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和策略
在学校“幸福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以实现“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学校从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德育工作、和谐家校关系的建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科技教育、教师队伍发展、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建立了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九大重要支撑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九大支撑体系
(一)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学校“幸福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以实现学生培养目标为核心,建设我校特有的课程体系。作为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我校中小学在传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重视对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关联的理解,挖掘、整合校内外资源,逐步构建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中西文化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的具有中小学连贯性的国际化课程体系。
以小学课程体系为例,如图3所示。
图3 国际化课程体系(小学)
我校国际化课程体系由国家基础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构成。在课程建设上,学校整合目标、内容、方法、师资、课时、评价,保障各门学科育人的公共教育价值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国家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益。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的基本技能,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资源状况、教师特长和学生需求,开发了以“国际理解”价值观为核心的系列校本特色课程,包括艺术类、健康类、科技类、传统文化类、国际视野类和社会大课堂,有效地促进了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初、高中部在开足、开齐国家基础课程的前提条件下,立足学校师资和地域特点,弥补课堂教学不足,逐步建立学校特有“套餐”式与“自助餐”式的课程体系,以丰富多彩的必修课程与校本课程构建学生幸福成长的国际化课程文化。在“套餐”式课程中,包括:A(国际文化)套餐:国家基础课程+外教口语课+体育艺术课(跆拳道、街舞、健美操),培养学生国际交流、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B(中华文化)套餐:国家基础课程+国学阅读课(四书五经、古诗词等经典诵读)+体育艺术课(武术、中国舞、健美操),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C(自然科学)套餐:国家基础课程+科学素养课(奥数、理化生实验课程、科学讲座)+体育艺术课(篮球、乒乓球、健美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自助餐”式课程中,开设书法课、国画课、茶艺课、礼仪课、中草药文化课、合唱课、摄影课、电影欣赏课、科技制作课、器乐课、动漫制作课、社会实践课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使学生成长成为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培养目标,学校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学校开展了校本英语一条龙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提高学生国际沟通交流能力。该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小学部开设瑞思学科英语实验班,利用国外教育专家在数学、语文、科学、未来领导力等学科研制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与国外教育同步的教学内容,而且为学生创造了学习原汁原味英语的浸润式环境,同时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个性、启迪心智、孕育创造力的舞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英语听力和表达水平的提高;初中部开设校本“STAR”英语教学班;在高中文科班开设校本英语实验班,该实验班与国际部接轨,采用外国原版教材,聘请外教,开设科学、美国文学等课程。一条龙实验项目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它让学生不出校园就能接受国外教育,开阔了学生的世界眼光,从而为学生达到国际化人才的标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科技活动与学科之间的整合,例如开展手机短信创作比赛、趣味数学竞赛、科技英语演讲比赛、趣味物理实验、化学实验接力赛、地理拼图比赛、植物种子贴画、历史剧表演、网页制作和计算机画图比赛,开展小设想、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机器人(灭火、足球、抢险、障碍赛)、无线电、空模、海模、车模等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学校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将其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使学生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这些举措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在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幸福成长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工作以“幸福教育”为主线,构建了幸福德育工作体系,并在学校开发和推行多种多样的德育模式,主要包括: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国门、走向社会,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并让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建立了创新、开放的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师生平等对话,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开展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借鉴、吸收西方文化中适用于我国的价值观念,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从而帮助学生提升世界眼光。
在“幸福教育”的框架下,学校还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学校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对学生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礼仪教育、诚信教育等等。在每周一的全校师生升旗仪式上,学校结合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中国重要传统节日,通过国旗下演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雷锋日、五四青年节、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通过开展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诗歌朗诵比赛、黑板报比赛、入团仪式、“爱我中华”主题班会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弘扬爱国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树立远大理想、塑造健康人格,激发学生的中国情怀。
另外,学校还确立了“特色发展”的德育模式,具体包括健康特色教育和价值观特色教育。在健康特色教育中,以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促进学校”项目的推进为杠杆,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健康的人生为目标,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学校还以身心健康教育为核心、以生活技能教育为抓手,通过不断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在价值观特色教育中,学校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厚实的人生”为目标,使德育课程化,并引进系列经典课程,包括:开展经典阅读教育——让生命有根;以主题体验为主导,实施“三心”(感恩心、进取心、责任心)教育——让生命有魂;以自主管理为途径,落实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让生命有度。为了让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个性与社会性实现相互融合和提升,学校通过“尚学之星”、“美德之星”、“月度之星”、“幸福宿舍”、“幸福班级”的评比和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外语节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幸福感,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不断迈向丰富、厚实的人生。
(四)和谐家校关系的建设
学生培养目标确立之后,学校确立了家校协同管理模式。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学校组建了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担纲的家校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校园为主阵地、以社会为依托、以家庭为基础的“三结合”的协同管理体系,邀请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出谋划策。同时,学校还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以提高家校协作的效度,通过班主任随访机制及全员家访、家长学校培训讲座、家长座谈会、家长接待日、学校开放日、家校联系单等形式和家长教师协会、家长委员会、家校互助小组等组织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使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
学校通过积极开展各类家校互动活动,促进了学校与家长的交流,使学校和家长通力合作,共同应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举行“如何激发孩子持久学习动力”讲座,开展“走进百姓身边的学校”活动,举办学生、家长联席会,邀请全体家长参加“少先队离队建团仪式”和“18岁成人仪式”等。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家校QQ群、飞信群等平台,极大地拓展了家校交流的空间,促进了信息的互通和有效利用。和谐家校关系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家庭和学校协作教育环境,而且有助于提高办学质量,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五)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学校将社团活动作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舞台,根据学生需求,学校先后成立了校学生电视台、心理社团、科技类社团、文艺类社团、体育类社团、动漫社团、茶艺社团、模拟联合国社团等近30个学生社团。学校争取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社团活动之中,并规定每周四的最后一节课为固定的社团活动时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锻炼了能力,取得了成绩。由校学生电视台拍摄的《春满花开》在大兴区的比赛中荣获第一名;校合唱社团首次参加北京市艺术节合唱比赛,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动漫社团已通过考核正式确定成为北京市定格动画的制作基地之一;心理社团编排的心理剧《青春期的我有些烦恼》荣获大兴区校园心理剧大赛一等奖;科技社团学生制作的航海模型、机器人等多次在国家级、市级和区级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在金鹏科技论坛中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且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在2013年下半学期,学校被评为大兴区科技教育先进校。
模拟联合国社团在成立后短短的一年时间快速发展壮大,通过引进与世界同步的课程,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国际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我校模联成员通过与北京、天津、广州等地名校学生的比拼,现已成功出任“中国模联内阁首脑”,而且在泛渤海模拟联合国大会上,我校学生成功获得俄罗斯、韩国、苏丹、突尼斯4个国家席位,现已与北大附中模联、北京汇文中学模联、北京市第171中学模联并立为TMUNC最高理事校。学生在模拟联合国的活动中,开阔了国际视野,增强了国际意识,提高了对国际规则的了解,提升了世界眼光。
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而且促使学生以开放的思想、活跃的思维、强烈的参与意识、乐观的心态健康成长,学生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六)科技教育
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开展了科技教育。学校利用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众多知名企业,不断开辟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以校本课程“我与开发区共成长”为基础,带领学生参观高新科技产业,学习高新科技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商业运行模式。邀请科技专家、企业家等到校举办科技创新论坛、科技教学沙龙等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到最新的科技信息,感受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从周边企业中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兼职辅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学校现已组建机器人、航模、舰模、四驱车、科技DIY等课外活动小组和社团,建设通用技术教室和通用技术实验室,购买迷你数控车、铣床、刨床、磨床、钻床、激光雕刻机等设备,让更多的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通过设计和制作产品的过程内化为综合能力。学校每年定期举办的科技节,也为学生建立了科技创新能力展示的舞台。另外,学校专门为全校师生开辟出300平方米左右的中草药种植园,并聘请专业教师为教师和学生普及中草药知识,让生活在大都市的学生和教师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成长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同时让学生学习中草药常识,引导学生认识中草药植物,通过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中医药文化。这些举措,有助于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从事科研的热情,培育学生科技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七)教师队伍发展
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为了更好地实现我校学生培养目标,学校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实施“科研兴师”方略,帮助教师规划职业生涯,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服务,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队伍发展的主要措施包括六点:(1)深入开展各级各类科研活动,积极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区、市、国家四级课题研究体系,根据学校科研需要,教师发展中心每学期不定期地聘请专家到校作科研指导。(2)建立教师成长档案,通过档案的管理和展示,记录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促进教师成长。(3)开展“名师大讲堂”活动,充分发挥“名师大讲堂”的引领作用,提升教师整体素质。(4)建立教师学习制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学习中不断提高,同时不断促进教师在总结与反思中提高。(5)建立校内外培训平台,实施“名师工程”、“青蓝工程”,成立学科工作室,强化师徒之间的传帮带作用,充分发挥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的引领、示范、凝聚作用,使老教师与新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成长、共同提高。(6)建立教师国际化培训平台,为教师提供国际交流、考察和学习的机会,同时在国际部建立校内国际化培训平台,拓宽教师国际视野。例如学校举办的“中美加三国教师教育思想交流周”活动,由中国、美国、加拿大的优秀教师以公开课的形式演绎东西方教学的不同建构,并就中美加三国的课程模式、学生和教师状况、教学体系等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探讨,同时邀请专家进行点评。在此平台之上,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将参与与外教进行的零距离课程交流互动,原汁原味地吸收中美加三国教育教学的精华,提升教师素养,使其与国际教育接轨,在教育教学水平上达到国际水准,从而推动我校国际化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八)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为实现学生培养目标、体现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学校建立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学校秉承“人人参与”的原则,以“学生即课程、教师即课程、家长即课程”理念为指导,即坚持每一名教职员工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每一名学生都是课程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评价者,同时调动家长参与课程开发、进行课程评价,挖掘家长资源使其成为课程建设的合作者。学校还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评价与改进机制。学校层面通过专家指导与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问卷调查,不断反思课程改革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评价课程时,有机结合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学校正在尝试建立一种多元化、多样化、多维化的科学评价体系,即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多维化。
通过学校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反馈,我们看到学校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中西文化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的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开发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在市、区级各类科技、艺术、体育比赛中,我校学生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在2013年1月结束的大兴区科技节比赛中,我校40名参赛学生中,有5名学生荣获一等奖、5名学生荣获二等奖、11名学生荣获三等奖。可以看到,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进一步确保了我校国际化课程体系在实现我校学生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九)校园环境建设
学校以“幸福教育”理念为核心,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学生培养目标,通过建设中西文化相结合的和谐幸福校园环境,为学生打造幸福成长的乐园,为教师搭建专业化发展和幸福生活的平台。学校秉承由师生共生、共建、共享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在全体师生中进行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一训三风”和校徽的征集活动,由学生自主设计校服,增强了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为了给全校师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对校园环境进行了规划和设计,希望能够为全体师生提供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精致美观、优雅和谐的美丽校园。整个校园以现代风格为主,学校大门处的喷泉在庄严、大气的广场和棕红色现代教学楼的映衬下显得灵动、优美;食堂门前的小桥流水、轻盈游动的金鱼,为紧张工作、学习的师生带来了愉悦和温馨;美丽的银杏大道为优雅的校园增添了一份浪漫;坐在教学楼后缠满紫藤花的长廊中看向对面的音乐喷泉,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教学楼内中式典雅风格的茶歇室让人流连忘返,茶艺社团的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随西方不同节日的到来而不断变换风格的外语角让学生如置身国外校园。环境育人,美丽、健康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努力争取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能“育人”,积极为师生营造具有浓郁国际化特色的和谐幸福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