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剥离与锻造:《神圣家族》文本释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考察与研究

当马克思在柏林与“自由人”等发生歧解并决裂、到巴黎研读政治经济学并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时候,恩格斯则在曼彻斯特深入考察英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并着手进行其新的理论创作。

英国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18世纪后以产业革命为起点,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场”和全球银行,成为资本世界的急先锋,就生产力水平而言比德国早了整整一代。应该说,恩格斯这次考察与研究工作是在他以往对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的状况大致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早在1840年夏天,他就到英国做过短暂旅行,并写下《风景》一文,揭露资本主义私有制给人民带来的自由是虚假的,所谓政治平等不过是一种欺骗。1842年11月底,当恩格斯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已经形成巨大的发展规模和超强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已经成为社会矛盾运动的主要内容。面对曼彻斯特这个英国纺织工业的基地七层楼高的工厂厂房、大规模使用的蒸汽机及其细致的分工,面对受英国资产阶级敲骨吸髓、残酷剥削的劳动阶级,面对以“宪章派”为首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恩格斯深刻地感到:“在英国,至少在目前正争夺统治权的政党中间,在辉格党和托利党中间,并没有原则斗争,它们中间只有物质利益的冲突。”[1]他以前信奉的黑格尔主义的信条是,物质利益总是为指明历史进步方向的原则服务的,如今现实情况却与此相矛盾。这迫使恩格斯做进一步的思考:对于人类和历史发展来说,归根到底是经济问题还是思想和原则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彻底弄清楚问题的实质,恩格斯深入到工人当中,通过与工人直接相处来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状况。他“放弃了资产阶级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波尔图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2]。他到工人们的住处去访问,经常参加工人的集会。他还同空想社会主义者、“宪章派”及其公开的机关报《新道德世界》和《北极星报》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主持《北极星报》的朱利安·哈尼建立了保持终生的交谊,也和居住在英国的德国共产主义者、“正义者同盟”在伦敦的中心建立了联系。

不仅如此,恩格斯还认识到,“眼前的事物”和“接触到的现实”固然是重要的,但它们只是外貌和表面形态,要想透彻了解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的状况及其斗争目的,还需要熟悉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理论,由此才可能抓住本质,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外部规律和内在联系。因此,他利用业余时间透彻地研究了英国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以及各派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著作和自然科学著作,并将书本上看到的结论与工人运动的实际情况、与自己通过亲身经历所概括出来的理论相比较,对它们进行分析、批判和理性地吸收。

对英国经济、社会制度的研究和对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调查,还有在此基础上对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著作的悉心研读,使恩格斯认识到,“迄今为止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产生现代阶级对立的基础;这些阶级对立,在它们因大工业而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里,因而特别是在英国,又是政党形成的基础,党派斗争的基础,因而也是全部政治历史的基础”[3]。他在1843年9月底或10月初—1844年1月中旬写了两篇文章《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发表在1844年2月的《德法年鉴》上。

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一个成熟的允许欺诈的体系、一门完整的发财致富的科学”,“在额角上带有最令人厌恶的自私自利的烙印”[4],它只是为了私有制而存在,而没有对私有制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资本主义各种经济现象是私有制的存在和统治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私有制又是资产阶级社会一切祸害的真正根源,阶级之存在、劳动群众之受剥削以及阶级斗争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此,要消除社会祸害只能诉诸“消灭私有制”。

那么,究竟哪一个阶级有能力完成这个伟大的使命呢?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中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只有大陆上的人们所不熟悉的那一部分英国人,只有工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拯救英国要靠他们,他们身上还有可造之材;……他们还有力量从事伟大的民族事业,他们还有前途。”[5]

从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出,恩格斯在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治方面都确立了自己不同于以往的崭新的观点,不仅抛弃了唯心主义哲学从原则出发的幻想,也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发展决定社会发展和政治生活的主张,更为重要的是,他预见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远景就在于同资产阶级、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不调和的斗争。

一直到1844年底离开英国,恩格斯都在为更加细致、深入、全面地考察无产阶级的状况、进一步科学地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论证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调查是恩格斯一贯以来的风格,是他展开理论研究工作的必要基础和前提。不光是在曼彻斯特,英国很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商业和工业城市都留下了恩格斯的足迹;不光是关注工人们在工厂、矿山和农村劳动的条件,就连他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情况恩格斯也都一一进行了考察;科学著作、议会报告书以及工厂视察员、医生和牧师们的证词,更多的是工人们自己的意见,都被恩格斯加以搜集和引证。通过亲自观察,他更加强烈地感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到处都存在着资本与劳动不可调和的矛盾。

不是满足于大致的结论,而是寻求更加详细具体的理论解答,是恩格斯理论创作的又一个特征。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并非抽象的原则,而是经济的、物质的因素,这一点他在此前已经深信不疑。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个答案,而是进而把眼光从社会的宏观现象投向了具体的物质生产、机器的效用、机械发明和自然科学领域。很自然,他发现,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之所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就是因为他们不曾注意过现实的生产、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这些领域。我们看到,对于经济因素与主观原则,到底哪一个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个问题,恩格斯不仅由实际的经验总结、概括出了结论,而且在更加细致的研究中找到了与自己相反结论的症结所在,这正、反两方面的结合无疑增强了其结论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遵循这一研究路径,恩格斯还详细研究了生产和科学之间的关系、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哲学的发展在历史上与逻辑上的关系,甚至还对数学和自然科学各个不同学科的成果进行了总结。

深入的调查、细致的研究使恩格斯看到,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推动了生产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的劳动能力大大提高,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财富为少数富有的资本家所独占,科学技术的力量成为他们奴役工人的工具,而工人阶级的处境与状况依然没有改变。要改善这种状况,必须诉诸无产者和有产者的斗争、诉诸私有制的消灭、诉诸社会主义。

显然,恩格斯深入到工人中、细化到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方式,并不同于马克思从研读政治经济学著作入手、经由国民经济学家的理论介入与把握现实的方式,但此时他的致思路向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私有财产关系中探讨异化的产生与发展、在否定私有制和扬弃异化的意义上论证共产主义的构想却是基本一致的。正是思想观点的殊途同归使两人在以后的理论创作中形成了坚固的合作关系,并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1][德]恩格斯.国内危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08.

[2][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2.

[3][德]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2.

[4][德]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

[5][德]恩格斯.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