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疑难深度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文化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的、社会的历史条件

第一,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开始孕育成长了。在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中,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第二,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比以往任何社会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资本原始积累为建立机器大工业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财富,由此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巨大生产力。

第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以机器大生产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的、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引发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这种矛盾突出表现为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

第四,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就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和社会基础。

2.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强烈需要某种科学理论来指导这种反抗斗争

随着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还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社会阶级结构日益简单化。

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斗争反抗,因此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要从“自发”走向“自觉”,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同样也需要以社会实践作为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实践基础,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但可能性仅仅是可能性,它要成为现实,还必须具备一系列的主体性条件,即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才会变成现实。

1.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谋求人类解放的斗争,并投入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使命都是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实践条件。

2.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科学学说的创立和发展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例外。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即整个世界都描述为运动发展的过程,并努力揭示这一过程中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世界运动发展的本质在于“精神”的发展。这样,一切都被本末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的,是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开启了人本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但由于他不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理解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所以他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类似于自然界,都受客观的“自然规律”支配。他们初步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思想,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做了初步探讨。但是,在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上,他们就丧失了客观性和公正性。一方面,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把资本关系看作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进程中已经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矛盾,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历史发展、时代进步的问题上,他们表现出了鲜明的资产阶级立场,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采用非社会性的、反历史性的观点,从而无法揭示社会发展的矛盾性的本质。

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做了深刻的批判,对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做了许多构想。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都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刻的批判,阐述了新社会制度产生的合理性;但是,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景,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等重大问题,他们依然没有找到科学的答案。由于他们过于详细地描绘了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和美好蓝图,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向未来社会过渡的现实基础和物质力量,所以他们构想的未来社会必然成为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在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中,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思想史上已经提出的种种重大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批判性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提出的重大时代问题给出了科学的阐述和解答。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从哲学革命开始的,实现了哲学史上的空前变革。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运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严密地论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的最深刻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最终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的历史趋势,从而实现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根本变革。最后,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批判地吸收以往的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特别是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依据,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目的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2月发表的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正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的完整的理论整体。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深刻全面地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第三,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离不开千百年来人类精神文明的累积。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革命实践和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飞跃。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人类文明而凭空创造的假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文明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也绝不是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在实践运用中不断被验证、丰富和发展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我们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践。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完善之外,还主要包括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和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本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进一步发展的新的历史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从而造成了资本垄断的格局,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动了人类历史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胜利的历史条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成为帝国主义国际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这就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新变化。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新条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列宁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把握住大好时机,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及其他革命民众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中不断发展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都产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同时又是推进这一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纠正了探索进程中的错误,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此后,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展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开辟了广阔天地。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60多年的历史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前进的。只要我们在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在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就一定会有新的创新和发展,发出万丈光芒,普照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