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系统设计构建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
(一)构建人大附中的课程体系
1.明确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人大附中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课程改革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整体而言,仍有很多问题困扰和制约着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问题主要包括:如何开发丰富多元的课程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并让学生学会选择?如何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使学生学会思考和创造?如何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开发校本课程以突出学校特色?如何在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下既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又满足学生考上理想学校的现实愿望来实现“双赢”?为破解这些难题,我们把眼光转向世界,在更大的视野和格局中思考人大附中的发展。2004年,我带领学校各学科教学骨干到世界公认的课程改革最成功的国家芬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收集了世界最前沿的课程改革经验,找到了可供借鉴的参照系,确立了人大附中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即构建具有时代性、选择性、创新性、开放性等特点的人大附中多元化课程体系。人大附中旨在通过课程规划和实施,构建适应社会时代发展需求、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促进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具有国际化开放视野的课程体系。
2.确立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
人大附中梳理、反思国内外20多年的课程改革经验,制定了《人大附中高中课程建设发展规划(2012—2020年)》,确立了高中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见表1)。该框架从横向呈现学校高中课程的形态,其主要特点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全面整合,将高中各类课程划分为语言与文化、数学与科学、人文与社会、技术与设计、艺术与欣赏、体育与健康、德育与心理、活动与实践、国际化课程九大课程领域。九大课程领域又细分成30个主要学科及课程系列,每个学科系列由相应的模块课程组成。这些学科及课程可以涵盖高中阶段学生培养的主要领域。同时,该框架还将德育课程、科技活动课程、社团类活动课程纳入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之中。
学校依据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功能等方面,将各学科课程划分为四大类型。
表1 人大附中高中课程体系整体框架
(1)基础类课程。该类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国家必修课程和必选课程、北京市地方课程和校本必修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核心课程。
(2)拓展类课程。该类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包括国家选修课中的任选课程和部分校本选修课程。这些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是与大学课程相衔接的课程,有利于拓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综合类课程。该类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综合类校本选修课程。这些课程涵盖八大学科领域,累计开设达200多门,旨在通过多元化的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与潜能。
(4)特色类课程。该类课程是面向部分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包括特长及特色类校本选修课程、与大学和研究所联合开设的大学基础课程和研究性创新类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等。
四大类型的系列课程是纵向的对课程结构的整合与优化,既便于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选择课程,又有利于教师根据自身特长设计发展路径,也有益于教研组进行学科课程建设统筹规划;既能够保障基础教育的均衡协调,也能够发掘学科特色,满足学生发展潜能与特长。
此外,人大附中高中课程体系还包括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的组合课程。随着办学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人大附中开办了一些有别于传统学制的特色班级。针对这些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学校提供满足他们需求的组合课程,主要包括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三高”(道德水平高、文化素质高、运动水平高)足球训练基地体育特长生课程、选择就读国外大学的中外项目组合课程、国际部学生的课程等。
(二)改进人大附中的外语课程和教学
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推进教育国际化,创办世界一流中学,首要的是把外语变为畅通无阻的语言。与世界交流无障碍应该是当今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这是人大附中外语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开设多种外语课程
人大附中多年来一直坚持外语教学改革,走在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的前列。20个世纪90年代初,学校就建设了当时一流的语音教室。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学校引进了澳大利亚的“行星英语”,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习英语,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学习不同的内容,实现人机对话,因材施教。2001年学校又将“行星英语”换成“新动力英语”。2004年以后,随着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学校根据学生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增加外语课程门类,改进授课形式,逐步形成了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英语必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相互补充的外语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让我们的学生要“拥抱整个世界”的目标,人大附中在1997年开始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目前,学校可开出日语、韩语、德语、俄语、法语、意大利语、芬兰语、阿拉伯语、荷兰语等第二外语选修课,并采取外聘、本校教师内部挖潜及志愿者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师资问题。
2.多渠道引进外籍专职教师
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引进外籍教师,2001年引进专职外籍教师。目前在人大附中任教的外籍教师有40余人,在所有年级包括“三高”足球训练基地都开设了外教课,并实现了小班教学。
以不同知识为载体学习英语,是人大附中外教英语课的一大特色。外教课内容从单纯的口语课,逐渐过渡到口语与学科英语学习并行,授课形式从过去单纯的口语课到目前专业的学科英语课,即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学习英语。目前学校开设学科英语18门,包括“英语数学”、“英语物理”、“英语化学”、“英语生物”、“英语地理”、“英语历史”等。此外,学校还开设了“英美文学欣赏”、“英语舞台剧”、“演讲与辩论”、“音乐欣赏”、“橄榄球”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满足了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的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也使学生从不同的文化学习和感受中开阔了视野,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
3.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学校将英语课堂延伸至整个校园,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每周组织英语角,每学期组织英语歌曲大奖赛、英语演讲比赛;原来高中阶段每个班轮流排演一个英语剧,后来逐步发展到人大附中的电影节。这些活动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实效性。每逢复活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重要节日,学校国际部都会组织外籍教师和学生一起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了许多老师和学生参加,这有助于提高师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进一步推动“学好外语,走向世界,回报祖国”目标的实现。
(三)引进优质国际课程
人大附中的中外合作项目由中英合作办学项目和中美合作办学项目组成。开办中外合作项目旨在提供一个中西方教育相互学习的专业平台,为学校的课程改革提供综合、具体的借鉴。中英合作办学项目创建于2004年,是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批准的北京市公立学校中第一个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引进剑桥国际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部分课程和国际文凭课程的部分课程,现已获得国际文凭组织(IBO)授权。2010年经北京市教委批准,人大附中与美国纽约波利国民学校进行中美高中课程合作项目,将中国高中课程与美国AP(Advanced Placement)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学等优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并实施中英文双语教学的新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外合作项目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果,形成了稳定的外籍教师与中方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毕业生均考入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一流大学。
1.创造融合中西方优点的学生管理模式
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将学校德育的优良传统与合作伙伴英国惠灵顿中学的优良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既坚持“本土化”的传统和优势,又吸收“国际化”的元素和特色。具体做法是:第一,充分依托本部的优质德育教育资源。选派优秀教师建立优秀的德育管理团队,将学生教育纳入人大附中本部的统一管理之中,本部开设的所有选修课,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党团组织活动、学生会活动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均可参加。同时,针对学生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各类考察活动、探险活动、游学活动等,使学生既了解自己的祖国,又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善良、坚韧、公正、友爱、诚实的优秀品质。第二,成立学生指导中心,建立以学生自主管理、独立选择、自我负责为主,以教师充分指导为辅的管理模式。该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开设学业规划课,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特点,明确发展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业;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战胜自我,提升抗挫折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升学指导办公室,帮助学生了解国外大学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同时规范申请程序,加强诚信教育,帮助学生完成大学申请工作。
2.建立融合中外课程精华的课程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在高一年级以中国高中课程的必修模块学习为主,同时加入部分A-Level(剑桥国际高中课程)和IB(国际文凭课程)基础课程;高二、高三以A-Level或IB为核心课程,保留中国高中课程中语文、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等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在课程实施中,绝大部分学科由中外教师共同授课,兼顾和融合中外教育的特点,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