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业编辑的“变”与“不变”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科技、云计算技术、社交化媒体、智能移动终端等一系列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数据总量呈现几何式增长,“大数据”的概念被提出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一个被数据所包围并不断产生数据的时代。某些行业、企业率先意识到数据正在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产,迅速膨胀的数据影响着行业、企业的未来发展。这些海量数据就像金矿,蕴含着巨大的淘金价值。理解和运用大数据的价值,对提高所在行业、企业的生产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大数据时代出版业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对于出版业来说意味着全新的商业模式,“一种内容,多种载体,复合出版”成为出版业当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大数据时代,出版产业的价值链得到延伸,一个有价值的内容资源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进行呈现,使其价值最大化。随着在线下载、手机阅读、手持阅读器等传播手段的介入,出版社不仅要“触网”“触线”“触手机”“触App”,而且还需要多媒体文化产业的介入,打造全方位的出版产业链。出版业已进入全媒体发展领域,整个出版流程呈现出立体化特征,互动性和针对性更强,每个出版决策都有相应的数据作为支撑,出版企业各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程度更高,市场反馈的信息能够更快速地得到落实;内容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成为出版的潮流,这带来的是内容资源的日益多元化;多元化的内容自然要求有精准的营销配套,人们对信息消费的“碎片化”趋势也使得营销模式必须更加以读者为中心,营销手段更加多样化。
大数据时代迫使出版业不得不面临转型,积极地或被动地将挑战变为发展的机遇。在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浪潮中,出版业必须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贯穿于出版的全过程,把图书这一传统媒体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融合,同时也与广播、影视这些传统媒体融合,借多种媒体之力发展出版业自身。
作为传统出版流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编辑,在这个言必称大数据的全媒体数字时代该如何应对呢?是全面转型,还是以不变应万变?我认为,传统出版业编辑要想在大数据时代占得先机、取得优势,应该做到“三变三不变”。
二、传统出版业编辑要实现“三变”
大数据给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大变革,传统出版业编辑必须因时而变、适势而变,才能做好做强出版业。编辑强则出版强,出版强则文化强,文化强则国家强。
1.由编辑转变为“理念创新者”
大数据时代出版业的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产品形态发生了变化——图书可以是碎片化的,可以是开放式的,可以是私人化、个性化的;编辑加工方式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按照国家规定对作者提供的作品进行文字加工,还会依据读者的阅读爱好和习惯进行分解、组合、集成,甚至对其进行再创造和再创新,从原作品中衍生出新作品、二代升级作品等;传播方式发生变化——不是单向的发行,而是双向互动交流,实现作者与读者的无缝衔接……在这个过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概念层出不穷。
大数据时代之于编辑的魅力,就在于充分唤起了编辑的创新性,越是面对海量的数据,越要有创新性,才能在市场化竞争中赢得先机,否则只能埋没在一片数据的海洋中。理念的创新同时带动着效益的提升,近年来出现了“众筹出版”、“互联网+”思维、微博微信营销、“云出版”等新理念,首先提出、实践这些新理念的出版企业都先行一步找到了“蓝海”,吃到了“奶酪”。故步自封、固守一隅者最终只能将市场拱手于人。敢创新者方能得天下,传统出版业编辑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应不局限于编辑的角色定位,将理念创新放在首要位置,成为出版行业的“理念创新者”。
要想成为“理念创新者”,编辑应先具有以下思维:一是立体化思维。大数据时代的出版是立体化的,在选题策划上要具备立体化思维,从源头开始便注重多资源、多模式的联动,摒弃传统出版的平面单体思考维度。二是互动化思维。大数据所依赖的平台即是网络互动平台,这催生了出版的互动化思维,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市场营销,与受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都是必需的,了解受众的需求、在产品中回应受众的需求,方能赢得受众的认可。三是数字化思维。数字内容的无限积累形成了大数据,编辑如果没有树立数字化思维,就无法认清数字化对传播和阅读的影响力,无法适应数字化对内容出版的变革,也就无法在大数据时代中生存下去。
2.由编辑转变为“意见引领者”
由编辑转变为“理念创新者”,这是从出版观念上必须发生的变化;而在与编辑最息息相关的内容生产上,编辑应转变为“意见引领者”,引领受众的阅读选择。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内容为王”的时代,读者面对浩如烟海的巨量信息,更需要编辑用忠诚的文化操守和专业的策划编校能力为他们奉上优秀的文化大餐。在这个出版过程中,一方面,编辑应与作者一起,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定位,深刻把握阅读的潮流,将一部作品中最核心的主题和创新性挖掘出来、呈现出来,让作品最好的一面在读者面前亮相;另一方面,编辑又必须深入读者群中,通过与读者的互动、分享,告诉读者作品是以何种方式切中了他们的需要,引导读者欣赏作品、享受作品。更进一步地,编辑应该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分析、研究,总结当前的阅读特征,提前预测下一个阅读潮流的趋势,把自己的意见以信息流的方式传达到读者群体,在读者群体中形成共识,进而引导读者的阅读趋势。目前许多亲子微信公众号如“凯叔讲故事”“钱儿频道”“小莉阿姨讲故事”等均以“意见领袖”的方式引领着读者的阅读倾向,塑造着读者的阅读爱好。
要想成为“意见引领者”,编辑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准确定位读者的阅读爱好和作者作品的核心特征。过去发掘一本畅销书,全靠编辑的“书感”,如今大数据的运用使得“书感”可以量化、指标化、具象化,编辑可以更为精确地从事个性化引领、按需引领。其次,要加强自身的专业权威性。成为意见引领者必须在该领域表现出相当的专业性且具有权威性,否则所提出的意见难以被受众认可并接受。《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周伟在微博上受到粉丝们的拥戴,并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三联生活周刊》的销量,这种粉丝经济正是建立在粉丝们对其专业权威性的认可上。最后,积极与受众互动是成为“意见引领者”的不可缺少的一环。大数据时代,信息爆炸,哪个信息先为人所知、先为人所接受,哪个信息就能先产生效应。编辑积极向受众传播作品的信息,主动回应受众的要求,便能在受众心目中早早占据一席之地,从而获得对受众的影响力。
3.由编辑转变为“资源整合者”
在出版资源的运用上,编辑应摆脱“编辑”这单一角色的局限,转变为“资源整合者”,全面融合各种媒介资源,实现全媒介出版、跨界出版。
海量信息下的大数据时代是一个消费“浅阅读”时代,传统的印刷文化正在转型为视觉文化,信息碎片化更加剧了内容资源个性化定制的趋势。编辑应能适应这种发展态势,学会对信息做深加工、多角度加工。例如在产品的形态上,既可以开发纸质的图书,也可以开发线上的电子阅读,既可以进行影视改编,也可以在游戏改编、动漫改编方面下功夫,从而增加产品的长尾效应。在产品的市场营销方面,既可以微信微博营销,也可以众筹出版、定制出版,以求效率最大化、利润最大化。
三、传统出版业编辑应坚守的三个“不变”
无论出版采用何种技术手段,无论出版的产品采用何种形态,无论营销时用到多少种新媒体、新资源、新路径,编辑工作中有三点都是永恒不变的。
1.爱书的激情不变
爱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与人类文明融为一体的感动。爱书的编辑,抱持这样的情怀,会在自己的工作上附着一种不失赤子之心的情感温度,还有感性与知性交融的生命热度,能投入,有担当;会视出版为最堪投入的终身事业,然后以全副心智,“既与之出入相随,复一辈子相视莫逆”。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书”以哪种形式存在,编辑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出好书,首先都必须爱书。不爱书,自然不看书、不买书,也就干不好编辑工作,因为对书的热爱是编辑的根。
爱书的激情其实是一种职业荣誉感的体现。有的编辑做了大半辈子出版工作,成绩平平,原因不在学历高低、学问深浅,而在于状态低迷,没有激情。遇到好书不雀跃、不激动、不急不可耐,没有编辑职业的荣誉心、成就感,成不了好编辑。
在大数据时代,书的载体形式虽然可能发生变化,但其内容实质是不变的。要在大数据时代做好编辑,更需要保持住爱书的这份激情。爱书的激情可以化作编辑最得力的武器——书感,在海量大数据中挖掘、分析有效信息时,书感能够帮助编辑从鱼目中识别出珍珠、从沙砾中淘出金子。
2.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使命不变
法国诗人安德烈·布勒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东西,从比我们远得多的过去来,并将去到比我们远得多的未来。”即使是在数据大爆炸的今天,图书仍是这些东西中的一种。为什么人类社会需要出版呢?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出版,就因为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尤其是精神文明成果需要保存下来留给后人,从而起到延续人类优秀精神文明的作用。文化的追求、文化的传播、文化的积累是图书出版的本分,是根本,没有这些,图书本身也不会长久。
优秀的编辑视传承文化、传播文明为不可推卸的人文使命。发掘这个时代的优秀文化,以书籍的形式呈现、传承下去,是编辑的天职,也是编辑生涯的幸福所在。虽然因计算机的崛起、App无处不在、人人都能成为作者、移动终端改变了“书”的定义等,世界正处在大变革中,出版也跨进云时代,但无论是传统纸质出版,还是云出版,都只是载体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其所承载的依然是人类的精神文明。出版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这一点永远不会变,因此,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弘扬真理的职能是出版社和编辑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和放弃的。
3.把关优选、优化助力的责任不变
1950年,传播学专家怀特将“把关人”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自此开始人们常说编辑的主要工作是把关。在传统媒体中,编辑的把关行为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编辑决定着哪些内容能够与受众见面,以怎样的方式与受众见面。而到了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使得内容生产进入万众创作的局面,人人都是作者,互联网正源源不断地供给人们海量的信息,其规模和影响都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有人说,编辑的把关职责已经被弱化了,甚至不存在了。其实不然。
大数据的海量性特点使得读者受众时时处于被信息轰炸的境地,信息过量导致读者受众对内容的敏感度降低,无法从纷繁杂乱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更谈不上找到优秀的精良的内容,有时甚至会陷入恶性信息、三俗文化的泥沼之中。因此,在大数据时代,编辑的把关责任非但没有弱化,反而是加强了。党中央在《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对当下编辑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文化担当给予了相当的肯定。
而且,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不管哪种出版形态,都离不开优质的内容资源,因为只有优质的内容资源才能长久流传。因此,作为编辑,竭力寻找和发现一流的出版资源,正是编辑职业的灵魂所在。在大数据时代,从书的海洋中找到一本好书,让读者受众知道、看到并愿意读下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多的时候是好书沉没于书海中浮不起来,不为人所知;抑或是满海面漂着没有分量的口水书。要让好书浮出来,必须先从人人都是作者的网络海洋中发现、挖掘到优秀的作者作品,然后将他的才华以合适的形式(图书或者多媒体)呈现出来,再通过各种营销手段使之为大多数受众所知晓并接受进而认可、喜欢。这既是编辑对读者尽到了把关、优选的职责,也是编辑为作者完成了优化、助力的工作。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世界,也引发了出版业的变革,不管传统出版业编辑是否愿意,都已或深或浅地沉浸于互联网的汪洋。大数据的影响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而这场出版革命方兴未艾,明天不知道还会出现什么新的现象、新的东西。身处其中,传统出版业编辑必须既与时俱进,又有所坚守。
参考文献
1.张振宇.“大数据出版”的理念、方法及发展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5(1).
2.许全军.“互联网+出版”对编辑的素质要求[J].出版参考,2015(10).
3.吕芠.传统出版的大数据之路[J].新媒体研究,2015(13).
4.姚成丽.传统出版企业在大数据时代的转型与突围[J].新闻研究导刊,2014(7).
5.王斌.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业的行动空间[J].出版广角,2013(12).
6.陈殷.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编辑工作的转型[J].新闻导刊,2015(4).
7.本刊记者.云出版时代:好编辑如何修成正果[J].编辑之友,2013(7).
8.罗显华.浅析大数据条件下图书编辑的素质提升[J].人力资源开发,2014(9).