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201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服务中国高等教育,打造精品教材体系——浅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科教材体系建设

·王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大社”)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60多年来,人大社在人文社科高等教育出版领域不懈地探索,在教材出版领域不断积累,涵养、铸造了一大批特色鲜明,成规模、成系列、高水平的精品教材,极好地适应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力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60多年来,人大社始终把高校文科教材作为立社之本,致力于打造高校文科精品教材体系。

一、人大社高校文科教材建设的发展史

出版精品文科教材是出版服务于教学科研的最重要体现,60多年来,人大社始终以出版精品文科教材的方式,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完善而努力奋斗,逐渐形成了高校精品文科教材出版的优良传统。

(一)1955年至1979年,人大社不断探索出版新中国大学文科教材,努力成为新中国文科教材出版的重要基地

1950年2月,人民大学在诞生后的第二个月就设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处,主要负责“校内铅印教材出版”的任务,这是人大社的前身,可以说人大社“最初为‘出版高校教材’而生的”[1]。1955年,人大社正式创立,在发展初期的十几年里,“出版了一批苏联的政治、经济、法律类教材……满足新中国高等学校的教学需求”[2],并始终把人民大学各教研室、教师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教学用书作为出版的中心和重点,努力探索新中国大学文科教材出版模式。中共党史专家胡华教授编写的《中国革命史讲义》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版的,初版于1959年,以后不断再版,已经被公认为中共党史专业的奠基之作。这一时期,人大社出版了一大批这样有影响力的教材,如《工业经济讲义》《国民经济计划讲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等。

(二)197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人大社成为全国高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出版大量高校文科精品教材

“文革”期间,人大社一度停办,1979年开始恢复生产,出版了大批发行量大、影响范围广的教材,其中很多是马列主义、财贸、经管、法律、新闻、档案等方面的教材,对当时及后来的大学文科学科建设都起到了奠基作用,培育和滋养了几代学人,塑造和影响了几代共和国的建设者。比如李秀林等人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本教材1982年出版,累计销售超过1000万册,创造了高校教材出版史的奇迹;再如宋涛版《政治经济学教程》,1982年以来不断再版,至今已经修订至第十一版,受到广泛好评,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普及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罗国杰的《伦理学教程》、郑杭生的《社会学概论》、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事业简史》、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等一批精品教材在这一时期出版,成为各自学科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教材。1982年,因为在文科出版领域的巨大影响,人大社被教育部正式确定为全国高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

(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人大社走上高校精品文科教材的系列化开发之路,构建高校文科精品教材体系

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提出‘建设100本优秀教材’战略,启动实施了‘中国人民大学新编百余种教材’计划”[0]。为了支持学校学科发展,人大社开始有意识、成体系地规划自身的教材。90年代末,依靠已有的精品教材,人大社规划推出了“21世纪系列教材”。截至2012年底,这个系列已经出版了近百个子系列约2000个品种,累计销量近5000万册。这个系列教材的作者队伍中汇集了人文社科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和教授,像宋涛、曾宪义、郑杭生、卫兴华、庄福龄、陈先达、方汉奇、吴易风等,可谓“群星闪耀”。自“21世纪系列教材”出版开始,人大社正式步入高校文科教材系列化开发的轨道,开始努力构建成体系的高校文科精品教材。

二、人大社高校文科教材建设的规划、机制与保障

(一)强调文科教材开发的长期规划

多年来,人大社在高校文科教材出版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规划领先的工作方法,制定长期规划(五年规划)和年度规划,明确规定各个不同出版分社的出版重点、出版特色和出版任务,把文科教材选题的布局落实到长期和年度规划中,发动全社策划编辑深入教学研究第一线,发现选题、发现精品,确保出版社持续不断地对既有教材进行结构补充、完善和升级。例如,在制定“十一五”选题规划期间,人大社提出要“加强教材的整体规划,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学校的教学方式的差异,对现有教材进行系统梳理、筛选、修订、优化,加强空白教材和新兴学科教材的研发工作,发挥规模优势”;在“十二五”选题规划中,提出“关注学科群的发展,积极开发相应教材,进一步优化教材结构,完善我社多元化、多层次的教材体系”;在“十三五”选题规划中强调,“要认真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教材建设的趋势与要求,更新、丰富和完善我社教材出版的结构与体系,增强我社教材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人大社文科教材的总体布局

人大社很早就提出了文科教材整体规划方案,即主要文科专业形成一套以“21世纪系列教材”为基础的面向高端高校的本科教材、开发一套应用型本科教材、引进一套高质量的引进版教学参考书、适当开发一套面向非本专业统开课的教材、适当开发一套研究生教材。同时,人大社还发展了以经管、法律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教材、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教材、成人教育教材。目前,人大社“已经形成了遍及人文社会科学16个二级学科的260多个系列共2000余种教材”[3]。这些教材中,本版教材作者90%以上来自国内“211”院校。翻译版和双语教辅用书都是相关学科领域的经典版本。以法学专业为例,人大社规划出版了“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1世纪通用法学系列教材”“21世纪应用型法学系列教材”“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法学译丛”及“21世纪法学系列双语教材”。形成了一个由本科教材、案例分析教材、法硕系列教材、法学研究生教材、练习题集、教学法条等多个板块构成的完整的、全面的、立体的教材体系,为广大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整体的解决方案。

(三)文科教材研发机构、人员与分工

早在2007年,人大社就根据教育部对文科专业的设置,按照学科分工对文科教材开发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成立了经济分社、工商分社、政治与公共管理分社、人文分社、法律分社、外语分社、学术出版中心,涉及16个二级学科门类,基本覆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所有门类。此外,还成立了教育分社,重点负责开发人文社科类的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职业教育、中职教育教材。在各分社人员配置上,明确规定学科编辑必须是相关专业重点院校硕士以上毕业生。在岗位配比,每个学科策划编辑至少配比两个以上文字编辑。在编辑的学历层次上,人大社硕士学历以上的编辑占到了编辑队伍的80%以上。这样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保证了人大社高校文科教材整体规划布局的落实,为大批精品教材的出版提供了制度和人员保障。[4]

三、全方位打造文科教材服务体系

多年来,人大社已经搭建起了较为完备的成规模、成系列、专业门类齐全的文科精品教材体系,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具整体性、系列化的文科精品教材体系。

(一)人大社文科教材的总体特点:前沿性、前瞻性和规范性

1.前沿性

人大社在教材开发过程中特别注意结合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规律,尤其关注学科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性、根本性、前沿性问题的研究,密切关注相关专业顶尖级的专家学者,注重在全国范围内拓展优秀作者,组织编写了一批能够反映学科最新发展的、满足广大师生需要的好教材。出版社注重抓好教材的修订工作,原则上三年修订一次,通过及时、不断的修订来提高教材质量,打造了一批高版本、高质量、高评价的教材精品。例如,人大版“会计系列教材”作为国内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版次最多、发行量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使用学生人数最多的会计系列教材,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服务并引领了高校会计学教学的发展,“对中国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

2.前瞻性

人大社的策划编辑十分关注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对很多新型专业都给予高度关注和紧密跟踪,及时规划了教材的编写工作。例如,早在上世纪末,公共管理学还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人大社编辑就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及时策划了“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及时与MPA教指委合作推出了“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并引进了一套“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这套译丛出版以来,连续入选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已成为国内公共管理专业和MPA教学专业的必读书目。

3.规范性

人大社出版的教材严格遵守关于教材的篇幅字数、编写体例、内容要求、配套教辅、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方面的要求,按照教学的实际需要设计教材,避免了教材编写的随意性和个性化。例如,2014年以来,人大社对“21世纪系列教材”进行了升级改造,全面推出了“新编21世纪系列教材”,在规划中特别制定了十分严格的规范性要求,为高校文科师生提供深度教学支持服务。

(二)人大社文科教材的配套内容资源:立体化、网络化建设

多年来,人大社十分注重高校文科教材的配套内容资源建设。要求各教材出版部门根据用户需求,通过模块化、标准化设计,为搭建数字化、网络化教学与科研平台积累素材。一方面加大教材的各类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实现了所有课程的全面覆盖;另一方面把相应的配套教辅、教学资源库等一并作为教材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整体考虑,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教学资源库的功能,开发诸如学生自习光盘、教师备课光盘、学生网络自学平台、教师备课资源库等网络教学产品。2011年开始,人大社组建了专门的数字化公司,开始筹建“人大芸窗数字教材平台”,该项目入选“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并获得“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凭借中国人民大学和人大社几十年来对优质教学资源、经验、科研成果的积累,迅速建设起具有教育创新形态的数字化教学平台。目前该平台覆盖的近百门高等教育课程已陆续上线,开设人文、经济、金融、工商、法学等课程,充分发挥人大社教育资源建设优势,建立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三)人大版文科教材的“走出去”与国际化

人大社特别注意通过出版这个平台把我国精品文科教材推介到国外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中国的话语体系建设和对外传播助力。多年来,人大社在国内单体出版社“走出去”工作中一直处于前列,十分注重将已出版的教材成果推介到国外出版机构,把中国的优秀教材介绍到国外去。例如,人大社已成功地将著名经济学家李晓西教授的《宏观经济学》介绍出去,由世界著名出版机构圣智学习出版了英文版,这部教材2014年在哈佛大学举行了发布会,面向全球发行。这部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宏观经济分析的一般方法、范畴与中国宏观经济现实紧密结合。由于西方经济学在这一学科领域的强势,我国较少能把经济学教材的版权输出到国外,这本书可谓开了先例。再如,人大社在日本推出了高放教授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本教材在国内已经修订到了第5版,累计销量也已经80多万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6]

(四)人大社文科教材的售后服务:畅通的教材质量回馈渠道

多年来,人大社通过各专业分社部门与市场部联合开展教材进校园活动,通过教研服务网络,通过编辑部邮箱和质管部电话、信箱及时得到教材终端用户的质量反馈,搭建了畅通的沟通平台和机制。这个回馈体系力求搭建畅通的教材质量反馈机制,即通过广大高校教材用户的反馈,根据学科发展和师生需求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再版修订,对有编校质量问题的教材进行重印修订,对有印装质量的教材及时进行退换。目前人大版教材总修订比例达到70%以上,教材配套教辅资源网络利用率也极高,年下载率和发送率超过了10万次。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大社特别强调对人文社科教材学科体系的整体规划,强调教材建设的多层次覆盖和立体化开发,强调教材的全方位服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社科教材体系,为推动中国人文社科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贡献了力量。


注释

[1]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章铸就思想摇篮——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创建60周年[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11-02(6).

[2] 刘志.人大社的教材建设与教材出版创新[M]//刘志.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201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

[0] 六十春秋耕耘学术沃土 甲子华章铸就思想摇篮——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创建60周年[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11-02(6).

[3] 王磊.完善教材质量保障体系,打造高校文科教材精品——人大出版社教材建设的经验与做法[M]//刘志.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2014.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45.

[4] 王磊.完善教材质量保障体系,打造高校文科教材精品——人大出版社教材建设的经验与做法[M]//刘志.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2014.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41-42.

[5] 荆新,等.着力建设符合国际化要求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会计教材体系[M]//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工作研究会.构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体系,提高高等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北京高校教材建设研究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3.

[6] 王磊.精心培育“中国版”教材,为构建中国话语权助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材建设的一些做法[M]//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工作研究会.构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体系,提高高等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北京高校教材建设研究文集: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