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国外主流媒体关于北京报道的分析报告
高金萍
本研究使用道琼斯公司旗下的全球新闻及商业数据库Factiva,对国外主流媒体关于北京的报道进行分析研究。Factiva数据库收录的资源包括全球性报纸、期刊、杂志、新闻通讯社、网站等主流新闻采集和发布机构发布的新闻报道、言论及博客文章,如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世界著名通讯社等,此外还包括道琼斯公司和 《华尔街日报》等独家收录的资源。本研究以Factiva数据库中的国外50家主流媒体 (含世界四大通讯社)为信息来源,以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为检索语言,以新闻标题和导语中至少出现3次 “北京”为检索限制 (目的在于尽量去除 “以北京指代中国”的媒体报道),进行全数据库检索。自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国外主流媒体共发布6414条关于北京的报道。
一、国外媒体关于北京报道的概况
2010年全年,国外媒体关于北京报道的数量略有变化,第四季度的报道量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季度,报道量最多的是9月,共643条,报道量最少的是7月,共386条。报道总量比2009年减少2.73% (见图1)。
1.报道趋势分析
2010年,报道量的三个高峰均出现在下半年,分别是9月 (643条)、10月 (639条)、12月 (619条)。上述三个报道高峰涉及的主题主要是:
9月:北京两节 (中秋、国庆)前后交通大拥堵;北京时间文化城项目搁置。
10月:梁从诫逝世;北京遭遇严重雾霾。
12月:北京市车辆限购政策出台;2011年北京市将上调最低工资。
2.报道主体分析
从报道量居首的20大媒体来分析,关于北京报道最多的国家和媒体依次为 (见图2):
美国 (1426条):美联社、华尔街日报在线、 《纽约时报》(国际版)、《洛杉矶时报》。
法国 (908条):法新社。
英国 (899条):路透社、《泰晤士报》、《卫报》。
印度 (430条):印报托、《印度斯坦时报》、《印度教徒报》、《印度时报》。
日本 (264条):共同社。
新加坡 (206条):《海峡时报》。
澳大利亚 (100条):《澳大利亚人报》。
韩国 (81条):韩联社。
报道总量比2009年略有减少,经分析可能是由于外媒驻京记者数量的变化引起的。
二、国外主流媒体关于北京报道的报道主题分析
在2010年度报道量最多的20个新闻主题中,前三个政治相关类主题—— “外交关系/事务”“国内政治”“人权/公民自由”,均以国家层面的报
道居多。本年度关于北京文化、北京交通、北京环境等方面的报道数量较多,既有客观报道,也有含沙射影式、负面倾向的报道 (见图3)。
1.交通
近年来,北京已成为全球交通最拥堵的城市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前,交通已成为西方媒体报道北京的一个焦点。北京交通方面的报道涉及三个主题:其一,交通拥堵的现实呈现。8月24日,京藏高速自3月以来再次爆发严重堵车,车流拥堵超过百公里,持续10天的大堵车成了一些西方媒体亚洲版的头条新闻—— “全球最长的堵车”。8月25日,《华尔街日报》报道 《中国交通拥堵持续数周》(“China Traffic Jam Could Last Weeks”)援引一位纽约大学城市规划与运输政策学者的文章称,引发这次严重交通拥堵的原因,并非交通系统本身瘫痪,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政府管理不善。如果是由道路阻碍或道路设计不佳引起的,即便是最严重的情况下都不会出现绵延60英里、持续10天的大拥堵。文章称,拥堵的原因之一是造成司机不愿走其他道路的政策。2010年,中秋假期与国庆黄金周相距仅一周,人们在假期前后出行频繁,被外媒称为北京的 “交通失调期”(2010年9月24日《洛杉矶时报》)。9月24日,美联社发布消息 《中国汽车销售加速,与此同时北京的汽车却越开越慢》(“As Chinese Car Sales Speed Up,Trafficin Beijing Slows Down”),报道认为 “随着汽车销售的火爆,北京路面上的车越来越多,近几个月来交通堵塞似乎达到新的顶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例子是,上周出租车司机刘春旺带着4名乘客花了2小时走了7公里……根据IBM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和墨西哥城已成为全球交通最拥堵城市,严重的交通拥堵已经给城市发展和市民健康、生活品质带来威胁”。这则消息被5家美国媒体转发。9月20日,印报托刊发消息 《此刻,魔鬼般的拥堵袭击北京》(“Now,Monster Traffic Jams Hit Beijing”)称,拥有450万辆机动车的北京,持续数天、绵延100公里的魔鬼般拥堵已经变成了中国首都北京的常态,交管局官员说,9月19日早晨北京出现88条拥堵路线,9月17日出现140条拥堵路线。
其二,北京政府治理交通拥堵的措施。交通拥堵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超大型城市面临的难题,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个问题快速闯入北京等超大型城市人们的生活中。9月26日,《洛杉矶时报》的报道 《洛杉矶和北京结为伙伴城市,交换交通治堵之招》(“Los Angeles,Beijing to Form Part‐nership,ExchangeIdeas on Howto Reduce Traffic”)称,洛杉矶交通局副局长保罗·泰勒访问北京,他对北京庞大的地铁系统和复杂的公交车线路印象深刻。“洛杉矶经历过高速发展和汽车的普及,现正在寻找汽车的取代之法,我们要学习北京高质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泰勒说,“北京的公共交通系统发达,非常值得洛杉矶学习,特别是地铁充分利用空间资源缓解了地面交通的压力;公共汽车的线路制定也很科学,能够满足市民从城区各处的出行。”9月27日,《印度教徒报》的报道 《电动自行车大规模进入中国》(“E‐bikes Take China’s Streetsby Storm”),以上周北京发生140次交通拥堵为背景,从北京市民王蒙的电动自行车骑行体验入手,分析了北京引入电动自行车的成本效益 (价格低端、成本效益高)和推广可能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开设了许多自行车道),认为在中国推广电动自行车没有副作用。9月17日,《今日美国报》的报道 《大堵车警示中国急需文明交通》(“Traffic Jam Warn Chinese Civilization Traffic”),介绍了市民、专家和官员对北京道路拥堵的评价,以及中央文明办发起的“文明驾驶,和谐出行”活动。
11月5日,《纽约时报》、印报托等报道了 《中国:北京计划开通新的地铁线路》(“China:New Subway Line Planned for Beijing”),年底开通的北京地铁4号线单程近30公里,打通南北两城,将是中国最长的地铁线路。
12月23日,法新社、《卫报》、俄新社、《印度时报》、《印度斯坦时报》、《海峡时报》、美联社、《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高度关注并报道了北京小客车限购政策。《卫报》报道 《北京衰退:汽车开始限购》(“Bei‐jing Blight:CarCurbs Stalled”)称,12月23日北京市颁布 《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通过摇号来分配车牌。
12月30日,路透社、《华尔街日报》、《海峡时报》、印报托等多家媒体报道了北京4条地铁新线开通 (“Beijing Shows Public Transport Gustowith New Subways”),4条地铁新线开通后,北京所有轨道交通联网,地铁线路之间基本实现顺畅换乘。北京市市长郭金龙承诺,将给公共交通以更大优先权、设立更多的公交专线、减少机动车排放。从报道来看,西方媒体对中国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缺乏应对交通拥堵的经验和方法,表示出一定程度的理解,也报道了北京市政府的一些具体措施,同时指出当前出台的许多政策对交通问题没有产生多大的改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各个城市因其情况不同,也各有自己的做法,北京不可能照搬其他城市,北京市政府应将为此而做出的积极努力并及时公之于众,通过政策的透明化获得市民的支持,赢取西方媒体的理解。
其三,因交通拥堵而衍生的经济、文化问题。9月17日,《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报道 《车企加入对北京的批评之中》(“Auto Makers Join Criti‐cism of Beijing”)称,外国车企对北京小客车限购政策十分担心,批评中国现行的工业政策可能强迫福特、丰田等世界著名车企与中国公司分享尖端技术,以此换取中国国内市场的进入权。据4位熟悉中国汽车政策的外国车企高管称,中国工信部和科技部提出了一个 “十年计划”——成为世界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龙头老大。中国渴望引入外国汽车公司的清洁能源技术,但通用等国外车企并不希望与其中国盟友分享其核心技术,即使这些技术可能来自中国的实验室。
2.文化
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全球城市,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而且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北京不仅拥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而且在科技文化领域也走在世界前列。外媒关于北京文化的报道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北京文化的国际影响。9月30日,加拿大 《环球邮报》的报道 《另类乡村音乐,来源于京剧》(“It’s Alt‐Country,butvia Beijing Opera”)称,“烟枪牛仔”在北美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大名鼎鼎。作为横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个民谣团体,20多张经典唱片成就了他们另类民谣摇滚的辉煌,他们的音乐融合了摇滚、乡村、蓝调和民谣的元素。文章称如果你听到多伦多 “烟枪牛仔”摇滚乐队的歌曲,突然想起了京剧,不要质疑自己,你是对的。虽然在 “烟枪牛仔”女主唱玛戈·蒂明斯缓慢、性感的粗音与尖锐、急促的京剧之间存在着鲜明的音乐鸿沟,但是京剧的确深刻地影响了 “烟枪牛仔”最近的作品。“烟枪牛仔”的主创人迈克尔·蒂明斯在江苏靖江市的人民公园,参加了一个京剧票友会,他把城市的喧哗、中国的流行音乐都写进了乐谱。
北京国际音乐节备受国外主流媒体关注,报道侧重点不同,赞赏与批判兼而有之。11月7日,《波士顿环球报》的报道 《一部跨界的中国传统故事——〈白蛇传〉从波士顿来到北京》(“ATraditional Chinese Tale Crosses Borders:‘Madame White Snake’Goes from Boston to Beijing”)称,由美国人瑟瑞斯·林·杰考布斯编剧、旅美作曲家周龙作曲、美国人阿德里安娜·贝尔执导、中外歌唱家联袂演出的讲述中国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的英文歌剧《白蛇传》,在北京国际音乐节演出。该剧由波士顿歌剧院和北京国际音乐节联合推出,6月在波士顿首演。这篇报道高度评价中国爱乐乐团的表演。10月26日 《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报道 《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亨德尔几乎没有逃脱审查》(“At Beijing Festival,Handel Survives Censors‐Barely”),10月26日《纽约时报》的报道 《北京虽然允许歌剧发展,但还是一副愚蠢调门》(“Bei‐jing Allows Lustful Opera,but Tonesdown the Donkey”),都以批评的口吻报道了10月24日北京国际音乐节上,著名亨德尔巴洛克歌剧 《塞魅丽》的首次在华上演。报道关注的不是音乐或者是艺术的价值,而是各个环节的审查,包括中文字幕等。
其二,北京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9月29日,《英国卫报》的报道 《北京纪念孔子的快乐回归,2561岁了》(“BeijingMarksConfucius’sHappyRe‐turn,Aged2,561”)称,自1949年以来,中共首次在北京孔庙举行祭孔大典,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报道援引儒学教师杨儒勤的话说:“这一事件是人们对儒学思想重新产生兴趣的可喜之象。人们开始理解其关键价值、关键概念,并且开始寻找那些与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价值。”9月26日,新加坡 《海峡时报》的报道 《快餐冲击老北京小吃》(“Fast Food Chews Up Old Beijing Snacks”)称,许多老北京居民认为,北京小吃的味道就在豆汁、驴打滚、炒肝等等之中。但是,现在前门大街上很多游客四处寻找的是星巴克和麦当劳,在过去几个月里,很多老北京小吃因为高昂的租金纷纷搬离前门大街。报道明确提出,西式快餐对老北京小吃带来严重冲击,越来越少的人想吃老北京小吃,越来越少的人会做老北京小吃。“爆肚冯”第三代传人、78岁的冯广聚说,最近20年,传统小吃开始复苏。过去,简陋的北京小吃满足了众多平民百姓的日常需要,它是北京文化和历史的精华所在。
其三,老北京文化的保护。在北京的城市建设中,为了交通便利和发展经济,一些老建筑正在被拆除、改建,外媒对于老北京建筑的拆除更加敏感,批评政府的急功近利。7月21日,《纽约时报》的报道 《推土机面对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邻居,反应不同》(“Bulldozers Meet Historic Chinese Neighbor‐hood,to Mixed Reaction”)称,在过去两个月里,鼓楼北边大量的老房子被推土机清除,以为附近在建的地铁站让路。新加坡 《海峡时报》的报道 《老北京的一部分悬而未决》(“Slice of Old Beijing Hangsin the Balance”),报道了最近一个颇有争议的重建老北京的项目被暂时叫停,在这个疯狂建设的城市里,这个项目的命运未卜,建与不建仍然处于争议之中。2010年初,政府计划拨款9900万美元,把北京鼓楼附近一片破破烂烂却又迷人的胡同和古老的四合院,重建为一个大规模的旅游景点——北京时间文化城。然而,谣言称将有大量人员会因拆迁被迫搬离。非营利机构北京文化传承保护中心的项目经理张珮说:“奥运会后,由于太多老北京建筑被拆除,对于哪些建筑需要保护和保留,政府和北京居民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巨大差距。如果不是因为居民的强烈反应,这个鼓楼项目不应该被叫停。”9月7日 《洛杉矶时报》的报道 《半真半假的北京胡同游》(“ATri pdown Beijing’sHalf‐Fake Memory Lane”)、9月8日 《纽约时报》的报道 《重建计划被老北京居民抛弃了》(“Redevelopment Plan Scrapped for Historic Beijing Neighborhood”)、9月10日 《每日电讯报》的报道 《记载北京历史的胡同得以暂时保留》(“Beijing’s Historic Hutong Alleyways Wina Reprieve”)、9月11日 《新西兰先驱报》的报道 《现在北京看上去要保存它的过去》(“Beijing Now Looks to SaveIts Past”),也谈及北京时间文化城项目因为对鼓楼四合院和老胡同的拆建被搁置,“北京官员已经搁置了一项备受攻击的重建鼓楼周边的计划。那里的胡同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仅存的、没有被破坏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居民区”。
3.名人
10月30日,《纽约时报》刊发文章 《78岁的梁从诫,中国环境保护的变革者》(“Liang Congjie,78,Crusader for the Environmentin China”),梁从诫先生是 “自然之友”的奠基人,“自然之友”是最早被国际组织和中国政府共同认可的、合法的民间环保组织之一。10月28日,梁从诫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1994年,他作为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与另外3人共同创办了 “自然之友”,“自然之友”以面向大众开展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文明、建立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为宗旨。10月29日路透社报道 《中国环境保护NGO组织的先驱去世》(“Pioneer of China Environmental NGOs Dies”)、10月29日法新社报道 《中国环境保护的引领者逝世》(“Trailblazing China Environmental Activist Dies”),也报道了这一消息。
9月9日,《洛杉矶时报》刊发专栏文章 《中国的欢笑变成了低语:打击低俗使得粉丝逃离热衷于调侃性、腐败和贪婪的喜剧明星郭德纲》(“Laugh‐ter Turns to Whispersin China:ACrackdownon Vulgarity Drives Fans A‐way from Comic Guo Degang,once Beloved for Jokingabout Sex,Corruption and Greed”),文章称郭德纲是一个粗俗的、不尊重政府的喜剧明星,他使得相声这种传统艺术得以复活,但是今年夏天,在对政府的几次明讥暗讽之后,郭德纲被彻底 “噤声”。
4.体育
北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历经30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北京的一个品牌活动。10月24日,美联社发布报道 《埃塞俄比亚的吉纳·西拉杰赢得北京马拉松男子冠军,中国赢得女子冠军》(“Ethiopia’s Gena Siraj Wins Rainy Beijing Marathon,China Dominates Women’s Race”)。这是在北京举办的第30届马拉松赛事。
5.突发事件
10月21日,《印度斯坦时报》、印报托、美联社、共同社等多家媒体报道了 “10·21”东直门爆炸事件 (“Beijing BlastInjures American Student”),在北京语言大学就读的美国留学生腿部轻微受伤,四川人雷森 (音译)制造了这起爆炸事件。12月10日,《海峡时报》《澳大利亚人报》等发布报道 《孔子和平奖:与获奖人和政府都有距离》(“Confucius Prize:Both Winnerand Govt Keep Distance”),称9日在北京东单新闻大厦举行了由民间组织创设的“首届孔子和平奖”颁奖典礼,获奖人是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
6.环境
在全球气候恶化的大背景下,北京治理环境的努力愈发显得收效甚微。2010年,北京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春天的沙尘暴、秋冬灰蒙蒙的天是西方记者进入中国后最先感受到的与本国的差异之一,也是西方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10月7日,法新社报道 《在联合国框架下的气候谈判期间北京的雾霾让人窒息》(“Beijing Smotheredin Smogduring UNClimate Talksin China”)称,10月4日至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天津召开,北京却成为这个国家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政府一个基本的承诺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但是排放在继续增加,迄今为止官员们仍然拒绝减少排放和外部评估。10月11日,印报托报道 《在污染最严重之日,中国有32个人死亡》(“32Killedas China SuffersIts Worst Pollution Day”)称,10月10日的严重雾霾使北京成为全国47个被监测的城市中污染最严重的,很多人抱怨眼睛发炎、喉咙难受。11月19日,美联社报道 《美国大使馆:北京空气质量糟得一塌糊涂,污染指数爆表》(“USEmbassy:Beijing Air QualityIs‘Crazy Bad’,asPollu‐tionIndex Slides offthe Charts”)称,随着北京进入冬季采暖期,越来越多的远郊工厂和乡村烧煤取暖,加之北京每天有1200多辆新车上路,各种问题加剧了北京的空气污染。这则消息称,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北京曾下大力气改善空气质量,种植了数千英亩的树木,但那已时过境迁。报道引述北京公众与环境事务协会负责人马军 (音译)的话:“北京应当把环境问题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现在北京居民的健康还没有那些在北京只待一两周的外国运动员们的健康重要。”
7.政府管理
10月14日,法新社报道 《北京官员接受使用社交媒体培训》(“Beijing OfficialsTrainedin SocialMedia”)根据13日官方晚间新闻称,北京官员接受社交媒体培训,以指导和控制公共舆论。北京党校给 “厅局级干部”提供培训以帮助 “领导人赶上互联网大潮”。报道也提及,中国有一个巨大的舆论检查系统,删除网站上对执政党不利的言论。12月27日,路透社、法新社、韩联社报道 《北京将2011年的最低工资提升21%》(“Beijing to RaiseMini‐mum Wageby21Pctin2011”)称,在六个月里,北京市第二次上调最低工资21%,从7月份的960元调整为1160元,以应对食品价格飞涨、房价上涨和贫富收入差距拉大。
8.房地产
12月29日,《华尔街日报》刊登署名文章 《中国的疯狂》(“AFrenzyin China,Hugo Restall”),以第一人称描述自己对北京房地产的体验,“上周我把北京的一套房子以2.5倍的买入价格卖掉了,那是我五年三个月前买的。我问买房者为什么对房地产如此乐观,他解释说,在中国城市里土地是有限的,政府会通过政策保障房地产市场的上升势头。这个市场已经进入崩溃后的泡沫期,房地产价格已经超出了一般购买者可达到的程度。在美国,过去每十年房地产的峰值是6.4倍;在北京,这个数字是22倍”。12月23日,印报托报道 《北京政府今年在土地出售中获利228亿美元》(“Beijing Admn MakesUSD22.8Bnin Land SalesThis Year”)称,大概今年政府出售了252块地皮,其中在北京东部CBD商圈卖出了63亿美元,全国最高的摩天大楼将在那里建设。北京的土地销售收入是全国31个省份中最高的。
三、2010年度国外主流媒体关于北京报道的特点与规律
2010年国外主流媒体关于北京的报道,涉及主题广泛,倾向性鲜明。下半年的报道量有较大增长,这与异见人士相关报道有关。关于北京文化的国际传播、北京交通的报道较为客观。
1.北京已成为中外文化融合之都
多数外媒对4月北京国际电影节和11月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报道积极、正面,肯定了这些活动对于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呈现了全球城市北京的文化包容和文化辐射能力,既有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又乐于接受西方歌剧等外来艺术形式。
2.北京国际音乐节已产生良好的世界反响
创办于1998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每年秋季在北京举办。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北京音乐节的国际化程度相当高,充分彰显了它 “以推广新作品、推广在中国首演的经典作品、推广中国作品为艺术宗旨”的追求。每年秋季,它也成为外媒关注的一个北京品牌活动。2010年,也有外媒批评北京主办的文化活动中存在控制问题,这是政治领域话题在文化领域的延伸。
3.北京环境污染问题备受外媒关注2010年对北京天气的报道中,西方媒体就事论事、客观真实,没有与政治或其他事件挂钩,虽然批评的倾向是鲜明的,但报道还是基本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外媒对北京雾霾天气、空气污染的报道,有鲜明的指向性,多数外媒在报道中也陈述了政府所做的努力,但是也有媒体在分析中把北京环境污染的根由指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负面效应。
4.房地产在北京经济发展中存在泡沫受到外媒关注
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表征,北京的房价畸高,一方面与其首善之区的地缘位置有关,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北京房地产价格从多年来的一路攀升到开始出现少许回落,但是并未出现一些观察家所认为的泡沫破碎。因此,一些外媒对于北京房价的不断上涨感到匪夷所思,也据此对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持怀疑态度。
5.北京在改善交通方面做出的努力受到外媒认可
空气质量问题与交通问题紧密相关,家用汽车的普及加剧了北京自然环境的污染。虽然近年来北京政府做了很多努力以改善环境,但是各种恶化自然环境的因素也不断出现。虽然外媒对北京9月、10月的大堵车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但是并未忽视北京开通多条地铁线路、实行车辆限行制度,多措并举以缓解交通拥堵、改善环境的努力。
6.关于异见人士的报道有上升趋势
2010年三、四季度的报道中大量出现批判中国人权的内容。8月,郭德纲演出取消也成为西方攻击中国文化控制的子弹。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西方媒体的态度立场来自其所向往的 “秩序”,也就是西方国家自己的价值标准。这是西方媒体在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报道中出现对于反政府人士 (或持不同政见者)完全不同的报道倾向的深层根源,即所谓 “双重标准”。在国内新闻报道中,反政府人士的示威游行、抗议等行动,是与维护既定的西方 “秩序”相违背的,因此,这类报道不会被关注,即使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确实需要报道,也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情况却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对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报道中。中国等国家反政府人士的一举一动,都让西方媒体津津乐道,大做文章。西方媒体认为这是 “失序”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出现的变革的曙光,对这类事件的反复报道,蕴含着改变中国等国家现存政治制度的潜在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