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我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生活:人的生命活动

“生活”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和动物都是“生命”活动,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动物的生命活动是“生存”,而人的生命活动是“生活”。由人的生活的生命活动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人的生活世界。

关于“生活”与“生存”的区别,马克思做过精辟的论述:“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1]关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恩格斯也做过精辟的论述,“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2]

动物以自然所赋予的生命本能适应自然,从而维持自身的生存。这种生存的生命活动是纯粹的自然存在。人则不仅以生命活动的方式存在,而且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活动,并且根据自己的意志和意识进行生命活动。这样,人的生命活动就成为实现人的目的性要求的活动,把自己的目的性要求变成人所希望的现实活动,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活动。正因如此,人的生命活动就不再是纯粹适应自然以维持自身存在的生存方式,而是改变自然以创造人的世界的生活方式。

生活与生存的区别,还在于动物的生命活动只是按照自己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去适应自然的活动,而人的生命活动则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相统一的变革自然的活动。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3]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物种的尺度进行生命活动,它就只能是按照它所属的物种的本能来适应自然。人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也就是按照世界的各种存在物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因此,人是一种可以发现、掌握和运用规律的存在;人又按照“内在的尺度”进行生产,也就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欲望、目的进行生产,因此人又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目的性活动的存在,即“目的性”的存在。人既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又按照人的“内在的尺度”来进行生产,也就是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中进行生产;这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使得人的生命活动达到了“自在”与“自为”相统一的“自由”的境界——“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这就是人的生活活动所实现的生命活动的自我超越。

人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使“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异的存在——追求“梦想”的存在,也就是列宁所说的“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并“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的存在。世界就是自然。从自然中生成的人类,却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而然的世界变成“属人的世界”。为了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从这个自然而然的世界中探索为何如此的“真”,寻求应当怎样的“善”,实现自在自为相统一的“美”,把这个自然而然的世界变成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的世界。世界就是自然,人生也是自然,生生死死,自然而然。从自然中生成的人类,却要认识人生,改造人生,把自然而然的人生变成有意义的生活。人类在对人生的认识和改造中,寻求为何生存的意义,追求如何生活的价值,争取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自由,把人类社会变成自己所憧憬的理想的现实。人生的困惑与奋争,理想的冲突与搏斗,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历史的迂回与前进,绘制出人类自己创造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色彩斑斓的画卷。这就是人的生活世界。

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就是经历——经过的历程。经过的历程有三个特点:一是不可重复,二是难以预期,三是变为记忆。变为记忆的生命历程构成了人的精神家园。

经过的历程不可重复,这是人生的无奈。人们常说,“后悔药买不到”。对过去的经历,我们可以设想种种的“如果”“假如”,但人生本身却无法“重来”。我们羡慕儿童的天真无邪或无忧无虑,但我们只能期待自己保存“赤子之心”,而不能像孩子一样生活。我们可以寻找“初恋的感觉”,但初恋的感觉却只有过去的那一次。我们可以在“金婚”之际再拍“婚纱照”,但那已是“执子之手”的第五十个年头。

经过的历程难以预期,这是人生的魅力。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至时代变革,小至偶发事件,都会改变人生。求神问卜,只不过是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慰藉,而不可能成为生活的现实。“机遇只奖赏有准备的头脑”,而“有准备的头脑”何时得到、如何得到乃至能否得到“机遇的奖赏”,却总是未知的“X”。人生因其难以预期,才有梦想,才有希望,才有奋斗,才有拼搏,才有失败和成功,才有痛苦和欢乐。

经过的历程变为记忆,这是人生的力量。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去了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欢乐还是痛苦,都会成为人生经历中的一种“经验”。经过反思的“经验”,就成为人生的最可珍贵的“财富”——它成为人生的航标,它成为追求的动力,它成为意志的源泉,它成为情感的深度,它成为理性的沉思,它成为价值的诉求,它成为审美的尺度,它成为行动的根据,它成为生活的境界。

变为记忆的经历,是人最真实的精神家园;经过反思的记忆,造就精神家园的自我超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构成这个国家、民族真实的精神家园;整个人类的集体记忆,则构成整个人类的精神家园。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中,积淀着这个国家、民族特殊的苦难、奋斗和希望,积淀为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构成这个国家、民族的文明血脉和精神家园。整个人类文明的集体记忆,承载着整个人类共同的苦难、奋斗和希望,凝结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从而构成整个人类的文明血脉和精神家园。

个人经历的记忆,总是蕴含着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集体记忆;个人的精神家园,总是被整个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精神家园所照耀。在个人的记忆中,读过哪些书,经过哪些事,交过哪些人,想过哪些问题,决定个人在何种程度上传承和变革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集体记忆,在何种程度上传承和改变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精神家园。在人的生活世界中,每个人的生活与整个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