,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结构应该是人与世界关系总体性结构的逻辑再现。为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并使之具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和体系结构,我们应该根据以科技革命和社会改革为中心的现代社会实践所提出的大量时代性课题,对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及其现代形态作整体性的一体化考察。通过这种考察,建构起同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结构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不仅可以不再拘泥、执著于本体论(包括社会本体论或历史观)和认识论的板块结合模式,而且可以把过去那些从哲学中分化出去的对象领域内所存在的、必须从哲学层次上加以考察的普遍性问题重新纳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来。
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能够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上以自己更加完备的形式来同世界发生联系,从而在更加深广的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同时也能够在更加普遍的意义上发挥其指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功能。
5.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初步构想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主张以实践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以现代实践为基础,以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人对世界的自觉能动掌握和对属人世界的自觉能动创造为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将本体论(包括历史观)和认识论(包括实践论和方法论)内在地统一起来,在逻辑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统一中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体系。按照我们的初步构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体系可以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
总论。首先论述哲学一般,包括哲学的对象、性质、特点和功能;其次考察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最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的意义,着重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功能特征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规定和现代人与世界关系的时代性特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出的要求。
人与世界关系的发生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研究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及其一般规律,首先就必须研究这种关系是如何发生的。这里,包括人与世界关系发生的自然史前提、人类学前提、社会史前提。在研究这些前提的时候,必须根据现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所提供的材料,从哲学上进行抽象和概括,并提供一个自然—人类—社会相统一的辩证的、历史的世界图景。
人与世界关系的结构形式和内容。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个总体性提法,它本身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哲学抽象。但是,就其现实性来说,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就是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系统所发生的关系。因此,要研究人与世界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就必须分别研究人在处理自己与世界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客体、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系统。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上的关系。为了揭示人与世界关系的实质内容,还必须全面研究人对世界的依赖和掌握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和本质。
人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必然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是在人类依赖外部世界优先存在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多种能动的活动不断掌握世界和追求与创造属人的理想对象世界。在这一部分中,除了研究人类掌握世界的目标系统以外,还要根据人类处理自己同世界的关系的基本形式,分别考察人类掌握世界的实践方式、理智方式、宗教方式和艺术方式以及人类的自我掌握和自律方式。
人与世界关系的进化结构。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一种静止的平面关系,它不仅有空间上的拓展和深化,而且有时间上的进化和发展。空间上的拓展和深化是通过时间上的进化和发展实现的,而时间上的进化和发展必然伴随着空间上的拓展和深化。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进化趋势是向着越来越“膨胀”、越来越理想的属人世界的运动。为了揭示这种进化趋势,应该分别考察人与世界关系的进化作为物质运动中的新质进化阶段的特点和标准,人与世界关系进化的内在机制,人与世界关系的加速度发展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持续和谐发展。
这就是我们按照实践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所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基本骨架。我们力图使这个体系的逻辑结构符合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结构。
(夏甄陶 欧阳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