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及其时代意义的思考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来看,可以将《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三个60年”。
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一种新的理论,以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做出科学的说明。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新的世界观,即后来用它的创始人之一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做了科学的论述。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所做的科学论述,揭开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篇章。
链接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含义
1848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对之后50年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主题的第一次全面阐述。《共产党宣言》集中论述的就是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被未来社会所代替,亦即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问题。之后的半个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多个方面做了论述,特别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60年代后半期的《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1版,以及70年代的《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著作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主题的内涵。
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第二阶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实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预言转变为社会革命、建设实践的阶段。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转换为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列宁深刻地把握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对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科学社会主义阶段发展和主题转换做了科学分析,得出了适合时代发展的新的理论结论。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理论,把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分析当时资本主义历史变化性质的基础,从“说明20世纪初期,即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前夜,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国际相互关系上的总的情况”[2]的高度,得出了“垄断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的最新成就”[3]等一系列科学结论。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列宁根据时代发展的新特征,深刻分析了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实际,对像俄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做了深入探讨,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主题。列宁提出的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方式的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在取代资本主义过程中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务的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选择的问题。列宁对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主题转换的重大的理论创新,最显著地表现在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讨上。列宁得出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再可能选择资本主义道路求得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解,已经被20世纪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史实所验证。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联系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同样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的主题做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这些理论创新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中。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主题的理论创新,集中于三个基本的问题:一是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问题,二是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三是如何建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广泛地运用于实际,科学社会主义由革命实践为主转变为建设实践、改革实践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逐渐转换为社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主义的并存中发展自身并最终取代资本主义,这种并存,既有交流、合作,也有冲突、对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十余年间,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最大变化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以及两大“阵营”对峙态势的模式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种模式化的态势有了微妙的变化。先是在社会主义“阵营”内的论战,而后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解冻”,成为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制度各自发生变化的重要节点,也成为引发两大社会制度之间关系新变化的转折点。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同时,6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论战”,引发了对苏联模式弊端的揭露和反思,也引发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进而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问题,而后再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市场化取向的思考,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中借鉴、利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机制中的合理因素,包括吸收和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等理论与实践问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交流和合作的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
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就是,社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主义交流、合作和对抗、冲突中发展和完善自己。借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论及资本循环时的用语,社会主义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阶段发展的主题,可以看作如时间继起性的问题,主要探讨一种社会制度向另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过渡的问题;第三阶段发展的主题可以看作如空间并存性的问题,即社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主义的并存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这一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而同时前行,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凸显而出。
现在,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主题的研究,不只涉及时间继起性的问题,而且还涉及时间继起性基础上的空间并存性的问题。这两者之间,时间继起性是空间并存性的前提,只有在科学地、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并存关系;空间并存性也是时间继起性的过程形式,因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并存,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以及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做出科学的理解。
从时间继起性和空间并存性的关系来看,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主题的内涵更加丰富,理解上也更具有广延性。如果只强调时间的继起性,就不可能理解现行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合作、交流的必然性,忽视了两大制度长期的并存性,就不可能现实地推进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如果只强调空间的并存性而放弃时间的继起性,就一方面可能否认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从而也抛弃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可能只看到并存性中的合作和交流,而忽视并存性中的冲突和对抗,也就可能放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道路,“趋同于”资本主义制度。在当代社会主义现实运动中,这两个方面的案例都可以发现。
注释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8.
[2]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0.
[3]同①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