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课件如何做(数学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制作课件的基本规范

基于以上原则,在制作数学课件的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如下基本规范。

1.设计内容上“因地制宜”

(1)课件制作设计要符合“高等数学”课程的特色。

高等数学是以微积分为核心的数学基础课程,具有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以及大量公式、推导、图形和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特点。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为课件制作提供了方便,初期开发高等数学课件的周期长,后期课件可以在原有课件的基础上继续“精加工”,使它更加符合高等数学的教学特点,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开发课件的时间。抽象性、逻辑性等给高等数学课件制作带来了难度。因此,在制作课件时,应根据其特点进行制作。

如前所述,高等数学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板书量大,教学中有很多推理和演算过程。但由于多媒体屏幕面积小,显示信息量有限,很难在一个屏幕中完成,导致内容连续性不强,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中整体概念的形成,这点不足在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这就要求课件做得非常“细致”来体现高等数学的教学特点。我们可将传统的教学经验融入课件的制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擦黑板时,有选择地擦,可将后面还要用到的东西留在黑板上,而在多媒体屏幕上我们可将后面还要用到的某些公式或信息复制到新的一页的下方,在页面的上方继续证明或求解,一旦下方的某个公式或信息被使用,便可用一个与背景色相同的矩形块将其覆盖,为继续证明或求解腾出地方,也可以使用画笔在屏幕上演算。这样精心制作后的板书设计既保留了传统教学的特色,又充分发挥了传统板书无法比拟的优势。

学科特点是课件制作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2)适合教学对象。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原则。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必须适合教学对象。比如给不同知识层次的学员制作同一内容的课件,其选材制作就会有差别,对有一定基础知识的学员而言,课件内容的制作要简洁明了,突出强调分析和理解能力,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合理选择素材,信息量适中。

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素材。当前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信息超量,没有取舍”的现象。教学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大优势,但信息量过大,教师教学节奏加快,学生就会走马观花,导致学生感知不充分,理解不深刻、不透彻,从而对教材内容产生的疑问不断增加,久而久之便会滋生对多媒体教学的倦怠情绪。反之,信息量太少,会导致教师教学节奏过慢,学生情绪涣散,求知欲不能得到满足,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制作课件一定要信息量适中。

(4)突出重点、难点。

PowerPoint(PPT)的英文原意是“重点”“要点”,就是利用计算机和投影仪将讲课重点以及相关的辅助资料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能够看到讲课要点。PPT只是辅助教师的讲话,而不是替代教师的讲课。所以,PPT的设计要简洁,突出重点,学生能够清楚阅览。

有些教师在PPT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或者塞满了各种图表与曲线,在课堂上学生看起来十分费力。有时候教师看着屏幕读PPT,讲课变成了照本宣科,让人昏昏欲睡。

多媒体题材的选取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应把精力集中用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上,切忌面面俱到,点滴不漏,避免使课件成为电子化的板书、教材的“电子翻版”。如果一定要用电子文本来上课,那么只列出大小标题即可。一堂课开始的时候最好展示给学生一个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在课件中采用箭头、流程图的方式,将该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这一节内容在该章节中的位置关系清晰明了地绘制出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轮廓,以便在学习该节课程时把握主线。应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对重点内容以及重要的点、线、面可着重润色,对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适当设置,以引起学生重视。同一门课程的不同章节和内容突出重点、难点的方式最好一致,便于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加强对重点和难点的掌握。在每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再对本节所学重点进行总结,进一步强调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重点。

(5)多图表、少文字。

“多图表”即通过图表设计,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可视,使学生容易理解,加深记忆。研究表明人们的图像记忆能力远远高于对纯文字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少文字”即不要把多媒体教学变成“电子版讲稿”,全部搬上屏幕,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束缚师生思维、限制师生互动的桎梏。突出“三个点”,即突出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和难点。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把这“三个点”贯彻到课件制作的全过程。

2.设计形式上新颖生动

(1)用心构思,力求创新。

有“心”则出“新”。在课件制作上要用心、细心、精心、“新”颖生动,包括图像设计要有动态感,形象、生动地展示事物的属性、特征和内部变化规律;文字表述避免整版打出,要有设计性、条理性,要和讲述协调同步。同时要避免华而不实,即尽量不在课件版面上出现和教学内容无关的花草、卡通、动画等装饰点缀,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只会使学生把更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涵的教学内容,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2)课件制作设计要符合个人授课风格。

设计制作很差的PPT会干扰教师的精彩演讲,降低教师的讲授效果;反之,精彩的PPT可使教师的演讲难忘,甚至会不胫而走,被人们辗转复制、流传,极大地拓展教师授课的传播效果。

常见误区:大多数人设计和使用PPT时选用标准的模板,以文字表达为主。制作的PPT类似学生在各种场合所看到的,千人一面,没有特色,不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教学效果平平。

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避免书本搬家,应该有个性,有特色。讲什么,怎么讲,应该是教师自己建构出来的。作为专业课教师,个人的学术修养、教学风格各有不同,而目前出版的课件有不少是教材搬家式的,未必符合个人的教学习惯与风格。如果把别人的课件照搬来用,很难使自己的思路和风格得以发挥,融于课件中的思想、思路、表现方式、体系结构和技巧运用与自己的风格可能相去甚远,再加上教学对象学习水平的差异,往往会使自己感到无所适从。笔者主张自己的课自己做课件,按照自己对课程的理解,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因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设计和安排教学,做出最适合自己风格和学生实际水平的课件。

设计原则:形成个人风格,与众不同的风格会让学生印象深刻。以讲课和授课为职业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会逐步形成自己的讲课风格,也会形成个人设计和使用PPT的风格。PPT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你常用的PPT母版以及标题页与结束页上。可以通过母版定义你的PPT风格。一旦你的PPT风格形成并得到受众的好评,就要一直保持下去,学生一见到带有你的风格的PPT,就会立刻联想到你的精彩演讲或教学。

当然,自制课件很耗时耗力,笔者希望课件具有开放性,提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比如市面上出售的各种素材光盘、互联网上精品课的资源、一些商家开发的CAI产品以及其他教师自制的课件等。此外,教师也可以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我们可根据各人的需求,直接参考原有课件,在其基础上修改,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进行删减、润色后,使其更具有本校高等数学的办学特色,从而资源不但能为己所用,加以组合,而且能减少重复劳动。

(3)课件制作设计要体现简洁美原则。

简洁美是多媒体课件版面视觉美感的最高境界。简洁就是尽可能用较少的文字或简单的图表来表达所需的信息。

大道至简,PPT上应只保留最必要的内容。幻灯片内容要突出主题;只写讲课要点,对讲课要点提炼出关键词,不要把PPT当成Word文件,幻灯片上只出现关键性的词语或短句,而不是你要说的每句话。如果把你要说的每句话都写上,就不需要你讲了,因为学生阅读屏幕文字的速度比你大声照读文字的速度快得多。

在PPT的制作过程中,我们无须把所有细节都包含在里面展现给学生。我们所要做的是结合讲解,在屏幕上呈现推导或计算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或公式,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获得他们情感上的认同,从而使他们跟上思维的过程,真正领略所讲内容的含义。简约思想是我们设计PPT的一个重要原则,杜绝使用页面上布满公式的枯燥PPT。但是具体而言,特别是在推导和计算过程中,简约到什么程度才能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至于跨度太大,割裂思维过程,使学生难以理解?这需要老师在对授课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深刻把握的基础上灵活调整,这也正是课堂上教师的作用。PPT和教材的关系与我们讲课和学生课下阅读教材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我们不能在PPT中包含所有课本上的内容,做到面面俱到。PPT辅助教师进行讲解,将最主要的逻辑关系和内容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关于更多细节和扩展的内容学生需要在课后认真阅读课本进行学习和消化吸收。反过来,我们也不能把PPT打印出来当作课本交给学生使用,PPT不能起到教材的作用。

文字是呈现教学信息的主体元素,它不仅是教师传递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调查发现,PPT中最严重的问题是书本搬家、文字堆砌,PPT更像电子书,上课变成了读PPT。文字内容过多,就难以突出重要信息,也增加了眼球搜索时间,而且由于受人眼分辨力的限制,有限的屏幕呈现太多的文字,必然导致文字变小,看不清楚。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设计理论,对教学内容认真钻研,厘清思路,概括提炼后简明、清晰、有条理地用PPT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消除复杂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及学习效果。

不使用与授课内容无关的多媒体素材。很多老师制作课件的时候,喜欢把手头搜集的图片、动画、声音等统统堆砌在课件中,不管它们与课程内容有没有关系,是不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过多、过于花哨的多媒体素材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在摄影作品中,构图的基本原则是“减法”,即尽量把与主题无关的元素从画面中去掉。课件的制作可以借鉴这个原则,先用“加法”把平时搜集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放入PPT,然后做“减法”把重复和相关性不大的素材删除。

(4)字体和色彩设计的基本规范。

数学课程的PPT内容多以汉字和数学符号为主。根据课程严谨的特点和PPT演示的需要,我们在标题或定义、定理、例题等地方需要特别强调,这时可以选用方正综艺或黑体等比较庄重醒目的字体。正文可以选用宋体或者微软雅黑等字体,这样可以使PPT显得庄重、清晰和严谨。

字号的大小没有固定的原则,但为了满足PPT的表现力,首先我们要满足清晰的原则,即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清楚地看见PPT上的每一个字。其次字体要体现出层次性,大小标题、注释等要有明显的区分。我们可以通过添加特殊效果让标题或强调的内容与一般文字相区别,如加粗、变色、特殊字体等效果。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抓住主要内容。

如果在播放PPT的电脑上没有我们设计时使用的字体,这时不但无法编辑,而且显示效果会和设计效果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在保存文件时需要嵌入字体。

数学课程的特点是具有大量的数学符号和公式,不同的数学符号一般都有固定的字体和格式,我们在PPT中使用时注意将其加黑,并且大小和其相应级别的文字的大小一致即可。

色彩可激发情感,颜色可传递感情,合适的颜色具有说服与促进能力。研究表明色彩能够提高兴趣,改善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与记忆能力。PPT中色彩的使用要遵循统一的风格,达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一致性,这样既看起来很美观,也有利于学生理解。一般颜色可分为两类:冷色(如蓝和绿)和暖色(如橙或红)。基于数学课程严谨的特点,我们应多选用冷色调的色彩,这样可以给学生安静、沉稳的感觉,利于集中精力进行思考。在色彩的搭配上要注意相近色和对比色的运用,我们在教室中使用的PPT用浅色背景配深色文字会更好地维持视觉效果。

在具体的颜色选择方面没有严格的限制,我们在使用时可保持文字与背景的强烈对比,保持不同内容间的强烈对比,但不用大范围地使用对比色。在一页PPT中使用颜色达到上述效果即可,不需要使用太多颜色,一般不要超过三种,否则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可以使用白色背景配黑色文字来显示正文内容,对于注释或强调的地方可以使用黄色背景配紫红色文字或红色背景配蓝绿色文字的组合使其更加醒目。

(5)对齐与动画。

整齐是精致的前提,对于不同的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对齐模式,从而达到不同的效果,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数学课程中使用得最多的是公式,对一般的公式我们可以采用左对齐的模式,让学生一目了然,这样也符合我们平时的习惯。但是对于比较长的会涉及多行等式的推导过程,则要采用等号对齐的方式。当同一个内容处在不同页面,或者在不同页面出现相似内容时,这些内容应该出现在相同位置,即分页对齐,这样可使PPT的版面更加整洁。分页对齐的常用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把上一页内容直接复制到下一页,此时会自动定格在相同位置,然后修改其内容即可;第二种是借助于参考线的方法,即借助于屏幕上的参考线来对齐相关内容。

使用PPT模拟推导过程时,一定要使用动画,让内容逐行显示出来,切不可将全部内容一下子显示出来,然后逐字逐句念一遍。动画一般使用向右擦除即可,这和我们板书的过程类似。但是我们也要谨慎使用动画与幻灯片过渡。如果使用了太复杂的动画和过渡,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听课效果。

3.设计组织上静中求动,给学生“空间”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原则。如果在多媒体课堂上只有教师的“戏份”,没有学生的“空间”和表演的舞台,教师充当了“放映员”的角色,而学生也仅仅成了“观光客”,则课堂气氛就会沉闷,教学效果明显不高。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组织上要设计学生的合作过程,设计学生的表述过程,静中求动。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发现问题,辩论问题,使缄默的知识变成清晰表述的知识,从而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必要的反思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学生会通过对比自己和老师、同学解决问题的不同点进行反思,学会思考和运用,调整原有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得到提升。

4.结构一致性

学习与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的过程,配合授课的PPT也应当突出授课主题、清晰表达授课内容、辅助学生认知、逻辑层次得当,只有当无关的材料(词语、画面和声音)被排除而不是被包括时,学生才会学得更好。

常见误区:教师在PPT上堆积过多的元素(文字、图片、色彩、动画等),干扰了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和记忆;屏幕版式排列杂乱,前后幻灯片之间的内容联系缺乏逻辑顺序,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设计原则:整体设计PPT的内容分布排列,演讲与讲课要有清晰、简明的逻辑主线,可以采用“递进”或“并列”两类逻辑关系组织内容;整套幻灯片的格式应该一致,包括颜色、字体、背景等。要清晰地表达出论点的层次性,通过PPT每页不同层次的“标题”来体现,包括字体逐层变小、逐层缩进;同级字体的大小和颜色要一致,让学生对整个PPT的逻辑关系(但最好不要超过3层纵深)一目了然。

注意设计好开头和结尾的幻灯片,因为人们对一堂课的开头和结尾记忆最深,开头要设计醒目的标题和署名,告诉学生你是谁,你准备谈什么内容;每个章节之间过渡时可以插入一个空白幻灯片或章节标题幻灯片,给学生一个段落感;结束时最好有一张结论性的幻灯片,让学生回顾本堂课的主要精髓,这也是你希望他们离开课堂时能记住的信息;最后一张幻灯片要有教师或制作单位的署名和联系方法,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幻灯片演示的顺序最好被设计成顺序播放,切忌来回切换幻灯片,这容易使教师自己和学生都陷入混乱。

5.可视化思维与表达

与人们常常使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达思想不同,可视化是指将教师的思想主要通过可以看到的图片、图形的方式传播出去。由于PPT主要用于教学和会议等场合,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可视化思维与表达。原因如下:

首先是时间原因,在授课过程中,PPT由教师操控,配合授课的进行而翻页,学生无法自己控制阅读PPT的时间,所以,学生看PPT时,不像阅读Word,可以自己细细品味并且反复浏览与思考。人看文字是线性阅读并同时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在自己的头脑中转换为意义理解,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人看图像是瞬间完成并同时转换为意义理解,阅读理解图像的速度比文字快。这就是可视化图像传播的优点。同时,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特定环境的要求,没有时间让学生细细阅读屏幕上的大量文字,只需要在第一瞬间给学生一个大致的印象即可。因此,要求教师把自己大段的文字或丰富的思想转换为可视化图片来表达,PPT不需要像Word一样面面俱到。

其次,可视化图像能够更好地传递复杂的信息,能够恰当地辅助教师的讲课,不会重复教师的语言。有人说,一幅图胜过百句话,图像所传递的信息量大于抽象的文字和语言符号。可视化图像与文字、语言、教师的形体表情等元素互相配合,共同传递复杂的思想和信息,效果会比仅仅使用文字更好。

常见误区:教师把PPT当成Word使用,或者干脆从Word文件中把相关段落复制到PPT中,在课堂上,要么教师的语速远远落后于学生看完屏幕上文字的速度,要么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无法细读PPT上的文字。

设计原则:整体设计PPT时,充分考虑到整个授课稿的可视化设计,按授课主线—分层讲述—最后总结的顺序,恰当地设计和安排可视化思维和表达的结构;将授课的思想要点采用可视化的图形表达,对主要的文字段落抽象归纳出关键词,使用关键词标注可视化图形;利用PPT的“自选图形”、“绘图”工具、“插入组织结构图”或Windows的“附件/画图”工具来设计可视化图形,Office 2007的PowerPoint中的“SmartArt”工具可以设计出令人眼睛一亮的立体彩色示意图;给PPT加上可视化表达,还可以采用简笔画、图形组织法、概念图、示意图、照片等方法。

6.小步调原则

每张幻灯片的教学信息区都是有限的,加上字体较大(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所以学习材料是一系列小单元,各个单元在知识体系上紧密相接,使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每一单元的新知识。因为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不能自定步调,所以如果学习进程在某一张PPT内容的理解上受阻,其后的学习就容易产生困难。老师在设计内容时要对知识的基础概念、重点与难点有所侧重,以小步调来保证多数学生的学习能顺畅地进行,这种小步调的划分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均等细琐的分割,而是以知识的难度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度量依据,依靠的是切合实际的教学分析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7.结构清晰原则

目前,PowerPoint课件的结构主要有三种:一是直线式结构,适合用核心概念、基本原理把教学内容贯穿起来,渐进讲解;二是分支式结构,适合呈现知识体系,如并列与归属的概念等;三是网络结构,适合构建情境,引导探索性学习。PowerPoint课件组成各种结构的基本单位是页或卡片,基本单位小且多,为了保证结构清晰,构建结构要注意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即幻灯片播放的物理结构、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与教学设计的活动结构三者统一的问题。在三者合理设计并有机结合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知识会感到清晰有条理,易于理解。在制作课件时应突出本学科知识的层次、归属、类推等逻辑关系,在教学设计中考虑这种结构关系并在教学活动中把这种结构关系呈现给学生,以减轻学生组织、判断知识关系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建议考虑以下几点:①分析、提炼学习内容,做到幻灯片内容的简明性;②设计好清晰的导航,谨慎使用超链接,防止跳转的随意性;③幻灯片紧跟教学活动,体现课堂进程的脉络性。

8.界面设计和谐原则

要设计出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除了要认真地准备、搜集各种素材外,还要为用户设计一个舒适方便的操作环境,这就是界面设计。界面是联系人和计算机的桥梁,与人的关系密切。一个赏心悦目的视觉环境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来精心设计操作界面。

(1)操作简便:安装使用力求方便;菜单力求简明合理;提供在线帮助信息。

(2)内容简洁:课件的操作界面避免烦琐,内容力求准确、简洁明了,突出重要信息。

(3)布局合理:主体突出,视点明确;美观大方,层次清晰。

(4)前后一致:将相同类型的信息使用一致的相似方式显示出来,包括显示风格、布局、位置、所使用的颜色等的一致性,以及相似的人机操作方式。

(5)色彩搭配协调:协调安排幻灯片的色彩基调、布局、对比、风格等。

(6)界面组接流畅:界面切换自然;恰当处理图形和动画画面的组接;界面间的组接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显示次序设计是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设计幻灯片的显示次序,包括页面内的媒体元素间的显示次序、页面间显示次序、呈现时间以及动画效果的设计。页面内媒体元素一般随教学进度显示,注重刺激的时效性、新颖性。页面间显示的顺序要自然、连贯,时间不能过快或过慢,以学生充分接收信息为限。幻灯片间的切换效果要统一,切忌随意变化,一般随主题而定。注意不同切换有不同的效果,比如:直接切换显得轻快、利索,淡入淡出切换可以表示时间的推移和情境的变迁等。

界面的设计不仅要向用户提供一个交互性强的操作环境,而且要从用户的感观享受等方面进行全盘考虑。所以在设计界面时,应该把握整体,统筹安排,制作出和谐统一的课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9.合作性原则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教材的把握、课程的设计、制作的技巧等方面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一定要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广泛听取意见。大家完全可以共同制作课件,共同分享。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多媒体教学真正与众不同的地方,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才能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10.开放性原则

教师可以共享现有的课件或修改现有课件作为己用。每个课件都应当是“量身定制”的,但“量身定制”不等于另起炉灶,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共享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各类课件及素材。教师可以大量收集各种素材光盘、已开发的CAI产品、各高等院校的高等数学精品课程资源、互联网上浩如烟海的资源以及其他教师自制的课件等,也可利用软件截取素材中自己所需要的部分,重新组合与加工,亲手制作或者与同事合作制作一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以减少重复劳动。

总之,PPT课件的设计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在创作PPT课件前必须进行精心的准备,要认真钻研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源于书本、高于书本,切不可将书本简单地电子化。要注意学习和积累自己与他人的经验;每次讲课之后,要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收集听众对教学的反馈,注意比较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同行交流PPT设计和教学应用经验,持之以恒,必定使自己的PPT设计水平有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