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北京师范大学

一、学院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所在院系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于2003年10月,其前身先后为政治教育系(1953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1978年)、法律与政治研究所(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设立于2006年,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学位授权点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所在二级机构中拥有其他一级学科为哲学和政治学,二级学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

二、教学科研工作

2014年7月7日至8月1日,2014年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上岗教师培训班成功举办。此次培训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晓琳新上岗教师研修培训工作室承办。本次研修班为期四周,内容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师德教育、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科研基础能力训练、教学法和基本技能、异地教学五大模块。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师德教学模块,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北京市委教工委副书记郑萼从管理者的角度为学员们讲解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形势与政策,使学员们对自身从事的事业有了宏观的把握和了解,也深刻意识到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结合自身的经历,与学员们分享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让大家比较直观地了解到如何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位并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模块,教育部党组成员顾海良教授做了题为《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启示》的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炳林教授做了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告;中共中央党校严书翰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报告。三个报告以当前学科研究的历史背景和前沿问题为主,阐释了当前理论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学员们不仅把握了相关重大理论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领悟到如何进入相关研究领域,开展自己的研究,深受启发。

在科研基础能力训练模块,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树荫教授的讲座《学科、专业、课程》把学员们领进了家门,使学员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楚而准确的把握;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的讲座《在学科和课程建设中加强科研含量》则在如何提升科研能力方面给学员提出了中肯而有针对性的建议;北京大学仝华教授的讲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读一手文献的几点思考》则系统介绍了如何研读一手文献并把它运用到教学科研中。学员们对具体的学科定位、问题选择和研究方法有了系统的把握。

在教学法和基本技能模块,根据新上岗教师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单元的内容,即专题讲座、微格训练和观摩教学。其中,专题讲座单元一共安排了五个部分:北京大学陈占安教授的讲座《关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点思考》为学员们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几个重点问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冯培教授的讲座《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角的变革》为学员们如何理解和把握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出了中肯、专业的建议;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学院院长鲁景超教授的讲座《公众语言能力的训练与提升》从非常专业的角度介绍如何充分运用和发挥语言魅力,去感染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让大家耳目一新;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教授的讲座《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讲授了如何巧借心理学来组织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熊晓琳教授则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技巧层面给大家进行了具体的讲解。

在异地教学模块,研修班奔赴革命圣地井冈山进行实地学习,活动得到了江西省委党校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红军剧场,全体学员观看了大型革命斗争实景演出《井冈山》,心灵被深深地震撼;在烈士陵园,学员们敬献花圈,缅怀先烈,寄托哀思;沿着革命先行者的足迹,学员们身着红军军服,实地参观了茨坪的毛泽东八角楼旧居、朱毛会师纪念馆;在黄洋界哨口,学员们重走朱毛挑粮小道,体验当年红军战天斗地的革命情怀;在小井红军医院,学员们理解了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革命信仰的坚定和珍贵;专题讲座和老红军后代的故事会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使学员们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井冈山精神,进一步理解了使命和责任,坚定了理想信念。到目前为止,熊晓琳新上岗教师研修培训工作室已经顺利完成了两期的培训任务,为北京市培训了120多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上岗教师,两期培训学员的满意度均为100%,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很好地发挥了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了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发展。

在科研方面,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方面的成果也非常突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斌的专著《制度建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该书由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3月出版)获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第三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制度建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徐斌老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的最终成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了书评,该书出版也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此次获奖有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术声誉,也是对学院支持的回报。

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布的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立项结果中,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赵朝峰主持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历史经验”批准立项,经费支持20万元。这是他2012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之后的又一重要立项。近年来,赵老师围绕这些项目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减灾对策研究》《中国共产党救治灾荒史研究》等著作,发表论文10余篇。目前他还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应对严重灾害的经验及启示”(2013年立项),期冀在个案研究方面取得较好成果。

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的优秀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立项结果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树荫教授申报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获得立项。

三、学生工作

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的学生学术论坛,是首都高校研究生学术活动之传统、特色和优势品牌之一,在校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了继续深化交流、促进合作、巩固成果,第十五届四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学术论坛于2014年6月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的宗旨,是通过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发展研究之学术前沿问题的深入探讨,推动研究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发现并关注现实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学术性的讨论,以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学术意识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多年来,论坛以开放性的学术视野、前沿性的学术探讨,成为优秀研究生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