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区域规划
我国目前区域经济规划的实践框架可以归纳为下面的过程。
1.区域增长中心的确定
区域空间规划的第一步是确定这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心。这是确立核心的过程,也是寻找增长极的过程。
选择一个城市作为经济中心,要求这个城市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1)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要想成为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必须有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城市大,吸引力就大,吸引的范围就广。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大,城市的市场也增大,带动区域内消费产业发展的能力也大。
(2)具有先进的城市经济和服务、管理体系。经济中心城市不但要自己发展,还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有先进的经济体系,能够为区域而不仅是城市本身的人民和经济发展服务。由于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很快,通过前向和后向联系,区域内的相关产业也会随之发展起来。所以,城市经济中心的建立是抓重点带全局的发展战略。
(3)具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有很大的依赖性。完善的基础设施对整个区域的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包括区域的工业部门选择、产业的区位选择等。
区域经济增长有一个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过渡的过程。发达区域的空间结构既可以采取双中心或多中心的模式,也可以在主中心周围建设副中心。例如,北京市的中心区域中关村、经济开发区、CBD等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如果经济增长的圈子能向外更快一些扩散,经济总量就能上一个新台阶。在北京周边培育一些经济副中心,如通州、顺义、昌平、大兴,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再如上海周围也有昆山、苏州、嘉兴等副中心。
2.中心城市与外围吸引区域的关系协调
区域空间规划的第二步是协调这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心与外围吸引区域的关系。一般来讲,整个规划区域都应当是外围吸引区域。但是,由于经济区与行政区的边界不统一,有时规划区域有一些部分属于其他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吸引范围,有时本地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吸引范围超出本行政区的范围。
对一个区域来说,中心—外围(对一个小区域来讲,中心—外围的用法更合适)关系也表现为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协调中心—外围关系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加快实现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即尽量运用高科技技术,实现工业和农业现代化生产,提高生产率和增加生产量。二是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经济模式,组织生产综合体,促进城乡经济有机结合,促进城市经济和技术向农村渗透与扩散,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在所要协调的关系当中,城市区域与农村区域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城市区域与农村区域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些矛盾有:(1)经济空间分布的矛盾。由于工业集中在中心城市发展,造成了区域生产和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所以把部分工业分散到中小城市,甚至分散到农村,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都出现了制造业郊区化的趋势,这反映出经济空间分布矛盾的缓解。(2)社会经济关系的矛盾。城市与农村在人均收入方面的差距很大,城市区域的居民生活水平高,社会服务设施齐全。解决矛盾的途径是加强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健全交通和信息网络,发展贸易、金融、文化等第三产业。(3)产业结构的矛盾。每个区域的生产条件都不同,因此产业结构也会不同。如果区内农业比重大,要保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就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如果是工业区域,就必须对农业的发展制定服务城市、服务工业的目标。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一般都很快,如何加快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4)人口迁移的矛盾。人口一般的迁移方向是从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从农村区域到城市区域。这是由人口迁移的经济动力决定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程度越高,城市人口越多,中心城市也越发达,吸引的农村来的移民就越多。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过量和无序迁移,造成城市中严重的失业现象,也使农村地区缺乏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对人口的迁移进行有力的指导和管理,并鼓励人口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增强城市对农村的援助力度。
3.区域发展轴、发展带的确定
区域空间规划的第三步是确定这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轴和发展带。区域经济发展轴是指规划区域经济集聚的主要轴线,该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应当位于这些发展轴上;发展带是指由一定的交通、通信和能源供应线构成的带状区域,是规划区域未来发展和产业集聚的重点地区。
区域经济增长中心、主要发展轴线和发展带之间也有一个协调问题,有时需要对其相互关系进行强制性的协调,这就是对规划区域的管治协调。
管治协调的方法:根据区域空间发展要求与生态环境约束要求,重点进行产业空间组织、城镇空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多要素的空间整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控制管理内容与协调要求。管治手段应体现强制性、指导性并重。对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规划建设、重大区域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提出强制性协调要求。
4.产业园的区位选择
区域空间规划的第四步是确定这个地区的产业园的位置。区域经济增长要靠产业发展来支撑,产业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空间分布。产业园是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体形成的产业集聚区,包括(1)工业园区。以工业开发为宗旨,以招商引资为主线,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发展的企业集群形式。(2)出口加工区。以来料加工为主的、面向国际市场的工业园区,往往具有免税的功能,与内部相互隔离。(3)专业性产业集聚区。以生产某一类或几类产品为主的、没有固定区域界限的新产业区,是生产成本很低、竞争力很强的现代工业品生产基地。(4)现代农业园区。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农业区。
5.其他功能区的确定
区域空间规划的第五步是确定这个地区的其他功能区,包括主要农牧业区、主要旅游区、主要生态保护区等。
(1)主要农牧业区。主要农牧业区是区域内最广大的产业发展地区,涉及区域的经济发展基础,应当充分重视。要保证一定面积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养殖业要有明确的地域界限,要防止现代养殖业对区域土地和水源的污染。(2)主要旅游区。主要旅游区的确定要依据区域的山水风光、文化古迹的分布状况,划定具体的范围,要保证旅游区内生态环境的质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在旅游区建设有污染的工业企业。(3)主要生态保护区。主要生态保护区是规划区域的生态屏障,在划定生态保护区之后,要由地方的立法机构制定保护法规,划定红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突破红线进行开发建设,生态保护区内的产业发展必须以不破坏环境为标准。
6.区域空间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1)规划的综合性问题。
现代区域经济规划与过去的规划,最大的区别是其综合性的加强。经济、社会、环境和物质规划的交叉,决定了规划的综合性与有用性的统一。就是说,单项规划的作用在减弱,综合规划的作用在增强。
(2)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
关于各类规划的关系,我们从城乡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出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规划的地域范围问题。
第二,规划的发展领域问题。
第三,规划的法律授权问题。
要处理好规划的统领关系、编制主体、审批机关和实施主体等问题。
(3)规划师的中立性问题。
规划师要保持其中立性,运用科学的规划方法,制定科学的规划过程和符合实际的科学规划。虽然难度很大,但是要保持规划师的独立思考,提出独立的观点和思路。规划师不应当成为地方政府的传声筒。
(4)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区域空间规划应当侧重解决三个具体问题,以保证新型区域空间的形成。第一,快速交通体系建设问题。轨道交通网和快速道路系统是区域空间结构调整的基础,区域空间结构规划必须提出有针对性的交通发展策略。第二,严格控制城市发展中的无序蔓延。规划应防止城镇连绵区的过度开发,要划定城市之间的控制地带。第三,加强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是区域空间结构规划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但大气和水质污染往往是跨区域的,所以必须由区域之间的协调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