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镜像:2009—2016年度外媒北京报道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改革开放30余年来,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已经把中国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北京发生的事件,往往会产生全球性影响,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中心。然而,在国际社会中北京的媒体形象起伏很大,令关注时政和媒体的研究人士不禁要追问:外媒北京报道的变化究竟体现在哪里?变化的原因为何?这些都是研究外媒关于北京报道的重要课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重大公共外交活动之一,也是最为成功的公共外交活动之一。说它最为成功,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2008年国外主流媒体对于北京、对于中国的关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也很难超越的高度。2014年之后,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推动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同步、同向发展,外媒对于北京的报道是否同步、同向?是否出现变化?也许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些与平时熟悉的北京全然不同的地方。这当中有较客观的报道和评论,还有许多歪曲的报道和负面评论。

大众传媒在塑造国家形象和城市形象时,不仅发挥着客观呈现的功能,而且依据其认知框架、刻板印象、意识形态建构着一个媒介化的国家形象或城市形象。这种建构有时扭曲了真相,甚至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正是由于这种媒介化建构的存在,导致了 “妖魔化中国”,导致了 “中国威胁论”和“中国黄祸论”。这种扭曲的媒介化建构长期影响着人们对于现实的感受,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

如今,大众传媒因其所发挥的强大影响力,已经成为国家软力量的核心,大众传播关系着一个国家意识形态核心体系是否稳固。一方面,中国需要借助大众传媒让世界知晓、理解、接受中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在国外媒体报道中,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往往难以得到客观、全面的反映。这要求我们能及时发现其不实报道和谬误,及时回应,纠正其错误舆论。因此,开展关于国外媒体的舆情分析,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外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动态,对于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推广应用,现代舆情研究往往通过数据库检索来发现重点话题、焦点事件。但是在全球语境中,外媒往往用北京来指代中国政府,哪些报道指涉北京,哪些报道指涉中国,混杂一处难分你我。对于研究外媒舆情的学者来说,精细地分摘出外媒关于北京的舆情也得在方法论上有所讲究。

直面这种迫切和困难,承担外媒关于北京报道的舆情收集、动态分析、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也是需要勇气的。

北京语言大学外媒报道分析中心的一帮年轻人,从2010年开始从事外媒涉华舆情分析。近年来,他们服务北京、服务政府,努力向智库方向发展。北京语言大学是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这个校园里学习中华文化,故其有 “小联合国”之称。这也为北语外媒报道分析中心开展外媒舆情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北语外媒报道分析中心结合该校留学生教育开展的舆情研究,更能够以全球视野俯瞰北京的变迁。我相信,舆情研究不仅仅是基于文本的分析,更应该是立足于外国受众所在的社会制度、传统文化和传播语境的解读。外媒关于北京的观察和叙述,总是从其自身立场出发、从所在国意识形态出发的 “事实”再现——而基于他们所信奉的所谓 “政治正确”也往往会脱离 “真实”甚远,由此可见北语外媒报道分析中心之任重道远。

本书从年度报告、媒体报告和专题报告三个层面,对近8年外媒关于北京的报道进行了分析,具有原创性。其中呈现的大量数据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对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追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也许其中的一些结论尚待时间去检验,然而这些年轻人为了北京的发展用心、用力,让我很敬佩。祝愿他们持之以恒,用自己的智慧为北京、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支持,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 赵启正

2017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