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党的理论教育方针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针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如何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毛泽东都有许多重要论述。概括起来,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产物,它的一切理论观点都是以实践为依据、从实践中产生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实践中产生,而且经受实践的不断检验,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第二,马克思主义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的宗派主义的东西,而是充分吸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始终是高扬的时代旗帜。第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里,阶级性同科学性又是统一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以充分的事实做根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阶级斗争的规律。无产阶级是人类社会长河中最后一个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也是人类社会中最进步、最伟大的阶级。无产阶级的利益是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一致的。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是最先进的思想意识。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表现,必然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作用。第四,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它为人们提供的是认识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结论和论断。因此,绝不能用已有的结论和论断去裁剪现实生活,而要用生活检验理论。第五,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但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为人们不断认识真理开辟道路,这就要求人们在实践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从而实现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使命。归结以上这五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个本质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针必然是理论联系实际。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方针问题,我们党是十分重视的。因为这不是一般的工作方针,而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干部的培养,关系到党和革命事业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产生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给党的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害,特别是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几次“左”倾路线错误,几乎断送了革命。这个问题的实质就在于能不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
到了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文章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等问题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但是许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却把它看成是死的教条,这样就阻碍了理论的发展,害了自己,也害了同志。”[1]“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者都是主观主义,是从不同的两极发生的东西。”[2]“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3]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对于延安整风运动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对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从此,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成为我们党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原则、根本方针。这在全党是达成共识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热潮,但对于如何学习、学习中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和方法,许多人是不了解的。对许多在新中国成立前受过较多教育的知识分子来说,如何学习马列主义也是一个新课题。为此,20世纪50年代初,我们党又反复宣传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广泛进行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教育,强调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学习方法。在有关报刊上介绍党在延安时期的学习经验,介绍当时中共中央党校和其他省区党校的教学经验。这些做法帮助了干部和青年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
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教学主体和客体的变化、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变化,对这一方针的概括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理解也必然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在贯彻中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1953年前后,马列学院(今中共中央党校)提出了16字的教育方针—— “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联系实际,改造思想” ,这个方针引起了广泛关注,部队院校也在研究这个方针。我们在1954年总参直属政治部等单位合办的哲学教员训练班上,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开始时有些同志认为这个方针适用于干部教育,似不能照搬到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的学习中,后来又认为这一方针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广大理论工作者对中共中央党校提出的这一方针是赞同的,认为它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现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明确了学习的目的要求,指出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但是,在理解上特别是在如何贯彻上,仍然有分歧,做法也不尽一致。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对这个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当时,中央宣传部办的《学习》杂志上刊登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学习》杂志是全国权威性的理论刊物,在国内外都有影响。苏联著名学者格列则尔曼曾来信就这个问题发表意见。
格列则尔曼是苏联著名哲学家。1955年担任苏共中央直属社会科学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研室主任。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曾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一些总结和经验以及16字教育方针与苏联有关同志交流。格列则尔曼于1955年8月给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校长杨献珍写信,信中强调了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教学经验的重要性,同时也介绍了苏联哲学教学的经验以及苏联同志对中国哲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这封信后来发表于1955年9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毛泽东曾于1955年9月8日阅读过这封信。
我认为,格列则尔曼信中谈到的意见是正确的,是富有启发性的。但是,在实践中有些问题还值得认真研究。例如,有些同志把学习理论和联系实际看作学习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主张先学习理论然后再联系实际、改造思想。1956年初,我就这个问题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读“对‘格列则尔曼同志寄来的一封信’的座谈”以后》 ,文章涉及的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我的文章不仅谈了理论上的问题,还谈了联系实际中的不良倾向。这篇文章被刊登在了《学习》杂志1956年第3期上。
首先,我不赞成把这16个字分作两个阶段,即“学习理论,提高认识”为一个阶段; “联系实际,改造思想”又是一个阶段。分作两个阶段的意思是先要学习理论,提高认识,然后才能联系实际,改造思想。这显然是割裂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理论本来是来自实践的,不联系实际也就无从了解理论的精神实质;离开实际,理论只能是空洞的理论。因此,联系实际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理论和运用理论的过程中,只不过联系实际的内容和要求有所不同。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过程中,联系实际侧重于弄懂理论,提高认识;而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所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则侧重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思想上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必须联系实际,否则,没有认识和改造的客体,理论就成为无“的”之“矢” ,理论的指导作用就无从谈起。另外,改造世界应当包括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上述16字方针只谈“联系实际,改造思想”也欠严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水平,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强调改造思想是必要的,但把学习理论的目的仅仅归结到改造思想上显然是不全面的。
其次,当时教育工作中对理论联系实际方针的贯彻存在问题。从那段时间所接触的情况看,我认为联系实际中有两种倾向是不好的,应当加以纠正。一是简单化倾向,二是庸俗化倾向。简单化倾向指的是运用理论批评不正确的思想或检讨工作时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理压人,存在着以偏概全甚至无限上纲的现象,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往往有不实之词。当时,在一些日常的学习讨论会上、在公开出版发行的报刊上,对知识分子的批评是比较多的,而许多知识分子也是自觉地主动地改造自己思想的,所以一般都把这种批评看作组织上的关心。然而,有的问题也确实令人费解。比如,一谈到知识分子的思想就说是资产阶级思想,一谈到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就说是资产阶级世界观。什么“个人主义”“名利思想”“白专道路”等,成了知识分子的“专利” ,甚至把知识分子等同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一类的批评对于那些在旧社会受过长期教育的老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压力,也给年轻的知识分子造成了思想上的负担。事实上,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与资产阶级是无缘的,他们连什么是资产阶级世界观都不清楚。而批评知识分子的人也没有把这些问题讲明白,只不过千篇一律地套用相关的词汇罢了。我认为用这样的做法来联系实际,改造思想,就是一种简单化倾向。简单化倾向当然还有其他表现,譬如,主观武断、随意下结论、乱贴标签、牵强附会等。这些都是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格格不入的,是一种不良的学风。当然,在我的文章中没有具体而明确地加以阐述,只是提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简单化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我的认识比较肤浅,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所谓联系实际的庸俗化倾向,是指不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严肃性,不管什么问题都套上所谓“马克思主义观点” ,连鸡毛蒜皮的事也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一切好的结果都归功于马克思主义。工厂的某个工人、学校的某个学生、生产队的某个农民在生产劳动和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一律同马克思主义挂上钩。这种倾向到1958年以后更加普遍,被称为“马列主义群众化” ,实际是庸俗化。
那么,如何认识20世纪50-6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所实行的方针呢?我认为:第一,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是完全正确的,这在全国开创了一种新的学风,为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第二,强调思想改造也是有道理的。一则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要真正把握它,彻底地实践它,就必须具有无产阶级的立场;二则由于当时的干部和知识分子一般都存在一些非无产阶级思想,面临转变思想、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任务。可以认为,国家需要一个过渡时期来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广大干部也需要一个过渡时期来逐步改造旧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在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在引导人们改造思想中没有掌握好分寸,存在粗暴、急躁等缺点。第三,对干部、知识分子政治思想状况的分析缺乏科学的态度,低估了他们思想上与社会主义相一致的东西,夸大了他们世界观中消极落后的东西,使理论联系实际方针的贯彻受到影响。第四,理论学习中既有教条主义的毛病,也有经验主义的影响。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在: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观点和论断,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深刻把握;寻章摘句,一知半解;沿袭苏联理论界的某些不切合中国实际的观点;不是用实践检验理论,而是用理论裁剪现实生活;原则加例子,联系实际模式化。经验主义主要表现在:固守民主革命时期某些过时的经验,思想落后于实际;现有的经验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两者相比较而言,教条主义的影响更严重些。第五,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看,1957年以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是比较好的,理论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理论教育受“左”的思想影响较大,教条主义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变成了对毛泽东个人的崇拜。这是一个严重的教训。
总之,我认为把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学习理论和联系实际两个阶段是不恰当的。它在理论上是割裂了理论同实际的联系,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应该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定时期内应该有所侧重,即学习理论的第一步主要是掌握理论的精神实质,这时的联系实际也是围绕这一目的来进行的。在此基础上,就应该着重运用理论来系统地检查我们的思想、工作,联系党的政策和现实斗争,从而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指导我们进行斗争。到这个时候,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否完成了呢?回答是:又完了又没有完。所谓完了是从某一理论原理的教学的意义上来理解;所谓没有完,是指我们还必须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最后,我认为格列则尔曼同志来信中关于“实际工作中的错误并不总是人们的世界观的缺陷造成的结果”的认识,对于克服哲学理论联系实际中的简单化倾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主要的精神,不是要我们找出哪些错误不是世界观造成的,而是建议我们在联系实际的时候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要从多方面来考察一切错误、缺点产生的原因;这些原因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从中分析出什么是本质的、主导的,什么是非本质的、次要的。绝不能存在这样一种企图:力求把任何一个错误、缺点都提到世界观的“高度” 。这似乎把世界观当成一个目标,不达目的,绝不休止。这种态度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