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人民币金融交易
2.2.1 人民币直接投资
1.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
2016年,中国的境外投资规模继续显著增加,但人民币境外投资增速放缓。据商务部统计,2016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全年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299.2亿元人民币(折合1701.1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44.1%。其中,以人民币结算的对外直接投资额10619亿元,较2015年增加3257亿元,增长44.24%,增幅较2015年的294.5%大幅收窄。
201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创历史新高,且已超过同期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加强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重要成果,使得中国对外经济更加开放,市场主体更加活跃。2016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及其占比震荡上行。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不确定性增加、人民币贬值的特定背景下,2016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些不够理性的倾向,一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有很强的盲目性,使用人民币也带有刻意的投机性。为了使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加健康、有序,相关管理部门加强了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引导,加强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的真实性审查,导致第四季度以人民币结算的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同步下降(见图2-5)。
在“走出去”政策和“一带一路”倡议激励下,我国金融机构加大了国际化步伐,对外投资迅速增长。2016年年末,我国境内金融机构对境外直接投资流出1241.69亿元人民币,流入607.78亿元人民币,净流出633.91亿元人民币。全年净流出规模较2015年同比减少111.96亿元,同比下降15.01%。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3804.34亿元人民币。
2.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
2016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132.2亿元人民币,较2015年增加318.7亿元,同比增长4.1%。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分布多元化,美国、欧盟、中国澳门、韩国保持较高增速,日本对华投资止跌回稳。以人民币结算的外商直接投资在2016年有所回落,累计达到1.4万亿元,较2015年下降1883亿元,减少11.86%。2015年和2016年以人民币结算的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如图2-6所示。
专栏2—2 “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对外投资新亮点
2016年全年,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3个国家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同比下降2%,占同期总额的8.5%,主要流向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在对外承包工程方面,2016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8158份,新签合同额1260.3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同比增长36%;完成营业额759.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7.7%,同比增长9.7%。
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初具规模的合作区56家,累计投资185.5亿美元,入区企业1082家,总产值506.9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10.7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17.7万个。
此外,2016年“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有序推进。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4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的国际产能合作,签署了第一份双边战略对接合作规划,即中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规划》,第一份经济走廊合作规划纲要,即《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结成互信友好、充满活力的“朋友圈”。
中巴经济走廊启动一揽子重大项目建设,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瓜达尔港先期建设、中巴喀喇昆仑公路二期改造、中俄原油管道复线工程、中俄和中亚油气管线、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关于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充分发挥空间信息技术优势,促进信息互联互通。中欧班列统一品牌发布启用,截至目前累计开行近3000列。
有序推进钢铁、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十多个重点领域国际产能合作,已在沿线国家设立了56个境外合作区。中白工业园、中泰罗勇工业园等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亮丽的名片。
2.2.2 人民币证券投资
1.国际债券和票据市场
2016年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存量有所减少,波动较大。年末存量为1106.55亿美元,较2015年减少142.07亿美元,同比下降11.4%(见图2-7所示)。尽管人民币加入了SDR,但是到年底才能正式生效,受到一些国家法律的约束,一些主权基金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尚不能投资人民币债券。此外,人民币贬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际社会投资人民币债券的动机。与目前主流国际货币相比,人民币在国际债券市场的份额较低,2016年年末只有0.52%,与人民币在SDR中的份额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大幅下降。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球共有198家机构发行365只离岸人民币债券,累计规模999.79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7.9%。香港是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2016年前11个月点心债发行规模378亿元,同比下降45.0%。根据台湾柜买中心统计,2016年宝岛债(台湾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80.25亿元,同比下降74.3%。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减小,导致离岸人民币市场流动性收缩,推高了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成本。不仅如此,随着人民币利率下降,在岸人民币债券发行成本持续走低,境内外融资成本差异扩大,也是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缩水的一个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债券市场加大开放,外资金融机构的参与度明显增加。人民币贬值也提高了人民币债券发行的国际吸引力,非居民来华发行人民币债券出现井喷现象。继2015年中国熊猫债市场迎来10年后的首个发行高潮后,2016年熊猫债发行不断取得突破。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熊猫债累计发行规模928亿元,超过以往年度的总和。不仅如此,熊猫债发行的主阵地也发生了变化,从银行间债券市场转向交易所市场。2016年共有13家境外金融及非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熊猫债,发行规模416亿元;共有11家境外发行人在交易所市场发行熊猫债,发行规模达512亿元。信息透明度更高的交易所市场熊猫债发行规模首次超过银行间债券市场。
债券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渠道,人民币债券必然是各国官方持有人民币资产的主要工具。2016年我国采取了一些重要举措来提高债券市场的开放水平,取消实行了30多年的严格外债逐笔审批制度。201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金融机构和企业举借外债不再需要进行事前审批,可在与其资本或净资产挂钩的跨境融资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2016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公告称,选择21家企业开展2016年度外债规模管理改革试点。试点企业在年度外债规模内,可自主选择发行窗口,分期分批发行,不再进行事前登记,待发行完成后及时报送发行信息。试点企业可直接发行外债,根据企业经营需要选择外币或人民币,鼓励外债资金回流结汇。外债管理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有利于拓宽资本项目的可兑换程度,有利于我国企业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拓宽人民币国际循环渠道。
专栏2—3 熊猫债市场井喷
截至2016年年末,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境外发行主体已经覆盖境外国际开发机构、外国政府、境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累计发行规模631亿元。
与过往银行间债券市场是熊猫债发行的主阵地不同,2016年交易所市场表现尤为亮眼,发行规模甚至超过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熊猫债发行升温,正是人民币逐步实现国际化的体现。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共有26家境外发行人在中国债券市场获得熊猫债发行核准或注册,金额共计2337亿元,发行规模达928亿元。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熊猫债发行规模416亿元,交易所市场发行规模512亿元。发行人涵盖了国际开发机构、境外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国际性商业银行、外国政府,发行主体日益丰富。整体来看,熊猫债的井喷除了受益于监管的逐步松绑,较为低廉的融资成本是发行大幅攀升的最主要原因。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人民币汇率宽幅波动影响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离岸人民币市场阶段性地放缓,离岸人民币债券正处于艰难的复苏中。
香港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也是海外机构投资人民币债券的主要场所,但是自2015年“8·11”汇改后,离岸市场资金池收缩,融资成本逐步抬升,三年期点心债(在香港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融资成本显著上涨近200个基点。
相比之下,内地货币政策则稳中有松,流动性充裕,在岸、离岸债券利差逐渐拉阔,导致大部分点心债发行主体回到在岸,离岸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大幅收缩。2016年前三季度点心债发行规模为335亿元,不及2015年点心债发行规模的1/5。2016年熊猫债发行规模远超点心债,而2015年熊猫债发行规模仅为点心债的10%。
尽管熊猫债发行出现井喷,但是熊猫债并不会取代点心债。因为点心债市场是一个更开放、更灵活、国际化程度更高的市场。发行人选择熊猫债还是点心债,除了考虑融资需求以及融资成本外,还会考虑监管制度、交易习惯等其他因素。
2.股票市场
2016年股票市场规模小幅下降(见图2-8),股价出现大幅波动。年末股票市价总值(A股、B股)共计50.8万亿元,较2015年年末减少2.3万亿元,降幅为4.34%。2016年年末股市流通市值为39.3万亿元,较2015年年末减少2.5万亿元,降幅为5.90%。股价的大幅波动使得交易活跃度明显下降,成交量走低。2016年沪深两市累计成交126.8万亿元,较2015年减少128.3亿元,降幅为50.3%。日均成交5193.70亿元,较2015年减少5259.33亿元,降幅为50.3%。
2016年年末,上证综合指数收于3104点,比上年末下跌12.3%;深证成分指数收于10177点,比上年末下跌19.6%。中国股市全年的跌幅主要源于1月试行熔断机制后出现的连续四天暴跌。在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发生以后,应各有关方面的呼吁,证监会开始启动引入熔断机制。2016年1月1日起A股正式实施指数熔断机制。根据规则,沪深300指数如果下跌5%触发熔断,熔断范围内的证券将暂停交易15分钟;但如果尾盘阶段(14:45至15:00期间)触发5%或全天任何时间触发7%,将暂停交易至收市。2016年1月4日是A股熔断规则正式生效的第一天,中国股市当日即首次遭遇全天交易熔断。在实施熔断机制随后4个交易日,中国股市发生4次熔断(两次触发5%熔断阈值,两次触发7%熔断阈值),A股两次因熔断提前休市,创造了A股的历史,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力。其中,1月7日A股暴跌7%后触发熔断机制,开盘仅30分钟即收盘,创下中国股市最短交易日纪录。熔断机制具有一定“磁吸效应”,即在接近熔断阈值时部分投资者提前交易,导致股指加速触碰熔断阈值,起了助跌的作用。鉴于熔断机制没有达到预期的稳定股市的目标,运行仅仅四天后,证监会宣布自2016年1月8日起暂停实施指数熔断机制,股票市场逐渐恢复平稳,年末有所下跌。2—12月股票市场震荡向上,期间九成个股收益为正,平均涨幅超过30%。
2016年中国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有所增强,共有227家新公司上市,其中在上证主板上市的公司有103家,在深证中小板上市的公司有46家,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有78家。新上市公司共通过股票市场融资1633.56亿元(见表2-1)。已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金额也较2015年大幅增长,全年增发金额达到16978.28亿元,增长10268.8亿元,增幅达到153%。
表2-1 中国股票市场筹资金额
3.衍生品市场
中国的衍生品金融市场发展滞后,规模偏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人民币衍生品尚未被国际清算银行单独统计。
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后,资金市场上利率风险管理需求明显上升,利率互换交易增长较快。2016年,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达成交易8.78万笔,同比增长35.5%;名义本金总额9.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9%。从期限结构来看,1年及1年期以下交易最为活跃,名义本金总额达7.87万亿元,占总量的79.3%。从参考利率来看,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浮动端参考利率主要包括7天回购定盘利率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与之挂钩的利率互换交易名义本金占比为85.9%和13.9%。银行间市场利率互换交易额如表2-2所示。
表2-2 银行间市场利率互换交易额 单位:亿元
2016年,在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幅度加大,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明显提高,刺激了金融市场对人民币衍生品的需求。离岸市场人民币衍生工具不断创新,种类更加丰富,交易规模创历史新高。例如,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于2016年5月30日推出一批新的人民币期货产品,即欧元兑人民币、日元兑人民币、澳大利亚元兑人民币和人民币兑美元期货。台湾期货交易所于2016年6月27日推出全球首个美元兑人民币期货选择权商品。
欧元、日元和澳大利亚元是除美元以外,离岸人民币交易最活跃的货币。新增以人民币计价、现金结算的系列人民币兑这些货币的期货产品,无疑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管理人民币与欧元、日元和澳大利亚元交易风险的需求。2016年,港交所美元兑人民币(香港)期货成交量达49.6万张合约,打破2015年26.2万张合约的纪录,同比增长89%。欧元、日元、澳大利亚元兑人民币(香港)期货成交量分别为952张合约、390张合约、88张合约。同期人民币(香港)兑美元期货成交量为4867张合约。
2016年股指期货成交量和成交额均大幅萎缩。在限仓、保证金提高、手续费增加的背景下,股指期货流动性持续低迷,全年以低成交的状态跟随现货指数经历了探底回升的过程。2016年沪深300股指期货共成交4.10万亿元,与2015年相比,降幅达98.8%。2016年国债期货成交2.77万亿元,比2015年下降36.36%。受到美联储加息、赎回风波以及持续的资金面紧张影响,年底国债期货一度出现全线跌停,也是国债期货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跌停。
4.非居民投资人民币金融资产
截至2016年年末,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累计获批278家,较2015年减少1家,累计可投资额度873.09亿美元,较2015年增加62.41亿美元。人民币加入SDR后,非居民使用人民币投资我国证券市场的需求增加,需要进一步扩大投资主体范围。截至2016年年末,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累计获批177家,累计可投资总额度5284.75亿元,较2015年增加841.5亿元。2016年以来,有22家境外机构首次获批RQFII投资额度。
截至2016年年末,407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较上年增加105家。411家境外机构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持有境内债券。2016年境外机构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7997.2亿元,全年增持人民币债券规模为1512.9亿元。2016年外资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成交22.15万笔,共计16.23万亿元。外资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情况如图2-9所示。
2016年,港股通(沪)买入成交金额4582.36亿元,卖出成交金额2530.48亿元,净买入2051.88亿元。沪股通买入成交金额3854.07亿元,卖出成交金额3498.84亿元,净买入355.23亿元。
2016年12月5日,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推出的重大举措之一的深港通正式启动。截至2016年年末,港股通(深)买入成交金额79.43亿元,卖出成交金额12.21亿元,净买入67.22亿元;深股通买入成交金额206.79亿元,卖出成交额金额55.11亿元,净买入151.68亿元。
截至2016年年末,非居民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3.03万亿元。其中,境外机构持有的股票市值为6491.85亿元;境外机构债券托管余额为8526.24亿元;境外机构对境内机构的贷款余额为6164.35亿元;非居民在境内银行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9154.73亿元(见表2-3)。
表2-3 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 单位:亿元
2.2.3 人民币境外信贷
截至2016年年末,境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境外贷款余额达4373.26亿元,较2015年增长38.7%。新增贷款1215亿元,比2015年增加243亿元。人民币境外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重为0.41%,较2015年增长较快(见图2-10)。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自2012年12月以来,先后有17个地区开展了人民币境外借款、个人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等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政策以资本项目业务为主,经常项目业务为辅。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基本要求,目前,大部分创新业务试点已推广至全国,包括个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人民币结算、跨国企业集团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和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业务、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内资金转存为定期存款等。
2.2.4 人民币外汇交易
201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仍旧低迷,银行结售汇总额同比减少,境外机构持有境内人民币资产同比下滑。尽管如此,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仍旧保持了稳步增长,全年共成交约124.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其中,人民币外汇市场成交112.4万亿元,外币对市场成交折人民币0.8亿元,外币拆借市场成交折人民币11万亿元。
2016年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5.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1.9%;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10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9.8%,其中隔夜美元掉期成交6万亿美元,占掉期总成交额的60.4%;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1529亿美元,同比增长311%。“外币对”累计成交金额折合1159亿美元,同比下降3.6%,其中成交最多的产品为欧元兑美元,占市场份额比重为34.3%。2016年银行间外汇即期市场人民币对各币种交易量如表2-4所示。
表2-4 2016年银行间外汇即期市场人民币对各币种交易量 单位:亿美元
汇率衍生品成交量增速继续领先即期交易。2009年以来,汇率衍生品成交量增速持续快于外汇即期交易,汇率衍生品占比进一步上升。2016年,汇率衍生品成交量在整个银行间外汇市场中的占比(不含外币拆借)从上年的63.9%增加至64.6%(见图2-11),该比例已非常接近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外汇即期与衍生品市场的基本格局33∶67。
2016年1月,银行间外汇市场向符合条件的人民币购售业务境外参加行开放; 9月,银行间外币拆借市场也向境外机构开放。至此,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各个子市场、各类产品都已向境外机构开放。
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进一步扩展。截至2016年年末,共有即期市场会员582家,远期、外汇掉期、货币掉期和期权市场会员各154家、154家、127家和87家,即期市场做市商30家,远掉期市场做市商26家。其中,已有59家境外主体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占会员总数的10%。其中,境外央行类机构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不受交易额度、交易品种、交易方式、清算方式等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